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中岳庙l里供养的是哪位神仙?他的真名叫什么?

2024-12-25 16:30:4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供养的是神仙王子晋,真名王子乔。

中岳庙既是祭祀岳神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宫观。道教虽然兴起于东汉时代,其来源却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巫术,后来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之传统,历史渊源较长。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

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传说是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声,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

几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见到他,他说,告诉大家,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等我。那日,果然见他乘白鹤,盘旋数日后才离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扩展资料:

王子乔简介:

王子乔,本名姬晋,字子乔,是东周时周灵王的太子,人称太子晋。他天资聪颖,温良博学,不慕富贵,喜爱静坐吹笙,乐声优美如凤凰鸣唱,15岁行冠礼后,以太子身份辅政。晋平公派当时名流师旷前往朝见,问他以君子之德、治国之道,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师旷钦佩不已。

不久,因大雨连绵,谷、洛二水泛滥,危及王宫。情急之际,周灵王采取壅堵办法来治水,遭到了太子晋的强烈反对,他以“川不可壅”据理力争,提出用疏导的办法来治水,还引用历史上壅堵治水贻害天下的事例劝诫灵王,指出他的行为无疑于“亡王之为也”。

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他一怒之下,将太子晋废黜为庶人。此后,太子晋闷闷不乐,忧郁成疾,未及三年而薨。太子晋为民请命而死,死时仅17岁。百姓感其恩德,就将旧日王子称作王姓,又祈愿他善有善报,百世永生。

相关故事:

1、寒光宝剑

传说王子晋的墓在离西汉京都长安不远的茂陵,西晋末年“五胡乱华”的时候有人盗挖过,进去一看,墓中一无所有,只见一把宝剑悬在半空中。盗墓的人想盗取这把宝剑,忽然却听见宝剑发出龙吟虎啸的声音,便不敢接近它。顷刻间,只听一声呼啸,宝剑闪着寒光飞上了天。

2、河东县令

传说汉明帝时代的王子晋转世做了河东叶县县令,按规定每月月初都要到尚书台(六部之一)述职,可是总不见有车马随从,只看见一对野鸭从东南飞来。

有人将此事秘密奏知明帝,明帝也很诧异,便悄悄命人张网网罗野鸭,哪知网取下来的却是一双官靴。网了几回,都是这样,检查一下,原来都是四年来尚书省赐给官员的靴子。传说这个鸭子即王子晋所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岳庙

回答2:

供养的是神仙王子晋,真名王子乔。
中岳庙既是祭祀岳神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宫观。道教虽然兴起于东汉时代,其来源却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巫术,后来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之传统,历史渊源较长。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传说是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声,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几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见到他,他说,告诉大家,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等我。那日,果然见他乘白鹤,盘旋数日后才离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回答3:

殿内正中供奉崇圣大帝中天王,两侧配祀以使臣和侍者及镇殿将军方弼、方相。
中岳庙举创于秦代,原名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
殿内正中供奉崇圣大帝中天王。这位天中大帝就是武则天所封。后来,女皇觉得他很孤寂,又给他赐了一位夫人,这就是天灵妃。
  据说封天王天后,来自武则天的一个梦。
  武则天梦到了天帝。在梦中,天帝用慈悲的声音对她说:“你是我去往人间的女儿,你的妹妹天灵,已被我许配给嵩山山神。”“你到嵩山去吧,为他们两人做个红娘。”
  这是多么浪漫的借口,只凭这个,武则天就能证明自己不愧为一位女性。她高高兴兴地带着这个无限荣光的使命出发,不仅为嵩岳山神封官加爵,更为自己赢得了天帝之女的名号。
  于是皆大欢喜。嵩山旺了香火、天神得了官位,女皇成了神仙。下山后,武则天将这年改元为万岁登封,将嵩阳县改为登封县,将阳城县改为告成县。
  “万岁登封”天下皆知,可武则天似乎认为还不足够。她想,既然自己荣登天界,各路神仙必定都肯卖个交情。管完面子的事,就要管屋里的事了。她那皇宫屋里还搁着俩猫妖呢。这事,嵩山天中大帝得管。

回答4:

《封神榜》五岳大帝: 五岳大帝
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五色神牛、金眼神鹰;   南岳衡山司天昭圣大帝(崇黑虎)火眼金睛兽、铁嘴神鹰;   中岳嵩山中天崇圣大帝(闻聘)青骢马;   北岳恒山安天玄圣大帝(崔英)黄彪马;   西岳华山金天愿圣大帝(蒋雄)乌骓马;
东晋葛洪《枕中书》则以太昊氏为青帝,治岱宗山,祝融氏为赤帝,治衡霍山,金天氏为白帝,治华阴山,颛顼氏为黑帝,治太恒山,轩辕氏为黄帝,治嵩高山。
五岳之神在唐代被封为王,唐武后垂拱(685-689年)四年(688年)封中岳为中天王。   唐玄宗先天中(712-713年)封西岳为金天王。   开元(713-742年)十三年(725年)封东岳为天齐王。   天宝(742-756年)五年(746年)封南岳为司天王,北岳为安天王。 五岳殿
及至宋代,在加封王的基础上又封为帝,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元年(1008年)十月十五日诏泰山天齐王,加号仁圣天齐王,四年(1011年)二月廿一加号西岳为顺圣金天王,廿六日诏加中天王为崇圣中天王,五月加中岳曰中天崇圣帝,西岳日金天顺圣帝,北岳曰安天元圣帝。又加封五岳后号:东曰淑明后,南曰景明后,西曰肃明后,北曰靖明后,中曰正明后。   自此五岳之神有了帝号,但还不够全面,元至元(1264-1295年)二十八年(1291年)春二月,元世祖加封东岳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南岳为司天大化昭圣帝,西岳为金天大利顺圣帝,北岳为安王大贞玄圣帝,中岳为中天大宁崇圣帝。   然明太祖洪武(1368-1399年)年问不顾前代帝王定制,诏改神号,称五岳为: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   但五岳大帝的信仰已深入民间,所以民间仍称五岳之神为五岳大帝。
中岳大帝是五岳中信仰起源最早的神,《山梅经·中山经》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神皆神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可见中岳神的形象是半人半兽,这种形象很符台早期人类自然崇拜的特点。由此还可以知道中岳主要自太室少室二山组成,因其邻近洛水和古都洛阳,故在五岳中地位较高。同时也赢得古代帝王的尊崇,为五岳中率先得到帝王封祀者。《中岳嵩山太室石阀铭》曰:嵩高神君,岱气最纯。春生万物,肤寸起云。并天四海,莫不蒙恩。圣朝肃敬,众庶所尊。
中岳庙既是祭祀岳神的场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宫观。道教虽然兴起于东汉时代,其来源却是我国远古时代的巫术,后来继承了秦、汉以来的神仙方士之传统,历史渊源较长。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他们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传说是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声,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几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见到他,他说,告诉大家,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等我。那日,果然见他乘白鹤,盘旋数日后 嵩山中岳庙
才离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峻极门东侧的《中岳嵩高灵庙碑》就是当年刻立的,碑文记载寇谦之修中岳庙和传道的事迹,是关于这位名道最早的记录。此后,历代还有不少知名道士在这里主持过道场。峻极门东侧还有《五岳真形图碑》,这一高3米的碑石雕刻着象征五岳的图象,为明代万历年间所刻立。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说,五岳真形图是道士入山辟邪的护身符,一切妖鬼虫虎都不能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