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卢浮宫的设计者是谁?

2025-01-25 12:28:3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这个举世闻名的艺术宫殿始建于12世纪末,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作国库及档案馆。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 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 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

1793年8月10日, 卢浮宫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如今 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的镇宫 三宝世人皆知: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 《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

扩展资料:

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从那时起,这里的收藏不断增加,更不用说拿破仑向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征用的艺术贡品了。

总之,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0,000件,分为许多的门类品种,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

回答2:

贝聿铭 华裔美籍建筑师。1917 年4月26日生于中国广东,在上海受中等教育。1935年赴美国,194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194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48 年起,任W.泽肯多夫的地产公司建筑部负责人。1955年他集合一批从整体规划到室内设计的专家,在纽约开业。他不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创造了许多出色的个体建筑,而且这些个体建筑又使邻近区域的面貌改观,推动城市的发展。他对蒙特利尔、丹佛、费城、波士顿、纽约、达拉斯、新加坡等大城市的旧区改造和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一般认为受W.格罗皮乌斯的影响,他掌握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抽象几何形体的娴熟技巧,巧妙运用石、混凝土、钢和玻璃等建筑材料。作为华人建筑师,他主张寻求恰当的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传统的本质。贝聿铭是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会员,美国室内设计协会荣誉会员,美国设计科学院和国家艺术委员会成员。他曾多次获奖,其中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和1983年普里茨克建筑艺术奖等。他的代表作有科罗拉多州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中国台湾东海大学卢斯纪念教堂、费城社会岭住宅区、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候机楼、新加坡中国银行办公楼、达拉斯市政厅、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拿破仑庭园4座玻璃金字塔等。

聿铭简介:

1917年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于 1919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 1935年到美国留学,攻读建筑系。如今其建筑设计遍布世界各地,如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德国历史博物馆等。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於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

很多人都知道法国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越来越多的人将它与埃菲尔铁塔一起视为巴黎的标志和象征。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它最初建造时遭到了巴黎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它的设计者贝聿铭当时在巴黎的街头也遭遇了不少白眼。因为卢浮宫是国家级的标志性建筑,人们希望它保持原样。 12世纪时卢浮宫曾是一座城堡,主要供护城士兵居住,并存放粮食和弹药。后来建筑不断被扩建,并一度成为皇家宫殿,之后,有多位国王把他们的艺术品陈列于此。像北京的故宫一样,卢浮宫正好处在巴黎的市中心,是皇家威严的象征。 1983年时,卢浮宫还是巴黎的一道屏障。如何将宫殿改建成现代化的博物馆成了这个城市的一个难题。玻璃金字塔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了金字塔之后,新旧对比使卢浮宫的建筑更明朗了。金字塔所采用的玻璃和金属结构代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与过去截然分开,它告诉人们当今的卢浮宫已不是法兰西国王的宫殿,而是属于“大众”的公共博物馆。人们对于建筑需要适应,需要一个接纳的过程。很多人很早就见过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图纸。画面上的玻璃金字塔很单薄,所见只是一些交叉的钢筋柱子,人们很难感受得到那种“一个闪亮的钻石一般光芒四射”的感觉。所以它在开始的时候受到了人们的质疑。然而还是贝聿铭说得好:“人们往往很快就能理解建筑……建筑完成之后却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有幸得以使用该建筑的话,人们可能就会感慨道:‘啊,确实很好,我明白了。’所以建筑完成后要人接受就不太难了。难就难在把它建造起来。”

