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减税可以增加民间的可支配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也可以扩大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是社会总需求的直接构成因素,增加财政支出会直接增加社会总需求。1998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措施。其内容包括: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分批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有关项目实施税收减免;推进“费改税”改革,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增加大江大河治理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投资;提高公务员工资、增加对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支出等。这些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拉动了社会需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又确保币值稳定、防范金融风险的一种货币政策。1998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中央根据造成物价连续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而非货币供应不足的实际情况,提出扩大有效需求、控制物价连续下降的着力点应放在调整经济结构上,而不宜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此,中央银行在逐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包括取消商业银行贷款限额控制、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连续多次降息等)的同时,及时制定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并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稳定(包括配合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降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全面整顿各类金融机构,帮助化解地方金融机构支付风险等)。从实践看,上述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8-2002年,5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GDP平均每年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1.4%和0.8%之间,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这一经济奇迹的取得,是在中国经济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世界经济增长放慢的背景下取得的;是在面临着国内产业结构矛盾十分突出,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等等不利局面的情况下取得的;是在抵御了1998、1999年连续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取得。国际社会纷纷评论说,中国经济近年来的发展是一个奇迹,一点也不过分。
当然,这一经济奇迹的取得,其原因是很多的,即使是从经济上分析,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这些因素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所谓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调整收入分配,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当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有其现实背景的:第一是社会总供求关系的逆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经济逐步摆脱了经济短缺的阴影,第一次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尽管这一社会供应总量的过剩是初级的、低层次的,但供求关系的这种转变,第一次把需求不足的问题推到了经济运行的前台,没有足够的需求,生产的增长以及经济的增长将难以实现;第二是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标志,一直持续高速增长的中国出口受阻,出口增长速度回落,国际需求不畅;第三是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一个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其经济的增长,也不可能长期依赖国际市场的需求。以上三个原因,导致了中国以扩大内需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台。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角--积极的财政政策在这次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功不可没。据统计,从1998年到2002年,我国共发行国债660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3.2万亿元,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到2个百分点,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整体衰退的格局下,呈现出一枝独秀的繁荣景象。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当经济处于萧条(即内需不足)时,在财政政策上举债支出(尤其辅之以相应的货币政策)不会排挤投资(即没有挤出效应),它的影响是提高收入和储蓄,因此赤字是有利的,能大大促进经济增长。美国克林顿执政十年的经济繁荣时期就是得益于这个政策。
但是,上述的分析决不是问题的全部。经济学原理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必须辅以相应的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谓货币政策就是一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一般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总结出来的四项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一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二是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执行金融稳定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四是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实现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
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
第一,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稳定的币值,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作用提供前提条件,为财政性投资提供精确的计量标准,准确预计财政政策刺激、拉动需求的作用;二是利率基础。在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具有基础利率的作用,服从于稳健货币政策需要的银行利率水平,不仅决定了财政发行国债的筹资成本,也决定了国债的市场需求,即国债能否顺利出售出去,财政能否取得推行积极财政政策的足够资金;三是货币供应基础。中央银行是基础货币的供应者,其供应量的多寡,决定了商业银行资金的松紧。目前,商业银行是国债的最大持有者,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给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显然,这与中央银行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四是二级市场基础。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手段。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对象一个是本外币的买卖,另一个就是各种债券的买卖。在各种债券中,国债是中央银行的主要操作对象。中央银行通过国债的买卖,引导国债二级市场上国债的走向,进而对一级市场上的国债产生影响。
第二,信贷支持作用。6600亿元的国债资金,拉动了3.2万亿元的社会投资,这3.2万亿元社会资金的大部分,是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人们常用通俗的语言称国债资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实际上,这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乘数效应。但是,这个乘数效应能够实现,是与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相关的。
第三,消费支持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为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服务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手段,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是目的。通过扩大政府直接投资,带动社会投资,从而扩大需求,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运行机制。积极的财政政策所带来的投资需求的扩大,需要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而积极的财政政策所带来的消费需求的扩大,同样离不开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支持。近年来,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不仅仅使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效应落到实处,更是直接扩大了内需。 总之,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3-5年的预期,以及世界经济发展速度近期也在放慢,预期近3年国际经济尚未见到复苏的迹象。因此,建议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政策在3-5年内可以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利大于弊的。至于5年以后,这个政策是否调整,那要看那时的国内和国际经济状况而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华财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