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能帮帮忙 把这段古文翻译一下 ~~~

2025-02-02 06:06:2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问:圣王要达到天下太平,用刑罚来纠正人的过恶,因此百姓就知道畏惧;用礼义来引导百姓的感情,因此百姓就知耻归正;用道来顺随人的本性,因此百姓能返归淳朴和谐。三者的运用,不可免的。朕思考:是要偏向某一两种办法使用呢,还是同时使用这三种办法呢?按照时势所宜,只是有一定的先后次序呢,还是三者在建功方面有优劣的分别呢?如果是这样(指三者之用要看时势所宜),那么请看我们今天的情形所应该的,斟酌我们今年所急需的,要获得太平,三者要首先注重哪一种呢?
  臣听说:人的性情就是君主的田地。田地荒了,君主要用刑罚去剔除杂草;田地要开辟了,要用礼义来莳弄;要在田地里种上庄稼了,就要按照道(种庄稼本身的规律)来收获。因此刑罚被使用之后,礼义才能被确立;礼义确立之后,道才能生长。开始是失去了道然后开始使用礼,中间则是失去了礼然后使用刑罚,最后是通过修明刑法来恢复礼义,通过修明礼义来恢复道。刑罚可以禁止人作恶,却不能禁止人的感情(不能禁止作恶的念头);礼义,可以防止人的感情泛滥,却不能随顺人的本性;道,可以顺随人的本性,又不能禁止人作恶。三者相互循环更替,又内外相依,交相为用。因此王者观察治乱的深浅,顺随刑罚和礼义的先后。当要惩罚恶人、遏止淫邪时,三者没有比刑罚更好的;要铲除人心中的邪念、禁锢人心中的贪欲,使人知耻归正,没有比礼义更好的;返归和谐,恢复淳朴,使百姓变得敦厚,没有比道更好的。因此衰乱的时代,就会礼义松弛,刑法高张;天下平定的时候,则省减刑罚,弘扬礼义;清净的时候,则省除礼义,任用道术。这也像是天冷的时候,就离水远些,而去烤火;六月开开始热的时候(原文当为徂暑),人们就离火远些,而去戏水。顺从气候的人,能够适当地运用水火;通达时势变化的人,可以使刑、礼使用得宜。运用适当,通达时宜,则治天下的道理穷尽于此了,王者的教化也就成功了。
  
  这是白居易的策论,按唐代的规矩,里面说“人”,指的一般是“民”(避太宗李世民讳),说“理”,一般是说“治”(避高宗李治讳)。

回答2:

老朽试为之,错谬之处,乞各方谅宥并不吝斧正。
————陌上归农
问:“圣贤的王者,他们有治国的至理名言,用刑律纠正国人的恶习,因而国人懂得劝诫和惧怕;用礼义开导国人的情操,因而国人懂得羞耻和推究事理;用自然的法道统率国人,因而国人的品格回归谦和淳朴。治理国家,三个方法须一起使用,哪一个都不可荒废。我的意思是想问:三者是有所侧重地使用呢?三者一起使用呢?还是采取适宜的做法,分先后地使用呢?如果分先后,那么成效有优劣之分吗?现在察看适合国情的,酌量当务之急的,应当是希望使国家在政治上安定清平,那么,三者那一条应该先行呢?”
臣下听闻:“国民的思想情感,好比是君王的良田沃土,如果荒废了,就用刑律除去荒草;如果开辟它,就用礼义为种子去播撒;如果生长茂盛了,就行仁义之道作为收获。所以,刑律颁行而后礼法树立,礼法树立而后仁义之道衍生。最根本的是仁义之道丧失就需树立礼法,其次是礼法缺失就需颁立刑律,最后是修编刑律以达到恢复礼法的目的,而修复礼法是为了复行仁义之道。
刑律,可以凭借它禁止国人的恶习,但不能防止、阻碍国人的思想;礼法,可以凭借它禁锢国人的思想,却不能改变国人的本性;仁义之道,可以凭借它使国人遵循本性,却又不能禁止国人的恶习。颁刑律、立礼法、行仁道,三者须相互循环使用,互为表里。
因此作为国君,应当观察、理顺利与害的深浅,顺应刑律和礼法的先后,当需要惩治恶习,压抑不正确行为,让国人懂得劝诫和惧怕的时候,最好莫过于颁立刑律;铲除淫邪扼杀私心贪欲,让国人懂得羞耻和推究事理,没有比树立礼法更好的了;让国民 厚道、敦朴,没有比施行仁道更好的了。所以国力衰弱动荡不安的年代,就应当暂缓树立礼法而优先普及刑律,国家平稳安定的时节,就应当省略、减轻刑律而优先弘扬礼法,国家清明人民安逸的时候,就应当平抑礼法使仁道顺意而为。就好比是寒冷的时节,就少沾水而多烤火;酷暑眼热的时候,就远离火苗而亲近水源;顺应寒热气候的人,能合理地使用水火;通达时势变化的管理者,懂得刑律和礼法的宜忌。知到利弊,懂得合理使用,那么就掌握了全部治理天下的道理了,国民受到仁德君王的感化也就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