美国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贝聿铭谈贝聿铭》,这个名字乍听上去有些奇怪,其实完整的理解应该是贝聿铭谈自己的经历及对建筑的理解,主要是自己设计的重要建筑。贝聿铭先生是著名的华人建筑师。 1917年出生于中国苏州,苏州的私家园林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建筑独特地反映了欧亚两大传统交融产生的新的美学标准———永恒的石材和玻璃。中国文化的背景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他绝不刻意凸显这一点。“对我来说,建筑物的特殊功能要求及所处地点的人文历史是最重要的,远比我的中国文化背景重要。在法国设计卢浮宫时,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我的中国文化背景,而是法国的历史和文化。我认为时间、文化、地点是建筑设计的要素。”贝聿铭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同样体现了这一理念,如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香山饭店等。正在设计中的苏州博物馆也在体现现代特点的同时努力与古城的粉墙黛瓦相协调,力求做到“苏州味”与创新之间的平衡。

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这本书的作者盖罗·冯·波姆是贝聿铭的挚友,两人的谈话更像是老友随意的聊天,将很专业的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全书最后附录了译者访谈录,向我们展现了贝先生的中国情怀。他对中国城市的发展颇为关注,如北京新城发展与旧城改造的关系、上海浦东的区域功能规划等。中国的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中,很多地方都在建设新城区。中国有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又有着广大的国土面积,每个地方的情况都非常不同。因此各个城市应体现出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都说普通话,但我们不能都生活在一样的城市里。一样的楼房,一样的街道,这种单调的重复是可悲的。我们需要更多有特色的建筑,需要更多贝聿铭那样的建筑设计师。

贝聿铭

贝聿铭是国际著名的建筑师。他一生的70多件作品无一例外地与金钱、权力和政治纠结在一起。他将外交手腕和设计的独特混合运用在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法国巴黎卢浮宫等建筑身上。

保留古建筑:我说因为故宫是一个文物,是国家的国宝。四面现在看出去绿化得很好,天、树很和谐,高楼起来就破坏故宫文物了。

直到现在,贝聿铭仍认为禁止在紫禁城附近盖高楼是他主要的贡献。

贝聿铭:对我而言,那是最大的成就,也是最大的满足。

我原来跟梁思成很熟,他来美国,我跟他见过很多次。北京的城墙拆了很可惜,我跟梁思成谈过,苏州的墙拆了也很可惜。你看意大利、法国的城墙都保留,他们有历史的观念,你不能把历史全部毁坏。好的办法是保留古代的建筑,这是最重要的。我觉得城墙拆了以后,面貌全改了。

1974年,我头次回国,我在清华演讲时说,在故宫附近不应该造高楼,这是我的意见,当时的副总理谷牧在人民大会堂跟我谈这个问题,他问我,为什么不应该造高楼。我说因为故宫是一个文物,是国家的国宝。四面现在看出去绿化得很好,天、树很和谐,高楼起来就破坏故宫文物了。他说你说的话跟周总理的话相同。我觉得很荣幸,我不敢再说了,我说算了,他的话比我的话重得多了。

后来他们就慢慢在北京城市规划方面发表这个意见,说故宫附近的楼的高度应该是这样,到了二环、三环你可以造高楼,因为不影响故宫。你在故宫旁边,比如北京饭店造高楼,那就是破坏文物,故宫的文物,是值得研究的。在香港到处都是高楼,这个不成问题,因为它没有历史。

四合院也应该保留,应该保留一片。你单单保留几个王府,不够,这不是好的办法,要保留就保留一片。当然四合院不适应现在的生活实际,这个我很明白,最近我跟贾庆林(当时任北京市长———编者注)谈过这个问题,我说请你一定要保留四合院,保留一片,不要再拆了。“我也想做,可是一个四合院十几家人住在里面,利益怎么分配?怎么处理?”贾庆林问我。所以他有他的问题,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不过,他同意,应该在附近再造一点房子,可以让四合院里的居民搬到那个地方,然后再改造四合院,新的卫生条件做好了以后,可以卖大钱。海外中国人想回到北京住的很多,他很可能出钱买下来。这件事是应该做的,因为这种四合院将来没有了,越来越少了。

后来,贝聿铭用10万美元设立了一个奖学金,帮助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他捐出这笔钱时立下一个规矩:学生们在结束研究后,可以花一个夏天游览美国,但必须返回中国学以致用———如同他以前想做的一样。

