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的儿子叫什么?亲王的女儿又叫什么?

2024-12-18 20:33:2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电视剧看多了,很多词儿也就自然把耳朵磨出了茧子,比如“朕”,比如“格格”。“格格”确实飞满天了,不信您看,现在能混个脸儿熟的女星哪个没头顶花冠脚踩花盆儿地“格格”一把?不过咱们坐在电视机前的老百姓也慢慢明白一事儿:清朝时候皇上家闺女不叫公主,人家叫“格格”。那么真是这么回事儿吗?翻开资料一查,敢情是个天大的误会,原来“格格”和“公主”根本就是两码事儿。
《清史稿》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公主之等二:曰固伦公主,曰和硕公主。”满语“固伦”为天下的意思,皇帝是九五之尊,所生的女儿自然得配“固伦”二字,也并非所有的公主都能有“固伦”的名号,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儿才能受封为固伦公主,其余的嫔妃们所生的女儿自然应该列入第二等,受封为和硕公主。至于“格格”,则是亲王以下的宗室成员的女儿的封号,“格格之等五:曰郡主,曰县主,曰郡君,曰县君,曰乡君。”亲王之女称和硕格格,即郡主。郡王之女称多罗格格,即县主。贝勒(全称多罗贝勒,位低于郡王)之女称多罗格格,即郡君。贝子(全称为固山贝子,位低于贝勒)之女称固山格格,即县君。位低于贝子的镇国公、辅国公之女,亦称格格,即乡君。从所谓固伦公主到格格,表示的是等级,不是具体的名称,比如说“多罗格格”不能代表具体某一人。
公主这一称号由来已久,战国时代公主的称呼很普遍,天子和诸侯的女儿,都可以称公主。关于公主有个典故,据说春秋时,天子嫁女于诸侯,不自己主婚,命同姓诸侯来主持婚事,诸侯为“公”,故称作公主。明代亲王的女儿称郡主,郡王以下的女儿,称郡君、县君。清代大体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只是郡主以下有满汉两种称呼。
那么照这些看来,皇上的闺女不管是亲的干的,都是“公主”,皇上再怎么册封,也不能自贬身价称公主为“格格”。比如《还珠格格》中,不论是紫薇还是小燕子,就算被皇上册封也应该称作“明珠公主”、“还珠公主”;倒是《大宅门》里詹王府家的大女儿称作“大格格”倒还贴切。不过,“格格”这个词儿按照老音应该读(gege轻声),而不是我们在电视剧中听到的发音。
册封公主也是一件大事,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不是像张铁林那样扯着脖子御口皇封就能立即生效的,《清史稿》上说:“册封公主,封使至,公主率侍女迎仪门右,使者奉制册入,陈门前黄案上,移置堂前幄内。公主升西阶,六肃三跪三叩,宣讫,授侍女,公主跪受,行礼如初。使者复命,仍送仪门外。是日帝升殿,公主至御前,次入后宫,并六肃三跪三叩。又次诣诸妃前,各四肃二跪二叩,还府,府属庆贺,馀如封亲王仪。”

同时参考下面资料:

“格格”原为满语的译音,译成汉语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贵胄之家女儿的称谓,即妇人之爵名。
清朝前身“后金”初年,国君(即“大汗”)、贝勒的女儿(有时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妇女)均称“格格”,无定制。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由此可见,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如,“还珠格格”、“十八格格”……)。顺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为五等,即: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此外,“公”以下之女,俱称“宗女”。“格格”之称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之际,才渐渐终止。例如清高宗(乾隆帝弘历)一生共生了十个女儿,其中有五人因早殁没有加封,另外五个女儿,加封为公主。即第三女(孝贤纯皇后生),封固伦和敬公主;第四女(纯惠皇贵妃苏氏生)封和硕嘉公主;第七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固伦和静公主;第九女(孝仪纯皇后生),封和硕和恪公主;第十女(妃汪氏生),封固伦和孝公主。她是个例外,因为她是在乾隆六十五岁时生的,是乾隆帝最钟爱的女儿,后下嫁给和的长子丰绅殷德。她本应封为和硕公主。但乾隆破例把他封为“固伦公主”。此外,乾隆帝还收养了其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后来加封为和硕和婉公主。
从以上事例来看,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已经不把皇帝的女儿称作“格格”了,一般均称为“公主”。

回答2:

男的长子叫世子 其余的叫郡王 女的叫郡主

回答3:

儿子是郡王 女儿是郡主

回答4:

郡王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