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百度知道不是来回答这种问题的,别人写的是别人的体会,而你自己什么都没得到。可能完成了作业,但这样有意义么?
君子取财有道,同样的,不好的东西不用正当的手法去摆脱,有道德的人也不会去做。
反观现在这个社会,能做到这点的人能有多少,就算你做到了,别人也会骂你傻。
所以说:书可以读,要不浅尝辄止(两分即可),要不就尽量多懂一点(七八分),不要只读四五分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