家世: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在广州,他的母亲是一位笛子演奏高手,也是虔诚的佛教徒,给他起名聿铭,有光明的意思。

贝聿铭的家族有600年的历史,第一代祖先在明朝的时候来到苏州,在道旁摆小摊行医卖草药。后来贝家的子孙将家业发扬光大成为江南绝大部分药店的供应商。到了18世纪,贝家已是大地主。

贝聿铭的祖父贝立泰先是在朝为官,后来他协助创建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17年,他创设苏州分行并在那里当经理。

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在美国大学毕业后投身北京中国银行会计部,后来被派往广州。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在广州,他的母亲是一位笛子演奏高手,也是虔诚的佛教徒,给他起名聿铭,有光明的意思。贝聿铭属蛇,蛇年出生的人被说成迷人、直观、果断、穿着虚荣、固执己见。

贝聿铭:我的母亲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女书法家、诗人、音乐家,母亲这边的家庭更具艺术氛围,母亲去世以后,父亲对我的学习抓得很紧,很关心我将来想做什么。那个时候我也不知会做什么。

贝聿铭的母亲因久病逝世,所以他回到老家与祖父一起生活。贝聿铭的家乡是一个说吴侬软语,出美女的地方———苏州。贝聿铭的祖父贝立泰属于帝制时代的老派人物,他逃避西服而穿着传统长袍。以儒家道统持家,祭祖时有300名亲戚齐聚祠堂,伴以音乐爆竹。为了培养对长辈的尊重,贝聿铭必然纹丝不动地坐在一张硬背椅上,面对祖父,直到老人家有动作为止。贝立泰自律甚严,子孙即使已经成人,仍然惧怕他的训戒。

贝聿铭:有一次,我们几个小孩回家稍微晚了一些,怕惊动了老人家,只好悄悄地睡在了前庭。

贝立泰给贝聿铭灌输儒家思想以培养高贵气质:服从长辈、避免虚矫垮饰、不轻易生气、保持冷静从容。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众共之。”这些让贝聿铭在美国的生涯非常受益,虽然这个国家不太重视这种气质。

香山饭店:贝聿铭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其实是一种提醒:大自然和建筑物过去是阴阳调和的,内外永远合二为一。

贝聿铭第一次在祖国设计的作品就是香山饭店,他想通过建筑来报答孕育自己的文化,协助中国建筑界探索一条新路。他想振兴一般人仍能了解的特色———不是迂腐的宫殿和寺庙的红墙黄瓦,而是寻常人家的白墙灰砖。他说就像我不会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找寻意大利的根源,而我会到佛罗伦萨去看平常人家的住屋一样,建筑必须源于人们的住宅,他相信这决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告知现在的力量。

在香山的日子里,贝聿铭通常把意念传达给设计师后,就去做别的工作,然后定时回来监督进度,再向客户报告。香山饭店是他个人对新中国的表达,因此他悉心照顾。人们很讶异地看到他手里拿着铅笔,在公司绘图桌上搔首不已。这是数年来他惟一亲自主持的计划,每隔两个小时他就拿着蓝图和立面图和他的伙伴开一次会,而且长时间工作。

在西方,大型的建筑常常是以一个正面呈现给人的,但是这是在香山,香山在委婉地展延。按照贝聿铭的构想,客人先走过插着五面红旗的牌楼,来到铺着灰色地砖的前庭,才看到开着传统八角和梅花型窗户的白色灰泥墙正面。人走进来以后,能看到环绕贝聿铭典型空间架构天窗的大厅。这种风格介于苏州园林和华盛顿国家艺术馆的中庭之间,是个在树影摇动中,喝茶、欣赏绿竹和池鱼的地方。

贝聿铭: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放进光线和新鲜的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画框,花园永远在它外头。

