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教训怎么样

2024-12-18 23:46:2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读周其仁老师《货币的教训》。 开读之前,以为是报纸上的口水文,计划两天看完。可看看停停、掩卷回味,竟然持续阅读了一周,收获颇丰。周老师写“系列”评论确实有一套。若说一般专栏作家写文章是胸有成竹,那周老师写评论就是胸有成林——娓娓道来,不疾不徐,间或穿插设置一些悬疑,引人忍不住要看下一篇解惑。犹如在读长篇评书,有章有节,层层递进。系列评论读完,有种被强行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这确实需要作者的深厚功力。 相对于瞬息万变的经济形势,这是本“旧书”,2012年1月发行(本书收集10、11年间周老师就汇率和货币问题在《经济观察报》开设专栏写下的系列评论);这也是本“新书”,书中提到的货币现象、解释方法一点也没过时。对于试图正确理解汇率、通货膨胀等货币现象的童鞋,此为必读书。 有句玩笑话,同一个经济现象,十个经济学家就会有十一种观点。说的就是经济学理论对现实经济运行的解释的多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实的复杂。有些经济现象很容易理解,比如消费者花钱可以买到商品或服务;有些经济现象则非常令人费解,比如在现代社会货币为何不再是金银而变成了一张张印花的薄纸?各各国家各自印刷的薄纸为何会有汇率的波动?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有何存在的必要?人民币为何对内贬值,对外升值?……周老师说“懂钱容易懂货币难”,这话在理。钱是那张纸,货币也是那张纸。可这纸与那纸颇有不同:货币者,流通中的钱。在自己手上的钱容易理解,可花出去后、在大伙手中转来转去的货币着实令人难懂。 然而再复杂的经济现象,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若有出逻辑之处,那应该是研究者没有认真探查、研究透彻之故。明代大家王阳明推崇“知行合一”论,说知到极致就是行、行到极致就是知。理论到了极致,必然就是真实。真实的货币现象,应当可以用一套自洽的逻辑来解释。周老师的这本书就试图做这么一个工作。我想不出比周老师更高明的逻辑和解释,只能简单做一梳理,录以备考: 问:什么是汇率?为何会有汇率的存在? 答:汇率就是两种货币之间的比值。一美元能换多少人民币?这就是汇率问题。 当今世界的货币大多是纸币,本身非贵金属、价值微小,货币的价值最终的支点是一国之国力或政府信用。如果将货币也视为一种商品,那么这种商品也会有相应的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币值”。币值的最直接表现是货币的购买力,即一个单元的某国货币能换多少实际商品和服务。由于每个国家的国力和政府信用的区别,币值就会产生差异。不同货币之间的币值比就是汇率。 现实世界中,与汇率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跨国贸易。跨国贸易中,双方必然只能用到其中一国的货币结算(如美元)。贸易结束之后回到本国,却须换成本国货币(如人民币)才能购买本国的商品和服务。此转换比率既为汇率。 需要说明的是,纸币之前的金本位时代,各国用的货币都是黄金(或者白银)。同一货币,无所谓汇率。 问:十几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国际社会呼吁人民币不能贬值;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又大声疾呼人民币被低估、要升值。这帮洋鬼子到底在搞什么鬼?坚持人民币不升值是否就是爱国、有骨气的表现? 答:人民币升值或贬值,在一般意义上,无所谓利大还是弊大。人民币升值,出口受阻,但个人境外消费、海购获益;人民币贬值,促进出口,但又抑制进口。简言之,汇率升降,有人受益有人受损。而总体利弊之争,还得看当下环境。 现在美国人喊人民币要升值,说是升值才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人说不升或者缓慢升值,说升值论是美国人的阳谋。这里恳请注意的是,美国人也是分利益集团的。美国的制造业、出口商,当然希望人民币升值,于是在国会游说、向中国喊话。可事儿要分两面说,美国的进口商、消费者这些年可是在“中国制造”中受益匪浅,只是这些既得利益者不会向中国喊话而已(好处都到手了,还喊啥?)。因此,美国人喊人民币应该升值,那也是一部分美国人在喊而已。 对中国而言,人民币升值最大的问题是阻碍出口。这个好理解,出口商的原材料、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统统用人民币结算,而到了出口环节,换回来的确实美元。人民币升值,就是美元贬值。一头是成本增加,另一头是收入贬损,何其痛哉!中国商人大半是出口商,出口商的痛也可算是中国经济的痛了吧。在中国这个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出口受阻当然是最大的原罪。 可反过来想想,为何一定要“出口导向”呢?全球经济萧条,中国出口自然受阻,那可不是汇率的错。大势所趋,乘此经济转型,似乎不失为一条明路(出口导向引起通货膨胀,见下文)。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卖国,只是有人欢喜有人忧罢了。 