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殷智贤:现在我们就是会看到孩子被否定的比较多,因为大人总是认为自己比较正确,其实你现在所认为的正确不意味着你掌握的是真理。当你把这个正确强加给孩子的时候,他如果真的奉行你所说的这个正确的话,不好说他将来是不是会因此而受到伤害,这个是不好说的。
刘学颂:我下面会讲7个习惯,就是妈妈应该通过主要的哪些习惯帮助孩子更好地顺应本能,活用他的本能,从而让他大脑的主要部位得到充分的锻炼,开发他最大的潜能,其实也会涉及到您刚才说的这些问题。 第一个习惯,就是说不要只会批评孩子,因为这样你会毁灭孩子的挑战性,就是对新事物去挑战的精神。这个部位主要是要锻炼我们刚才说的当外部信息进入大脑的第一步,就是脑神经细胞这一部分。不要只会批评孩子,要心平气和的,我们经常听到很多妈妈都在说怎么说都不听,苦口婆心,都说穿了也不听。实际上再回到我刚才讲的人的大脑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当你说的太多的时候他觉得这个存在对他是一种威胁,如果说得太多的话他相应的自我保护就会过多的发挥作用,他会抵御。明明没在听他装着在听,另外他开始撒谎,因为他觉得他说实话你会批评他,他就会开始撒谎。
主持人殷智贤:所以可以理解,很小孩子的撒谎其实是大人教的。
刘学颂:对,因为他觉得这个太危险了。实际上我们妈妈要帮助孩子很好的成长,就是要挖掉他过度自我保护的墙。我们天天跟孩子在一起,有时候会情绪失控,而且女性一旦发火会全身心的投入,会很急躁。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我们都是觉得我为孩子好,但是实际上本末倒置,就是因为我们这样的行为去毁了孩子,过度的批评让他对自己不认可,我不敢做事了,因为我一做事就要犯错误,犯错误就要受到指责、批评。所以我不做了,我还是安稳的、平稳的待着,装着听懂了甚至撒谎,这个又跟我们妈妈一开始的期待完全相反的。 如果我们确实是一不小心火了,说得过分了,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安抚,不是说对他做错的这件事和孩子本身去生气,而孩子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不要过多的纠结他的错误和失败,而是要在这中间发现孩子实际上有很多闪光点。比如说对不起,妈妈刚才说的太狠了,你看妈妈批评你的时候,你很诚恳的说你错了,你真了不起!你居然可以很诚恳的说你自己错了。而且蹲下身子来成为孩子的伙伴,孩子的本能是想寻求伙伴,哎呀,实际上妈妈小时候也犯过这样的错误,你姥姥也生气了,但是妈妈从那儿以后知道自己不对,咱们下次努力,下次不这样做了。妈妈最重要的就像我们刚才讲到的本能,培养孩子喜欢人、喜欢事,充满好奇、充满挑战的精神,这才符合大脑的本能。而妈妈本身也要培养,与孩子共同成长,我们要尊重别人、要喜欢、要有好奇心。
主持人殷智贤:其实,父母和孩子之间应该是分享成长经历的关系,而不是教训的关系。你成长过你把你的经验分享给孩子,并不是说孩子你必须听我的。
刘学颂: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一个习惯,就是不要老批评孩子,因为就是你的一番好心通过批评本末倒置了,要跟孩子共同成长。 第二点就是不说老师的坏话,不要去说老师的坏话,因为这样会损坏孩子本身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兴趣、对人的兴趣。我们经常听到孩子偏科,语文挺好的,但是数学不好。
主持人殷智贤:肯定是语文老师喜欢他或者孩子喜欢语文老师,他就会语文好。
刘学颂:实际上再回到我们刚开始说的大脑流程,当他对这个符号贴了一个喜欢的感情标签之后,他到了前头前叶理解判断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件事情值得做。到后来自我报酬神经,很好这件事,我做了这件事我会很愉悦,我要奖励我自己,他的信念、他的意念就会生成。而且通过这种感情的分泌也好,他会更多的体验,他觉得很好玩,这件事情会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综合的学习。所以孩子天生的资质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不要灌输什么偏科不偏科,这个好学那个不好学,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喜欢老师,喜欢这个科目,妈妈也不要说老师的坏话,要帮助孩子。因为这个老师很出色,非常聪明又很喜欢孩子,喜欢这样的老师很容易理所当然,但是老师也不是完人,很多老师也有自身的问题。喜欢好人这是谁都能做到的,但是正是因为有问题我们才去喜欢这个老师,帮助孩子找出哪怕是一点点这个老师好的地方。这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又是一种体验,又会激发他的信心、好奇心,这样孩子会不断地有好奇心,向上积极的情绪,这些都会促进他自我报酬神经的锻炼,A10神经群的锻炼,以及他动态核心的锻炼。这是第二个不要去说学校、说老师的坏话,这样是为了保持孩子对各个科、各个老师、周边的人喜欢、尊敬、敬畏的心态,这样实际上还是会促进你自身大脑的发育。