中国园林建筑的借景很重要。比如说像法国的大花园,就是那个凡尔赛宫,站在那儿一目了然,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中国的园林弯弯曲曲很多景,你要这么一弯腰看是一个景,走几步再看一看又是另外一个景,这个巧妙得很,这个对我的建筑有点影响。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你到一个中国园林里头,一进门看见正对着门的那条路,你肯定走不通,你必须从旁边的小路绕半天才可以到那个大屋子,这个跟中国人处事很像。

精心规划的长排洁白楼房,高度都不超过4层,装饰着格子花样和八角窗,沿着中庭蜿蜒开来,据说这样安排可以驱邪。这栋虚幻、祥和的楼阁对中国人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因为这是贝聿铭参考苏州的平坦屋顶和白墙做的建筑,在北京看来很不合时宜。有的人对贝聿铭刻意营造的俭朴感到慌张失措。“贝聿铭希望表达真正的美,”他的助手方佛瑞(FredFang)解释说:“它就像没有擦口红的少女一样。”

贝聿铭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其实是一种提醒:大自然和建筑物过去是阴阳调和的,内外永远合二为一。

贝聿铭:过去读书人的书房前面如果没有一座花园,就称不上是书房,这二者必须是一体的。

根据这种风格,贝聿铭为香山饭店设计的西式客房可以浏览11座种满花草和古树的美丽庭园。蜿蜒的花园小径上铺着用彩色圆石排成的精巧梅竹图案,那些石头是他的美国助手在越南边境附近的一处河床上采集来的。

贝聿铭:当地村民从未见过外国人,当我的美国助手骑着骡子到那个地方时,村民还特地杀猪来招待他,血流满地。他不了解这个情况,回来告诉我说他当时非常害怕,心里想,天哪,他们要杀了我。村民也惊讶地发现,这个洋人竟然要花几千块钱买他们的石头。结果,所有的老太太和小孩都跑到河里去采石了。

香山饭店是1980年起施工的,那个时候中国跟现在的中国大不相同。那个时候中国能够施工的新建筑很少,技术方面是差一点。但那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管理。贝聿铭从美国带回来一套吸尘器,那时候在中国还很少有这种东西,几乎就没有。吸尘器用完要常换过滤器,他们没换,结果马达都烧坏了。

贝聿铭:去了北京好多次,香山饭店很少回去过。有一次,我的夫人在香山饭店看到窗很脏。她说这个不行啊,看不到外面的风景,她去擦,这个确有其事,但那是在过渡时期。中国现在跟20年前相比大不相同了,现在回去很愉快,我觉得国家是在进步了。

香山饭店在美国造成的冲击也非常大,后现代主义者说这是贝聿铭投降的动作。他们认为,现代主义终于也采用历史性的依据和装潢了。贝聿铭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现代主义并未衰竭。当然,它已经改变,变得更好,更加自由。

回答3:

卢浮宫始建于1190年,当时只是菲利普·奥古斯特二世皇宫的城堡。在十字军东征时期,为了保卫北岸的巴黎地区,菲利普二世于1200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通向塞纳河的城堡,主要用于存放王室的档案和珍宝,同时也存放他的狗和战俘,当时就称为卢浮宫。查理五世时期,卢浮宫被作为皇宫,因而使它成为完全不同的一座建筑物了。在以后的350年中,随着王室贵族们越来越高的寻欢作乐的要求,他们不断增建了华丽的楼塔和别致的房间。然而在其后的整整150年间,卢浮宫却并无国王居住。 16世纪中叶,弗朗西斯一世继承王位后,便把这座宫殿拆毁了。他下令由建筑师皮尔莱斯科在原来城堡的基础上重新建筑一座宫殿。弗朗西斯还请当时著名的画家为他画肖像,他崇拜意大利派的画家,购买了当时意大利最著名的画家法埃洛的绘画。包括《蒙娜丽莎》等珍品。 弗兰西斯一世的儿子亨利二世即位后,把他父亲毁掉的部分重新建造起来。亨利喜爱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装饰,对意大利式的建筑并不感兴趣。他沿袭了父亲的嗜好,但却没有他父亲一样的审美观。