问:汇率本质上不是两种货币的币值比率吗,这个在货币市场上通过实际币值比较(实际出价买外币)就可以自发形成汇率?为何洋鬼子还要不断靠喊话来施压?汇率问题是政治问题吗?政府干预汇率形成有无正当性? 答:这个就得看中国人民币的汇率实际形成机制了。原理上说,汇率(不同货币币值之比)确实是由市场来决定,政府不加以干预,形成所谓的“浮动汇率”。但中国的汇率市场有些特殊:这是个有形市场,叫做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部在上海外滩。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从汇率的形成机制而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确实已经完全市场化,谁出价高外汇就卖给谁。可就是因为在国外没有分店,老外在中国境外想买人民币也买不着,只好扯直嗓子隔空喊话。市场问题也就变成了政治问题。 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对汇率进行干预的,区别只在于干预幅度和手段而已。而政府(央行)干预汇率变动是有其正当性的,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维持“汇率稳定”(请注意,我说的是“稳定”,而非“升”或“降”)。有看官可能会问,汇率稳定很重要吗?当然很重要。还是在国际贸易领域,还是前文所述成本收益分离、适用不同货币的问题。项目总有时间差,汇率变动过于频繁,成本收益预期紊乱,这生意还怎么做?货币不是普通商品,是价值尺度。量尺的标准忽长忽短,交易自然也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从这个角度讲,秦始皇当年动用行政权力统一度量衡,功在千秋。因此,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让人民币频繁急剧升值或贬值。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通过市场无法自动实现,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加以干预。 顺便说一句,通常人们讨论较多的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之争(代表人物是蒙代尔与弗里德曼),现实当中并不以政府是否干预汇率市场为区别。比较而言,浮动汇率下政府干预相对较小,但也只是相对而已。当汇率浮动过大而影响经济平稳运行时,政府必然会出手"维稳",曰“肮脏浮动”。 问:人民币汇率仅仅是外贸问题吗?与进出口商和外商之外的人有无关系? 答:当然不仅仅是外贸问题,汇率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出口商创造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商品不断出口到国外,换回大量外汇。这些企业持有的外汇在国内无法直接购买原材料等,于是卖给各商业银行。而商业银行可以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进行外汇交易。而这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行的是会员制。这些会员是央行、各大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汇率是由这些会员相互竞价得出的,价高者得。在这些会员中,有一个超特级会员,叫做央行。央行在这个市场上做了一件事儿,叫做“大手购汇”。有多大手?反正这个市场上大部分的外汇都被它买去就是了。要说明的是,央行并没有用行政权力强买强卖,而是跟其他的政府机构到市场上采购商品一样,遵循的是市场规律。显然,央行的出价是最高的,所以大家都原意把通过贸易顺差得来的外汇卖给央行。 问题是,央行大手购汇的钱从哪里来? 我们知道,央行是有货币发行权的。很自然方便的一个操作是,加印人民币购买外汇。现实中的中国人民银行,就是这么做的。这种操作的后果便是央行“被动发钞”:在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常年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外汇不断流入中国,央行不得不大量印人民币、大手购汇以维持汇率稳定。这几年的外汇储备连年高升,被动发行的人民币数量非常可观。常年贸易顺差的意思是:东西卖到国外、换回来很多钱,可国内东西不多,这么多钱能买啥呢?于是物价飞涨,形成所谓“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切记,任何对外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对内问题。 问:央行大手举债购买外汇引起货币超发,反过来却得发央票、增加法定储备金、提升利息以回收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如此大费周章,到底图什么? 答:首先明确一点,央行大手购汇图的就是维持“汇率稳定”,以此促进正常的进出口贸易。汇率的频繁变动带来外贸交易成本的成倍增加,交易成本的增加会导致本来可以发生的交易泡汤。汇率稳定对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尤为重要。