主持人殷智贤:所以你看我们小时候受的圣贤教诲都是说多去看别人的好处,少去看别人的坏处,其实也是说因为我们生命的本能是在你看到别人好处的前提下获得激励和启发的。
刘学颂:对,实际上圣贤教育都是。 第三点,就是不要允许孩子等会再做。我们也经常看到吃饭了,妈妈我先看完这个电视再说,然后你赶紧收拾玩具,妈妈等会我先玩会这个再说。实际上我们对孩子也没有办法,但是这个部分会特别影响你这个孩子正确判断事情、理解事情的能力,因为这个地方用到的是前头前叶。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真正的大家、真正的成功人士,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执行能力特别强,说到马上去做,而且他的判断非常快。因为在前头前叶脑的部位是帮助你进行事物的判断,磨磨蹭蹭,说了也不做,没有执行力的时候,你永远集中不起来,不专注。所以越专注,你的潜能越集中,你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你都不知道你的潜力有多大,这个是需要通过集中去实现的。但是我们让他这个今天做也行,明天做也行,现在做也行,将来做也行,这样的话就很难培养他专注的能力,也就是他的执行力和他的判断能力会很差很磨蹭。在这个过程中,将来这个孩子可能对事情的判断很慢,而且容易被周围人的意见所左右,这个也是妈妈要注意的第三个习惯。 第四个习惯就是妈妈们一定要注意不要什么事情都冲在孩子前面做,不要什么都对孩子下指示。因为这个锻炼的是A10神经群,这个如果妈妈都做了孩子就觉得没意思了。
主持人殷智贤:因为不是他自己完成的,再有成就也是妈妈的,不是我的。
刘学颂:对,我记得你们和谐家庭上次办了一个亲子夏令营电视台的节目,有一个小孩要退出比赛,原因是妈妈说的太多,就把孩子自身的自我报酬神经,自发的、自立的精神全部阻止了、停滞了。所以实际上我们自己觉得是对孩子好,但是我们替孩子做很多的过程中,把孩子才能成长的嫩芽亲手给摘掉了,特别的可惜。比如说我上次听了一个中国家庭文化委员会的委员长徐惟诚老先生讲,他说其实我们是文明的受益者,祖先传来了很多的文明,这个文明我们要传承给我们的孩子。孩子他要认知这个世界,要跟这个世界产生连接,他才有幸福感,而这个连接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动手能力,你们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自己去享受。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做家务,他都会在这一点点小的事情当中体验一点点的达成感、成就感。比如说我原来不会叠衣服我现在会叠了,我原来不会整理书我现在会整理了,这些都会促进他自我报酬神经的锻炼。
主持人殷智贤:其实自信心的建立不是单一一个支点,好像只要会考试就有自信心,我们也注意到很多孩子考试成绩很好,但是因为生活能力极差,他在其他方面经常体会到挫败感,其实这个会很伤害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你会发现他的自信心极其脆弱,离开考试这个环境他其实是一个很自卑的人。
刘学颂:对,其实孩子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能干的多,我们更主要的是要去激励他,要挑起他的兴趣,要把他的潜能帮他更好地发掘出来,而不是什么事都替他做。再回到刚才那个问题,就是空间认知能力他是通过正确的拿筷子、正确的走路、正确的坐姿,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磨炼的,包括家务,包括一些日常生活当中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让孩子去体验、去尝试,这样他才能够更完善的去发展。这是我们讲的第四个妈妈应该注意培养的习惯。 第五个就是要认真去听孩子的话。因为很多家长装着听,实际没在听,他认为孩子说的话不重要。
