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乃所谓“笙诗”(“笙诗”之称,可能源于它们用笙演奏,本就“有声无辞”,属于“过门曲”之类。)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类。“风”乃周代各地民间歌谣,共160篇,总称十五国风。“雅”乃周人的正声雅乐,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为官吏或文人创作。“颂”乃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合成三颂(共40篇)
《诗经》反映了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古代奴隶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为我国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诗经》基本上是四言诗,是诗歌发展过程中的早期形式。它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其中比、兴是我国歌谣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