亨利四世在位期间,他花了13年的功夫建造了卢浮宫最壮观的部分――大画廊。这是一个长达300米的华丽的走廊,走廊非常长,亨利在这里栽满了树木,还养了鸟和狗,甚至在走廊中骑着马追捕狐狸。 路易十四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国王,他被称为太阳王。他登基时只有5岁,在卢浮宫做了72年的国王――法国历史上最长的时代。路易十四把卢浮宫建成了正方形的庭院,并在庭院外面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画廊。他购买了欧洲各派的绘画,包括卡什代、伦勃朗等人的作品。他一生迷恋艺术和建筑,致使法国的金库空虚。 路易十六在位期间,爆发了著名的1789年大革命,在卢浮宫“竞技场”院子里建立了法国革命的第一个断头台。1792年5月27日,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6年,直到拿破仑一世搬进了卢浮宫。

拿破仑在这座建筑的外围修建了更多的房子,并增强了宫殿的两翼,还在竞技场院里修建了拱门,拱门上的第一批雕刻马群是从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上取下来的。 拿破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装饰卢浮宫,他把欧洲其他国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艺术品搬进了卢浮宫。拿破仑不断地向外扩张,并称雄于欧洲,于是几千吨的艺术品从所有被征服的国家的殿堂、图书馆和天主教堂运到了巴黎。拿破仑将卢浮宫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巨大的长廊也布满了他掠夺来的艺术品。在卢浮宫里,拿破仑的光彩持续了12年,一直到滑铁卢战役的惨败。 对拿破仑来说,每一幅天才的作品都必须属于法国。这样的观点是德国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所不能接受的。拿破仑失势后,他们来到卢浮宫,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由于法国人的外交手段及法国人的说服力,仍然有许多他掠夺的艺术品被留在了卢浮宫。 拿破仑三世是一位野心勃勃的皇帝,他是卢浮宫建造以来所遇到的投资最多的“建筑人”,5年内的建筑比所有的前辈在700年内修建的还要多。3个世纪以前想到的宏伟的设计图留给了拿破仑三世来完成,当它竣工后,卢浮宫变成了皇家庆祝活动的场所,富丽堂皇是拿破仑三世修建任何东西的特点。这样,直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整个宏伟建筑群才告以完成,前后将近600年。

回答4:

贝聿铭
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
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巴黎卢浮宫的这个新入口现在几乎跟卢浮宫美术馆一样有名。这座由生于中国的美国建筑家贝聿铭设计的引起诸多争议的全新的现代玻璃金字塔,现在仍受到传统派的嘲讽。因为他们觉得它破坏了这个文艺复兴时期王宫的尊严。歌德曾把建筑描述成凝固的音乐,批评贝聿铭的人把这七十一英尺高的金字塔描述为光洁黑板上的指甲划痕。然而激进的崇拜者们认为贝聿铭这七十一英尺高的透明金字塔将古老的结构和现代方法结合起来,艳丽多姿,二者相得益彰,它是一种连接新与旧的象征,它有助于将卢浮宫推进下一个千年。”
——引自“达芬奇密码”

回答5:

法国卢浮宫的建造者是法兰西人。建于12世纪末,当时是用作防御目的,后来经过一系列的扩建和修缮逐渐成为一个金碧辉煌的王宫。从16世纪起,弗朗索瓦一世开始大规模的收藏各种艺术品,以后各代皇帝延续了这个传统,充实了卢浮宫的收藏。如今博物馆收藏的艺术品已达40万件,其中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和古希腊罗马等7个门类。1981年,法国政府这座精美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从此卢浮宫成了专业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卢浮宫正门入口处有一个透明金字塔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著名的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