主持人殷智贤:他认为孩子懂什么,我比你知道的多。
刘学颂:对。实际上这样会特别影响孩子的独创能力,这个孩子就会因为你不在乎。
主持人殷智贤:他的意愿没价值。
刘学颂:对。他就会没有这种创造的欲望,这个时候其实是最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和独特思考的能力。就算孩子说的没有意思,你也要装作真好,你怎么会想到这个主意,你是怎么想到的,就是这样不断的激励他,就是怀着一颗感动敬畏的心去听孩子说话,那孩子会跟你同频共振。振动了之后他大脑的潜力会不断的得到开发,他会觉得真有意思,我还会再想别的。这样孩子独特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原创能力,他的创造性会得到极大的开发。
主持人殷智贤:我们也看到很多家长为孩子做了很多安排,他认为他的安排是正确的,至于孩子提出的反对意见家长是漠视的。另外有一些时候孩子提出了一个想法,孩子只是提出了一个愿望,但是家长并没有问这个愿望发生的背后原因,结果可能错过了很多教育机会。我前两天听到一个例子,因为父亲值班,母亲跟儿子在家里共处。因为这个孩子已经大一些了,大概是9岁左右,这个孩子跟妈妈说今天爸爸值班,要么我跟妈妈一起睡吧。这个在往常妈妈断然否决,就说你都这么大的男孩了,不能再跟妈妈睡了,她认为这个教育理念是正确的。可是那一天她做了一个跟以往不同的反应,就说为什么你今天晚上要跟妈妈一起睡?这个时候她儿子表达出来的理由她特别的吃惊,她完全没有想到,后来她就接受了。所以你并不了解孩子说出这句话背后的动机是什么的时候,你就断然否决的话,伤害是肯定的。另一方面你可能错过了一个发现他智慧或者发现他潜能的一个珍贵机会。你会发现孩子提供给你的角度非常特别,你根本就没想到,你在自己已经习惯的角度里面作出判断,这个肯定是不可以的,这个就会给孩子造成非常大的挫败感。第六个习惯是什么呢?
刘学颂:第六个习惯就是不要责备孩子的失败,这个地方可以培养他积极向上的能力,他不断坚持到底的能力。因为现在家长太在乎输赢,实际上结果不重要,现在很多孩子的潜能没有得到很大的发挥,很好的开发,最多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我们过分重视结果、重视效率。其实每一步都是过程,孩子失败的时候,孩子表现得不如我们愿的时候,其实才是孩子更大开发潜能的契机。让孩子接受失败。因为只有失败的时候,老师或者是其他的教练或者是父母才能发现他哪个地方不足,这是他下一步更好成长的最好的契机。所以要让孩子享受失败,因为失败的时候就意味这你下一个更高的起点的契机开始了。比如说我在的小区六一儿童节举行小孩的游泳比赛,就看那帮家长急的,小孩一下了水妈妈拽爸爸推,就一定要让孩子成功拿第一名。
主持人殷智贤:其实是大人的竞争心、攀比心,人家小孩本来没有这个想法的。
刘学颂:对。所以当孩子考试考得好时候,一定表扬的是孩子本身而不是成绩。当孩子输掉比赛的时候,一定批评的是这个事情在过程中我们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而不是批评孩子本身。因为每个过程都是享受,失败是一个特别好的体验,而大脑有一个本能,就是通过体验的记忆是最容易被形成记忆的。所以其实我们妈妈们为何不放宽一下心态,然后用从小时候的,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小小的失败和冒险,换来我们孩子给长远的发展,更好的明天。
主持人殷智贤:我记得一个世界500强大公司的总裁在谈他怎么招人的时候,他一定会问这个人犯的最大的错误或者经历的最大失败是什么。一个人如果最大的失败是赔掉了一百万,他觉得这个人在公司里坐的职位不能太高,如果这个人曾经赔掉过一千万,那他就会敢用这个人。为什么?他说一个人犯过如此大的错误,他至少知道犯这么大的一个错误是因为什么。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有一天当危险发生他将毫无警觉。所以我记得台湾前几年曾经搞过一种夏令营,这种夏令营只培训学步机风行的时候,用学步机学走路的一代孩子。后来发现当这些孩子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对于危险非常迟钝。就是因为他们在学走路的时候,没有在反复摔跤过程中建立起身体对危机的预警系统。就像你刚才讲人有求生存的本能,本来身体会发出信号说好象有危险,你不一定看到所谓眼见为实的信息,但是你身体有本能的感觉,这个系统是要在失败中建立起来的,可是那一代用学步机学走路的孩子,他这个系统非常弱。最后那个夏令营给这些孩子补课,就是摔,就是在夏令营里用各种方式摔跟头,试图弥补这个系统。但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这种弥补都是有限的。
