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是种修辞手法,通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
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通感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
通感可以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就是把一个器官的感觉写作另一种感官的感觉,达到艺术的表达效果。比如说:“聆听花谢花开”(本应眼观)、“那凄厉的喊叫近在咫尺,仿佛伸出手便可触摸到”(本应听到)。(如果有幸帮到你请采纳,谢~)
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嗅、味、触、听)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嗅觉),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听觉)似的 将不相关的事务(香味与歌声)联系起来
这季节,北方也许正是搅天风雪,水瘦山寒(自己体会一下)
一种修辞方法。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香味应该是味觉感觉到的,但是此处却以歌声这种听觉来表达,这里就运用的是痛感的修辞手法。
就是将一种感官用另一种感官表达出来 ,比如 看得到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