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应该是属于正常死亡,对他的死不应该抱太大的怀疑。而雍正的夺位与康熙的死是两回事,康熙一生谨小慎微,在整个政局中是一个主导作用,就是在晚年权力也没有旁移,雍正即位的悬疑应该关注到康熙死时有没有来得及选定皇储,由于以前皇太子的废除,大家都在争。看后来的那么多关于雍正的怀疑,最大可能是康熙临死前没有来得及指定皇储,雍正是钻了空子,而雍正害死康熙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就是康熙刚死,雍正在朝中的势力也不会有那么大以至于能害死康熙。
王先谦的《东华录》说,康熙六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玄烨到南苑行围,十一月初七日身体不适,返回畅春园,十三日病情加剧,命速召皇四子胤镇前来;又召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嘱咐:“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联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胤禛随即赶来,不久康熙宴驾,胤禛即位。从记述的情况来看,康熙帝是因病逝世,胤禛是奉遗命即皇帝位。
雍正朝编纂的《大义觉迷录》,其中湖南人曾静的供词指出,康熙是被毒死的,凶手就是胤禛。他说:“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这是当时社会上俚俗流言的反映。但同时成书于雍正年间的萧爽的《永宪录》则另有一说,称康熙病危时“以所带念珠授雍亲王”,用这一含蓄的叙事说明胤禛的合法性。可是根据《清朝野史大观》的记载,这一串念珠原不是昭示帝位谁居的信物,恰恰相反,它是康熙弥留之际用来泄愤的“武器”。它述称:康熙垂危时,众多的皇子都不在身边,只有胤禛一人随侍在侧。老皇帝从昏迷中苏醒,他想宣召朝廷重臣入宫托付后事,可是没有一人前来,心知有变,气恼之下,取下手腕上的一串玉念珠朝胤禛掷去,没有击中,胤禛假意跪下谢罪。不久深宫传出消息,康熙“龙驭上宾”。这些记载,或此或彼,使人感到扑朔迷离。
清史研究者对这个问题也是聚讼纷坛,莫衷一是。
30年代初,清史研究的第一位开拓者孟森认为,康熙当时的病势并不重,突然死亡,“不能无疑”,“参汤一碗之说,至少不能无同等之嫌疑也”而隆科多身任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掌握警比中的武装力量,和年羹尧为川陕总督,以封疆大吏支持厩旗,都是这一事件的“机括所在”。(见《明清史论著集刊》下册)
王钟翰在解放前写成的《清世宗夺嫡考实》一文和孟森的看法一致,他并且引用意大利人马国贤身临其境目击其事的记载:“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近年来,随着清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康熙是被毒死无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许曾重撰文说,西征之役即将结束时,胤禛返京即位已成定局,胤禛因此采取断然手段。十一月十二日晚,在严密控制畅春园的情况下,隆科多在食品中放入毒药,致使康熙死去。(见《清史论丛》第4辑)
另一种意见认为,康熙是久病缠身,因感冒引起其他症状导致死亡。南开大学历史系冯尔康的文章指出,康熙身边警卫森严,时有提防,不可能被人暗害。毒死之说是经不住推敲的。(见《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年第3期)
看来还需要对现有史料进行全面综合与比较,通盘考察,加强分析,去伪存真,才能揭开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
还要等史学家来进一步证实。
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