刘学颂:是,因为没有顺应他的本能,合适的时间。
主持人殷智贤:这是补救的方法,本来在他自然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一些失败之后,他可以建立比较完善的对事物的风险和收益评估的系统,但是错过了。
刘学颂: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一个习惯,就是不要允许孩子差不多就行了。
主持人殷智贤:这个很重要。
刘学颂:因为林教授在做日本国家游泳队精神指导的时候,一直跟踪这些运动员脑部血流的测定。发现当这个运动员发现还有10米就到目标了,这时候他的血流量发挥作用的强度,远远不如在途中要拼还早着的时候,这是人的本能。因为他觉得差不多了快要到终点了,他的自我报酬神经会停止,大脑就会觉得差不多了。所以大家在看北岛康介游泳的时候,他永远觉得我手碰到板的时候这不是目标,当他慢慢的回过头来看到出来他的成绩的时候,那才是他的目标。所以他永远不把他眼前的目标,想成最终比赛第一、第二,得金牌、银牌的板,触那个板的时候不是他的目标,他要回过来。因为他一旦想那个是他的目标,他大脑自动就会停止一些功能,这也是人的本能。所以我问林教授,我说很多的习惯要培养孩子,你说最重要、最根本的是什么?他说不计得失全力以赴。不要计较得失,因为一计较得失就会想到输赢、好坏,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还是第二名,这些都会让你觉得差不多了。这个过程中你就不会发挥你自己的真正本能,你要把精力放在过程当中,这个过程中我哪一点可以做得更好,我可以发挥到极致,这就是一丝不苟。至于结果那都不是目的,是一个顺便而来的结果,当你真的不计得失,全力以赴一丝不苟地去拼搏的时候,你会发现结果是信手拈来的,因为你可以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当北岛康介得金牌的时候,记者问他你最后赢了的时候,你的动作是代表什么?他说我有什么动作,我记不得了,因为那个时候是完全忘我的一种心态。像北岛康介这个人他在游泳训练的时候,每一次训练刚才还在说笑,但是一旦要到游泳池旁边开始训练的时候,每一次都是全力以赴,比赛和训练对他没有差别。这样你在过程中不去考虑输赢,能不能得金牌、银牌,而是如何把每一步泳好,让我更集中、更专注的去游,这样才会出现我自己都不到的成绩。比如说我们带孩子背唐诗,带孩子学钢琴,不要说差不多;这孩子就差两个字,要背就把它背得一字不差,要练就练得一个音符都不错,这样从小就培养孩子坚持到底一丝不苟,不要计较结果、得失,而是能够全力以赴,这是孩子能够发挥最大潜能的最大秘诀。
主持人殷智贤:特别好。感谢刘学颂女士今天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珍贵而有益的知识和理念。和谐家庭基金今年的主题叫做“千万家庭共建和谐亲子关系”,事实上我们在延请各位专家来讲授如何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传递给大家一个信息,就是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并不是一个主宰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其实是要先基于父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完整而独立的,他都有他来到这个世间的价值。如果父母使用否定的、讽刺的、挖苦的这种态度来对待孩子,其实本身已经开始了对生命的伤害。如果漠视孩子的意愿强制孩子必须要服从自己的命令,那其实是意味着父母高高在上,用一种傲慢甚至自私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当然这样说可能很多家长会觉得是不是说起来太严重了,其实我们都是为孩子好。我们都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怀着一颗爱护孩子的心在对孩子进行教育。但是教育本身还需要智慧,我们真正对孩子的爱护并不是说我希望为你好就一定是对孩子好,还需要了解正确的知识,知道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方式,抗拒什么样的方式,这样的话亲子关系才能真正和谐。 感谢今天刘学颂女士跟我们分享了这么多珍贵而有益的理念和知识,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和谐家庭基金公益大讲堂,下周四再见!祝广大网友过的愉快,祝各位家庭幸福,亲子关系和谐,谢谢!
