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达士,就是能做到通达,能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的人。如果可以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那人生中的成败得失等利害关系就不能迷惑他(使他失去原来的判断力)。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但并没违背自己的道义;又有延陵季子,吴国人想让他做国王,而他自己却不肯;再如楚国的孙叔敖,没因当过三次令尹而沾沾自喜,也没因为三次(令尹)去职而烦忧;故能做到通达则不会受外物的迷惑了。
注:晏子与崔杼盟。晏子和崔杼盟誓,崔杼要晏子支持崔氏而不是公孙氏,晏子喝了盟酒,但说的誓词却是要支持公孙氏而不是崔氏。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候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炼,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晏子名婴字平仲,莱之夷维(今山东潍坊市高密)人,春秋齐国名相。据专家考证,他活到95岁(前595-500年)。在2500多年前,医疗条件极差,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的春秋时代,一个政治家能活到如此高龄,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晏子一生忙于政事,没有养生长寿方面的论述,但从有关典籍和家乡人们的传说中,可窥到这位政治家长寿之道的一斑。
仁者长寿,和则养生。“仁”是儒家“仁政爱民”的主要学说,也是晏子施政的中心内容。曼子非常推崇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时于天下”必须“始于爱民”。他坚持“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遇有灾荒,国家不发粮救灾,他就将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救急,然后动谏君主赈灾,深得百姓爱戴。对外则主张与邻国和平相处,不事挞伐。齐景公要找鲁国,他劝景公“请礼鲁以息吾怨,遗其执,以明吾德”,景公“乃不伐鲁”。此举受到许多诸侯国的赞誉。这正是体现了人们常说的“万人称誉,多寿病法”的道理。
廉洁无私,心胸坦荡。晏子辅佐齐国三公,一直勤恳廉洁从政,清白公正做人,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德之主也”。他管理国家秉公无私,亲友僚属求他办事,合法者办,不合法者拒。他从不接受礼物,大到赏邑、住房,小到车马、衣服,都被他辞绝。不仅如此,晏子还时常把自己所享的俸禄送给亲戚朋友和劳苦百姓。他善良无私的胸襟和坦荡宽阔的心地,是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活简朴,清心寡律。晏子生活十分俭朴,吃的是“脱粟之食”、“苔菜”,可谓“食菲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粗茶淡饭素食当家;穿的是“缁布之衣”;上朝坐的是弊车驽骊;住的是“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的陋仄之室。他不仅如孔子所说的“戒得”,也十分注意“戒色”。景公见晏子妻“老且恶”,欲以爱女嫁他,他坚辞不纳。他说;“去老者,为之乱;纳少者,为之淫,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他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应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乐观豁达,处其自然。晏子虚怀若谷,闻过则喜。他曾辞退了“三年而未尝弼过”的高纠,主要嫌这个人三年都没有指出过自己的过错。孔子赞他是“不以已之是,驳人之非,逊辞以避咎,义也夫!”表明了他随和大度,注重自身修养的品格。晏子生性乐观,对生死淡然视之。他说人都是要死的,不论仁者、贤者、贪者、不肖者概莫例外,因此从来不“患死”、不“哀死”,把生老病死看作是自然规律。不像有的王公贵胃祈求长生之术,求神灵保佑不死。他始终保持乐观大度的心情,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回答者:寂寞的泪光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22 21:16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谢谢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38 个人评价
好
94% (36) 不好
5% (2)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
评论者: 悠悠荡秋千 - 试用期 一级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候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评论者: 韩林航 - 试用期 一级
真的吗?
评论者: 402921348 - 试用期 一级
更多>>
其他回答共 1 条
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曾在齐灵公、庄公和景公三朝任事,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候。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候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婴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婴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炼,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婴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回答者:可可小豆豆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23 12:28
所谓的达士,就是能做到通达,能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的人。如果可以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那人生中的成败得失等利害关系就不能迷惑他(使他失去原来的判断力)。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但并没违背自己的道义;又有延陵季子,吴国人想让他做国王,而他自己却不肯;再如楚国的孙叔敖,没因当过三次令尹而沾沾自喜,也没因为三次(令尹)去职而烦忧;故能做到通达则不会受外物的迷惑了。
所谓的达士,就是能做到通达,能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的人。如果可以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那人生中的成败得失等利害关系就不能迷惑他(使他失去原来的判断力)。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但并没违背自己的道义;又有延陵季子,吴国人想让他做国王,而他自己却不肯;再如楚国的孙叔敖,没因当过三次令尹而沾沾自喜,也没因为三次(令尹)去职而烦忧;故能做到通达则不会受外物的迷惑了。
所谓的达士,就是能做到通达,能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的人。如果可以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那人生中的成败得失等利害关系就不能迷惑他(使他失去原来的判断力)。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但并没违背自己的道义;又有延陵季子,吴国人想让他做国王,而他自己却不肯;再如楚国的孙叔敖,没因当过三次令尹而沾沾自喜,也没因为三次(令尹)去职而烦忧;故能做到通达则不会受外物的迷惑了。
所谓的达士,就是能做到通达,能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的人。如果可以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那人生中的成败得失等利害关系就不能迷惑他(使他失去原来的判断力)。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但并没违背自己的道义;又有延陵季子,吴国人想让他做国王,而他自己却不肯;再如楚国的孙叔敖,没因当过三次令尹而沾沾自喜,也没因为三次(令尹)去职而烦忧;故能做到通达则不会受外物的迷惑了。
所谓的达士,就是能做到通达,能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的人。如果可以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那人生中的成败得失等利害关系就不能迷惑他(使他失去原来的判断力)。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但并没违背自己的道义;又有延陵季子,吴国人想让他做国王,而他自己却不肯;再如楚国的孙叔敖,没因当过三次令尹而沾沾自喜,也没因为三次(令尹)去职而烦忧;故能做到通达则不会受外物的迷惑了。
所谓的达士,就是能做到通达,能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的人。如果可以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那人生中的成败得失等利害关系就不能迷惑他(使他失去原来的判断力)。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但并没违背自己的道义;又有延陵季子,吴国人想让他做国王,而他自己却不肯;再如楚国的孙叔敖,没因当过三次令尹而沾沾自喜,也没因为三次(令尹)去职而烦忧;故能做到通达则不会受外物的迷惑了。
注:晏子与崔杼盟。晏子和崔杼盟誓,崔杼要晏子支持崔氏而不是公孙氏,晏子喝了盟酒,但说的誓词却是要支持公孙氏而不是崔氏。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本文选自《说苑·敬慎》。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却有一位老人来吊丧,而孙叔敖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彬彬有礼。这里写了两个奇特的人物:一个是普通百姓,对新任令尹胆敢冲撞冒颜,且“出言不逊”;一个是朝廷高官,面对小民百姓的“无礼”,却能以礼待之,虚心纳言受教。这两个奇特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自然,“趣”之旨,在于突出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别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见。正因为如此,孙叔敖为楚相,很有政绩。孙叔敖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也还可借鉴。
所谓的达士,就是能做到通达,能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的人。如果可以看透死生等利害关系,那人生中的成败得失等利害关系就不能迷惑他(使他失去原来的判断力)。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但并没违背自己的道义;又有延陵季子,吴国人想让他做国王,而他自己却不肯;再如楚国的孙叔敖,没因当过三次令尹而沾沾自喜,也没因为三次(令尹)去职而烦忧;故能做到通达则不会受外物的迷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