方足布币有多少种?五珠有多少种

2024-12-21 09:03: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我国最早的一种货币是海生的贝壳,叫货贝。它以朋为计算单位,两串10个或20个叫一朋。商周时期的墓葬里,经常出土这种货币。贝币在云南一带,一直用到清朝初期。
  太平天国时期的特大花钱,是世界上最大的钱币。它的直径为33.5厘米,厚0.8厘米,约重4.5公斤。花钱为黄铜所制,遍体鎏金,正面有“太平”二字,背面有双凤图案。现存仅半枚,为稀世珍品。
  我国历史上流通最久、数量最多的货币当属汉武帝时的五铢钱,自产生到隋代,共流通了六百多年。铢是我国古代的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汉武帝前,多为民间铸钱,币重不等。汉武帝实行币制改革,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颁布“罢半两钱,行五铢钱”的规定,并禁止民间铸币。因其重量和钱文都是五铢,故称“五铢钱”。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中国的“交子”,它出现于我国宋真宗咸平年间。所谓“交子”,是代表铁钱价值的一种符号。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纸币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开始发行的“至元通行宝钞”。这张纸币呈灰色,用桑皮纸质印制。
  世界上最早使用的金属货币,是我国商朝晚期制造的一种铜贝。周朝出现的铲形钱币,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硬币。继铲形、刀形币之后,约在战国中期,出现了环形钱币,其中有圆孔,便于携带和清点,后来被普遍采用。
  中国古代货币品种知多少?

  我国历史悠久,古代货币极其复杂,其数量、品种、版别之多,浩若繁星,居世界之最。货币形制五花八门,材质多种多样,币值高低不一,大小相差悬殊。几百年来,许多学者撰写了不少专门研究我国货币的专著。他们对我国货币的起源、演变、形状、文字、书体、币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但究竟我国古代有多少种货币,至今研究者甚少。今将历史上几种主要货币作一介绍,以便叩开钱币收藏研究之门。

  我们的祖先早在4000年前,称海贝为“宝贝”,将它作为装饰品,后在物物交换中发展成为货币,所以很多与价值有关的汉字都和贝相联系,如财、货、贵、贱、贡、赐、赠、贪等字。贝币是3000年前商周时代普遍使用的货币,一串成为一个单位,称为“朋”,君王的赐贝是臣下极大的荣宠,此在金文中常见。后因真贝不多就用仿制品,这样就出现了石贝、骨贝、铜贝。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据《明史》记载,正统时期(1436—1449)云南有些地方还使用贝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各霸一方。文化上百家争鸣,经济上繁荣发展,流通的金属货币,形式多种多样,因地而异,各不雷同,归纳起来,当时主要有四大类型。

  一、布币。它是由农具铲子演变来的。最早的布币,空首可以纳柄,称为空首布。到战国时,发展成为携带方便的平首布,形体缩小,种类繁多,单是布的足部和肩部就可以分为尖的、平的、圆的。

  二、刀布。它是由实用刀——“削”演化而来的,原形未变。齐、燕、赵、中山及匈奴地区都大量使用刀币,但各地使用的刀币不同。齐刀以厚大精美著称。燕国的明刀,尖首、圆环,数量最多,出土范围也最广。赵刀的形制身直,刀首圆。还有一种首部尖锐的刀币,一般认为是匈奴族使用的货币。

  三、环钱。圆形圆孔,它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纺轮或玉璧,由于制造简单,携带方便,较布、刀币有更大的优越性,所以最终能以圆形金属币取而代之。

  四、蚁鼻钱。可能是铜贝的高级形态,它的形状仿海贝椭圆形,正面凸起,上面的图案有点像人面,俗称鬼脸钱,流通于楚国。在楚国地区还使用一种豆腐干形状的金币,可以分割计量使用,面上铸有文字,俗称“印子金”,是中国最早的金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也统一了货币。标准的铜币是“半两钱”,按秦代量制计算,半两重约8克。秦半两外圆里方,象征着当时中国人的宇宙观天圆地方说。从此之后,一直到清末民初,2000多年都沿用这种形式的铜钱,但列朝各代的方孔圆钱大小、轻重、面文和币值不一。在汉武帝时,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开始铸造的“五铢钱”,轻重适宜,使用时间长达700多年,称为“长寿钱”,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货币。

  在两汉之交的王莽时代是中国货币极为紊乱的时期。王莽的币制改革,采用“宝货制”,在中国货币史上是一个例外,它有金、银、龟、贝、铜等五物六名二十八品。众多的货币式样奇特,铸工精美、文字隽秀而受到推崇。至今留传下来的“契刀五百”、“一刀平五千”,造型别致,上部为圆形方孔,下部为长条刀形。其中“一刀”两字用黄金镶嵌而成,至今金光闪闪。

  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铁钱,这是中国最早的铁钱。自汉至民国初的2000多年中,中国铸行铁钱的时间断断续续大约有五、六百年左右。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废五铢钱,铸“开元通玉”钱,大小仍以五铢钱为标准,每十文重一两,我国量制中的一两十钱制即起源于此。“开元”含义是开辟一个新纪元。钱币从唐朝起,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或通宝、元宝、重宝,并冠以当时年号,这一体例一直继续到清末。到清朝光绪年间开始用机器压制铜元,背面有龙图,中无方孔。从此,使用了2000多年的方孔圆钱退出了流通领域。

  宋真宗年间(公元998—1022年),西蜀民间始创“交子”,仁宗天盛元年(公元1023年)于成都置交子务,宋代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中国货币的形状有海贝形、铲形、刀形、豆腐干形、圆形、长方形、上圆下长条刀形。有孔的、无孔的、圆孔的、方孔的等。材质有海贝、蚌壳、玉石、兽骨、龟甲、金、银、铜、铁、铅、铝、镍、锑、纸、皮、帛、竹、塑料等。币值有毫、钱、分、角、元。1949年5月,国民党新疆银行甚至发行了为60亿元的巨额钞票。在近代钞票的发行者中有官银局、票号、银行、钱庄,甚至有些企事业发行的有价值证券,也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当作钞票使用,这样涉及到地方性的,更趋于复杂。中国地域广大,古代货币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货币铸造和流通遍地开花,种类繁多,所以中国古代货币到底有多少品种?始终难以说得清清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