早期教育是针对0~6岁的小儿,主要是指出生至3岁前的教育。生后头几年是小儿脑生长、智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早期教育就是在脑发育最关键的年龄阶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根据小儿生理特点和心理发育规律,结合每个小儿的情况进行训练,使小儿的感知觉、动作、语言、思维、记忆及想像力等不断发展,挖掘潜在能力,促进智力的发育。
近年已证明:婴幼儿时期是发展的敏感期,是开发潜能,发展智力,提高智商、情商、体能商的潜能发展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培养,小儿就很难具备这种能力,所以潜能发展关键期就是教育的最佳期,必须紧紧抓住关键期,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从新生儿期起开始,对初出生小儿进行视听刺激,如听优美音乐、看彩色玩具等,以促进视感知和听感知的发育。
从婴儿会发音开始进行语言训练,教婴儿发“爸”、“妈”等单音,使一岁左右婴儿达到语言理解阶段,一岁半到2岁达到语言表达阶段,经常适当地与婴幼儿进行语言交流,不仅能发展婴幼儿的言语、听觉能力,也是发展婴幼儿智力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通过适于年龄的玩具、游戏、体格锻炼和自我服务等,刺激粗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发育,让他们读图书、进行美工操作、讲故事、听音乐、唱歌等,开拓小儿智能,培养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讲述,让小儿在语言发展的同时,潜心地利用故事内容启发小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开发潜能必须按照潜能发展规律进行,不能强迫幼儿学习,
情愿而乏味的学习,不但无助于潜能的开发,反而会造成幼儿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要让小儿喜欢学习,乐于学习,不能强迫,不能强灌。如对书法没有兴趣,就不要让其参加学习班,反过来,如对舞蹈有兴趣,或有天赋,就要加以培养,发掘他们的潜能。智能发育最显著的时期是3~6岁,该时期的儿童求知欲强,爱提问题。在早教中,应用小儿的思维方式,认真地回答每一次提问,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充分开发智力。
培养球球的认知能力
我会经常与球球对坐,先指住自己的眼睛说“眼睛”,然后把住球球的小手,指他的眼睛说“眼睛”,再抱着球球对着镜子,把住他的小手,指他的眼睛,再指自己的眼睛,反复说“眼睛”,每天重复1~2次,经过7~10天的训练,当我再说“眼睛”时,球球就会用小手指自己的眼睛了,这时我就会亲亲他,表示赞许。以后我再用这种游戏的方法教他认他身体的其他各个部位。
另外,我还会让球球看着娃娃或其他人,当球球用手指着娃娃的眼睛,我就问:“这是眼睛,球球的眼睛呢”帮他指自己的眼睛,逐渐球球就会自己指眼睛了。也可以让球球照镜子,边看边告诉他,“这是球球”、“这是妈妈”等。
我会教球球学认图,说出一种物名,然后按照物名去找相同的图,让球球拿手中的图去找相同的图。开始球球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就先给他做示范。做这个游戏时,我会多做几次,要有耐心,多重复几次,使球球逐渐学会。