其次,《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里说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请注意,这里并没有提到汇率稳定。保持币值稳定才是央行的老本行。因此,央行的诉求有二:汇率稳定和币值稳定。 这两个目标都可重要,一个涉及外贸,一个涉及国内经济运行之根基,都不能放弃。但有时候政策目标之间是会打架的,这一对就是典型。要理解为何打架,先理解这一对概念的关系。先看下图: (图略,见我的个人博客http://juswalle.blogbus.com/logs/234912626.html)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即两国币值之比。要想汇率稳定,必须要币值稳定。有两种可能:1)两国币值都不变;2)两国币值变动同步,即两国币值同时升值或贬值、且幅度相当。前一种可能性为零,后一种也只能偶尔为之。在纸币时代,币值背后的国家信用来源于社会生产率,币值的同步变动,必然要求两国生产率的同步变动。中国若要保持币值稳定、又要保持汇率稳定,必然要求美国的币值变动与中国同步。这当然不可能。山姆大叔怎会配合你中国的币值变动?即便美国人配合中国了,他要不要配合欧洲、日本、俄罗斯?美国人不配合,若要人民币汇率稳定,就很难做到币值稳定;若要币值稳定,就很难做到汇率稳定。可这么高难度的事情中国政府做到了:央行印钞大手购汇维持汇率稳定,同时利用各种货币工具回收流动性稳定币值。这真是个奇迹。 可这奇迹维持不了多久,最后的结果还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货币发行量超过了社会总商品流动所需,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固定汇率在约束政府滥发货币、维护经济稳定上有着各种无可争议的好处。书中周其仁老师有一比,固定汇率好比那赤壁大战中庞统给曹操所献之计,将所有的船用铁索连在一起,犹如平地;可最后还是被诸葛亮一把东风给烧的干干净净。类似的,固定汇率好处固然多多,可风险也很大。历史的教训不是没有,那就是唯一真正实施过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在我看来,金本位和欧元都不是固定汇率,是同一种货币)。这个体系要求全世界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则与黄金挂钩。地球上黄金产量限定,则美元发行限定,全球所有货币发行量限定,纸币的通货膨胀问题似乎一局得到解决。可后来这个体系还是解体了,原因是美元这个锚货币不够稳重(山姆大叔基于各种压力废除了美元与黄金的对应关系)。好比一群巡洋舰锁定在一艘航母上面,稳是稳了,只可惜航母不是大陆,也有沉入海底的危险。固定汇率是试图以美元为锚,浮动汇率的锚则五花八门。两种汇率制度的争论,本质上是货币准则(货币之锚)之争。固定汇率不是不好,只是现实中不可持续。(这几年美国政府债务缠身,通过几轮量化宽松,把美元币值贬了个透。人家锚自己都飞起来了,咱们人民币币值为何还非得以美元为锚呢?) 问:目前的死结有办法解开吗? 答:有可能。 理论上的货币超发通道有以下几种: 政府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央行主动超发货币。这在经济危机或者战争时期经常发生。 前述央行的被动超发货币。 政府主导的投资,通过银行的“创造货币”功能,引起流动性泛滥。(当然,这其中还有政府卖地的功劳。) 1995年通过的《人民银行法》特别在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在制度层面堵住了第一条通道。而第三通道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很多人眼里属于成功的“中国模式”,比如张五常老先生就认为中国三十年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现有的GDP导向的官员政绩观也在极力地延续这一模式。要堵上这第三条超发货币的通道很难。因此,要治理通货膨胀,试图从第二通道入手也许会有突破。 周老师在本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政府要想稳定汇率,得用“真金白银”来购汇。其基本逻辑是:央行大手购汇以稳定汇率,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购汇的资金来源——用超发的货币来稳定汇率,实际上是用的隐形税收,并没有在财政预算范围内。没有预算就没有监督,央行超发货币大手购汇,就相当于打白条买东西,没有约束。若将购汇的资金来源换成实打实的政府财政资金,政府自然会精打细算,投入汇率市场的资金也都是存量货币,引起通货膨胀的几率自然降低很多。周老师提出了三类“真金白银”:公共财政预算开支、国企上缴利润和财政专项发债。如果这些钱还不够稳定汇率怎么办?周老师的意见是,那就算了,强扭的瓜不甜,汇率该波动了。 以上,为中国货币之运行逻辑。稍显啰嗦,不够美。可现实世界也就这样了。 当然,上面的笔记挂一漏万。周老师在书中还有很多关于治理通胀的精彩论述:“结构性通胀”的解构分析、用新资源喂饱货币老虎、“货币数量论”的提出和验证历史、美联储与中国人民银行“加息”手段的不同、人类为何舍稳健的金本位而取容易超发货币的纸币、民间的金本位合约、陈云用伊拉克蜜枣治理通胀、治通胀与管物价的关系等。篇幅关系,略过,看书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