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故事情节和人物的鉴赏!

2024-12-27 13:26:0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围城》我是先看电视剧,后来有断断续续读了些片段(这本书情节连续性不强,确实可以跳着读),最近才一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杨绛有一段很有名的题解,将《围城》这个题目解释为婚姻的困境,进而推及人生万事的两难和无奈。我倒是觉得,这样的阐述未免太简单,至多只能概括全书的一个层面、一个部分。在我看来,这本小说与其说是小说家有所象征、有所比喻的小说作品,不如说是一个大教授的文学余兴。作者只是借方鸿渐回国以后的一段经历,将自己对时事人生的看法和感想表达了出来。这种感想录式的表达用学术论文的形式自然不可能,而短篇随笔又嫌琐碎不尽兴,不如用一个长篇的篇幅,借着情节的衍进,一次说个痛快。所以《围城》实际上是一本“议论小说”,它的情节只是表面,重要的是作者的看法和评论。

为了适应发表议论的需要,小说的情节比较分散和平均,尽量包括了作者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各个层面,好使各方面的议论都有机会发表。小说基本上分了四个段落,第一段讲了方鸿渐回国后在上海的生活,作者对上海的中产阶级进行了描绘,顺带也议论留学生和老式的大家庭;第二段是去三闾大学的路上,抗战时内地的民生风情可见一斑;第三段则是在三闾大学内,作者对学术界狠狠挖苦和讽刺了一番;第四段是方鸿渐婚后的生活,这一段是全书中较弱的,作者对婚姻本身讲的不多,多注重于全书的收尾工作,完善人物形象,交代主要人物的命运。从这四段的内容看基本上包括了作者回国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人说,《围城》是半自传体的,这是不确切的,方鸿渐和钱锺书相差甚远,准确的应该这样说,《围城》中生活环境就是钱锺书的生活环境,《围城》对人和事的看法就是钱锺书对人和事的看法。

至于《围城》的写作风格,很多人很推崇,我的看法有点不同。这种小处着墨,炫耀机巧急智的写法,偶尔用用,效果不错,但是用滥了反而是一个缺点。在书中的有些地方,比喻用得很牵强,读者不易领会,反而影响了原来的表达。俗话说“小聪明太多了就是不聪明了”,确实有时候真正的大智慧是非常平静朴素的。可能这是钱锺书第一次写长篇小说,有些按耐不住,我猜想这也是他后来对这部小说不满的主要原因。

纵观《围城》全书,赞扬肯定的地方少,讽刺挖苦的地方多,凡是这样的小说,作者必是清高之人,不与书中人物同类。试想如果作者与主人公是同类人,深知自身生活的痛苦和不幸,落笔哪能这样轻巧。从这一点上看,钱锺书不失书生本色,他没有成为一个小说家,而成为一个大学问家,是一点也不奇怪。

回答2:

对以上回答颇有同感,尤其是关于“方鸿渐婚后的生活,这一段是全书中较弱的”,以及书中“妙语过盛”,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