培养球球的语言能力
球球第一次无意识地叫出“爸爸”、“妈妈”,我感到很兴奋。此时的球球已经会开始模仿我对他发出的声音了,这时球球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爸爸”、妈妈”等声音,他还不懂得语意,但我一定要让他看着我或我先生,用手指着我们俩并重复叫着“爸爸、妈妈”,这样反复多次以后,当我说“爸爸、妈妈”时,球球就认识我们了。再往后,我会随时创造机会让球球自己叫“爸爸”。学习其他发音我也是这样教他的。
我会经常和球球说话,让球球有自言自语与我们咿咿呀呀“交谈”的机会。不要觉得球球小,什么也不懂。此时他已经会看大人的脸色,凭自己的直觉知道大人说话的意思。大人跟他说的多,他自然学的多,说话越早,智力开发得也就越早。
我和球球说话时,语言力求规范简洁。例如拿着苹果时,跟球球说“苹果”,而不要说“这是又大又甜的苹果”;如对汽车不要说“嘀嘀”,对电灯不要说“亮亮”,对小狗不要说“汪汪”。
我和我先生还和他一起唱歌跳舞,做互动游戏。培养球球的语言能力是很重要的,我平常很注意和球球交流,并且在交流时,与球球面对面,用不同的声调和手势与他交流,并注意自己的口形、表情,说话速度要慢并且明确,这对球球的语言学习很有益。同时也可以和球球一边玩一边说儿歌,这样会使球球感知到游戏与儿歌的联系,并且能激发球球愉悦的情绪,使他不厌烦学习儿歌。
赞扬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对球球的每一个小小的成绩,我都会随时给他鼓励,给予极大的关注和赞扬,并同全家人一起拍手、喝彩,营造一个热烈的氛围,使球球不断增强自信心。这样,当听到大人的赞扬,球球会重复刚刚完成的动作或语言,这对球球的影响是很大的。
早期对小孩的教育,以我个人的经验觉得核心的、最常用的、成本最小的我认为是家长和小孩身边的亲人要言传身教,最常用一是比较法则(例如好与坏、现在和将来、伙伴和他等等);二是夸奖法则,俗话说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结合第一条的比较法则效果比较明显;三是沟通法则,家人针对小孩的问题要及时沟通商量解决办法,甚至演一出让小孩感兴趣的情景剧,在他不知不觉中大人已经和他进行了沟通和教育(这一条尤其对于老人和年轻人共同带小孩的家庭非常管用,道理就不多说了,问一下过来的家庭都教训深刻)
总之,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主要还得因人而异,以上只是我这几年的总结出的适合中国绝大多数的家庭的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但是大人花掉的时间和心思比较多,就看你的家庭适合不适合,拿出来与大家共勉。
读一读有帮助:
妈妈,您的优点是什么
每当我凝视着睡梦中的孩子时,就不禁后悔起白天的事情来。
“对不起!妈妈明天会表现得更好一些。”
但如果孩子早上一睁开眼就缠着我的话,我又会不自觉地朝他嚷嚷:“怎么搞的……”
所以一到晚上我就会自责。一边看着熟睡的孩子,一边进行自我反省。
其实妈妈就像守护圣体的修道士一样,绝大多数的时候会因为内外不一而备感煎熬。也就是说虽然有一颗虔诚的心,但偶尔也不免会为被奴役而感到绝望。
在担任韩国教育电视台“父母一小时”的节目作家时,我结识了非常多的妈妈。她们和我一样,越是梦想成为出色的教育家或心理学家,问题就越严重。
不过我仅仅只是反省而已,从来没去真正改变什么。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一面幻想着成为“完美的妈妈”,一面又不肯向自己的原则妥协。我们为什么总是这样呢?
