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庐陵(今江西永丰)人。他四岁的时候,父亲病死,母亲
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依靠他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
穷,买不起纸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划着字,教欧阳修
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书本。
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书,他翻了一下,知道
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里细细阅读。
宋朝初年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文风讲求华丽,内容空洞。欧阳修读了韩愈的散文,觉
得它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他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长
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
欧阳修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大了。他官职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
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
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
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这一回,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捕
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常常游览山水。当地
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
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传
诵的杰作。
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以后,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
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
的文章,一概不录取。考试结束以后,有一批人落了选,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一天,欧阳修
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落选的人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
这批人赶跑。
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就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学
着写内容充实和朴素的文章了。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
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音x
ún)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
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江西庐陵人。欧阳修幼孤家贫,在父母郑氏的严格教育下刻苦学习,终成一代文豪。其在写作方面,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读之,甚有所获。
其一、虚心求教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其二、行文求简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其三、文风严谨
据《宋稗类钞》记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欧阳修4岁时,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极其贫穷,母亲供不起欧阳修识字读书。欧阳修买不起书,就经常到李家(藏书丰富)去借。为了能借到书,他陪李家的小朋友一起裁衣、玩耍。每当借到一本新书,他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常常是通宵达旦。碰到好文章,连抄带背。就是靠这种精神,欧阳修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名家。
宋代的欧阳修写过许多文章。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每写完一篇文章,总是要非常认真地反复修改,方才定稿,连写一封很短的信也一定要先起草稿,改好之后再重抄寄出。如果写的是重要文章,他就把草稿贴在墙上,进进出出的时候总要看一看,想一想怎样可以改得更好一些。
到了晚年,欧阳修又花了许多时间把自己一生所写的文章重新修改。妻子劝他说:“你何必这样辛苦呢?难道还怕先生来骂你吗?”欧阳修笑着回答:“不是怕先生发火,而是怕后代人讥笑。”
某甲爱写诗,有一次与欧阳修同行,只是不知道同路的就是欧阳修。走着走着,看到路边一枯柳,按耐不住,他念念有词的来了两句:
“远看一枯柳,两个干树杈。”
但欧阳修听了并不嘲笑,而是笑眯眯的告诉他:“你如果能再加上两句,这诗保证漂亮!”某甲听罢,也就绞脑汁使劲地想。欧阳修见他想得挺苦,指他已渐有所悟,就给她加了两句给他听:“春来苔是叶,冬至雪做花。”某甲听了,果然感慨万千,因为他突然发现,就这么一加,他那棵色彩生命两无的“死树”立刻神采飞扬起来——春天长着青苔,那绿色的青苔就是他的生命;冬天落满雪花,那皑皑白雪就是他的色彩。
这就叫点石成金!
欧阳修是温暖的,如让她但顾问老师并指导学生写作文,他肯定能给学生以希望和信心!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也应如此!
欧阳修,字永叔,北宋江西庐陵人。欧阳修幼孤家贫,在父母郑氏的严格教育下刻苦学习,终成一代文豪。其在写作方面,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读之,甚有所获。
其一、虚心求教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其二、行文求简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其三、文风严谨
据《宋稗类钞》记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1.精心删改《醉翁亭记》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因触怒朝中权贵被贬任滁州太守。
在任中,他时常到附近的琅琊山游玩,并因而与山下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成了好朋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后来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虚心向人征求意见,开始听到的是一片赞扬声。后来,他读给一位樵夫打扮的老人听,当读到“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时,老人说:“大人,您文章的字好像多了点。我打柴上山,站在南天门,放眼一望,四周都是山……”话还未完,欧阳修就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不必写出这些山的名字?”于是提笔将前边一串文字划掉,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醉翁亭记》言简意丰的开头。
2.快马追“而”字
《宋稗类钞》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欧阳修为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于是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一番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但他反复吟诵后,不禁拍案叫绝,赞叹不已。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怪不得欧阳修心急火燎地非要加上这两个字呢。
3.“逸马杀犬于道”
当年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
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