平凡的妈妈也需要有母爱
看来是我错了。我原以为在经历十月怀胎的痛苦之后,母爱就会像春蚕吐丝一般理所当然地涌现。
然而怀抱孩子的热情以及要照顾好他的决心并不能帮我解决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育儿问题。
我连母爱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世界就要我来展现它。就像不懂人生为何物而活着一样,我根本就不理解什么是母爱,却还要稀里糊涂地抚养孩子。
更要命的是我还会经常从丈夫、婆婆那儿听到所谓的“母爱典范”又称“模范母亲”的“英雄事迹”。她们不是把子女送去美国留学,就是让孩子上了某个特长中学,总之都是一些把子女培养成才的优秀妈妈。这一切都给我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要求我拿出与这些妈妈媲美的“成绩”来。其实这完全是占支配地位的“一流母亲观”过强导致的结果。所以像我这样容易犯错又爱哭的妈妈总是会觉得举步维艰。
然而我又一次疑惑了。她们不也都是经历了初为人母这一步才走到今天的吗?……她们之所以优秀会不会是因为她们的孩子本身就很优秀?又或是她们天生就是模范妈妈呢?
总之,我就是不理解她们为什么老是对我这样的平凡妈妈说“你也行的”。
我很想知道那些和我一样初为人母的妈妈是如何理解母爱的。我估计她们的情况可能会跟我更相似一些。我觉得与其向已经把孩子抚养成人的妈妈取经,还不如听听比我快一两步的妈妈们怎么说来得更有意义。
已经将子女抚养成人的妈妈就像过了河的船一样。不管之前的过程是多么的艰辛,自己受了多么大的委屈,现在都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因为回忆总是美好的。
所以相比之下,我更乐于倾听来自同时代的声音。
我的天哪!那个妈妈也抱怨自己辛苦,也常说会妥协。但即便那样,该做什么还是都做了。只有这样的声音才能激发我的斗志。
本书不仅列出了妈妈在孩子1岁到10岁之间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收录了一系列发生在母子之间的小插曲。
随着孩子的成长,妈妈需要面对无数的问题,之后才能逐渐走向成熟。我们可以借助本书了解这个变化过程,并把握各个时间点上需要思考的东西。
有多大的能量,就发多大的光
在采访过程中最令人感叹的是,这些妈妈都将自己的优点融入了母爱之中。
如果一味地计较过失,那么妈妈和孩子很容易两败俱伤。其实仔细观察优秀的妈妈,你会发现她们的成就多半来源于“母爱”。所以我认为不光是孩子,对母爱我们也需要进行多角度思考。
另外,这些妈妈都很清楚地知道人生中最珍贵的是什么,并为此奋斗着。她们深信儿时的幸福感可以成为惠泽孩子一生的滋补品。
我敢说她们才是最有资格抚养幼小生命的人。不管怎样,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能够拥有这般气魄的确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本书提及的众多妈妈都还处于抚养孩子的过程中,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她们为“达人妈妈”的原因。
在担任韩国教育电视台“父母一小时”节目作家的5年里,我获益匪浅,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段很幸运的经历。如今在这种力量的感召下,我再次踏上了拜师之旅。我要寻访的对象就是这些达人妈妈。
如果你遇见邻家大姐般聪明的妈妈,说不定她们会告诉你,你正在执著追求的“育儿方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也有这样的问题。
我想对那些至今还游移在“完美主义”和“得过且过”状态之间的妈妈一句话。那就是:
完美的父母并不是孩子想要的。只要你能为了子女坚守“自己的岗位”,尽力表现得更好就足够了。
这是英国著名的精神学家温尼科特很早以前就强调过的一句话。
我们擅长“非此即彼”。人生也好,母爱也罢,全部都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但我们往往都会忽略那些艰难的“中间过程”。如果倾其一生只是为了“即彼”的话,换句话说就是只以成为一流妈妈为目标的话,那么就很容易流于哀叹或是反省,成为一个“只打雷不下雨”的妈妈。
让我们有多大能量,就发多大光吧。欲望太多反而会一事无成。孩子也不例外,如果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的话,结果很可能就是一个“悲剧”。
所以我们向妈妈们请教怎样才能“有多大能量,就发多大光”吧。她们会给予我们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