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子弹飞》很火,精彩情节不少,其中用哨子传递信息的桥段很新颖,相当于上了一堂生动的《信息传递》课程。
张牧之(张麻子)团伙智商相当高,在通讯基本靠吼的上世纪20年代,没有现代的通讯器材,利用哨子来传递秘密信息,真是“又高又硬”。
利用哨子传递信息,和今天我们利用调制解调器传递信息的道理基本相同,把综合信息利用声音和声音的组合进行传递。哨子进行调制和发射,耳朵负责接收和解调。
我们先看看电影中几次用哨子传递信息的场景(时间为信息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
第一次出现哨子传递信息是在张牧之团伙劫火车后,在上任鹅城前,马邦德坐在车的后面,偷偷跑了,但是被老二骑马给抓住了。
7分50秒 大哥,人被我抓住了。(老二发信)
7分51秒 从正面绕回来,让大家乐一乐。(张牧之回信)
这里我们初步体验到哨子传递信息的趣味性,由于信息保密所以具有突然性,可以让大家乐一乐。
实际上,看完电影后我们都知道了,张牧之团伙事先人人都解密了这个信息,只有马邦德夫妇不知道,被大家戏弄了,这在很大程度上震慑了马邦德。
第二次出现哨子传递是在张牧之赴黄四爷的鸿门宴之前布置行动任务。
33分26秒 把家伙拿来。(张牧之发信)
33分32秒 换上黄家衣服,跟我走。(张牧之发信)
33分34秒 干掉黄四郎,给六子报仇。(张牧之发信)
由于当时有师爷(马邦德)在场,为了行动的保密,所以通过保密的方式给大家传递指令,再次震慑了马邦德。
第三次哨子出现在鸿门宴上,张牧之为了更大的胜利和避免无谓的牺牲,没有选择碰硬死拼,而是通过哨子命令同伙撤退,同时通过这个命令的下达方式来警告黄四郎自己有能力打入碉楼。
41分36秒 (全体)撤退(张牧之发哨,没有翻译,但根据后来其他同伙的解码意思是让大家撤退)
41分49秒 遵命,但我很担心你!(老三发信给张牧之,确认已经得到指令并撤退)
黄四郎只能从里外的哨声中知道张牧之里外有人,但是对有多少人,是进是退等动向都是摸不清的。
最后一次大规模出现哨子传递信息,就是张牧之和马邦德出城剿匪,这一段大量使用哨子,相当的精彩,甚至出现了喜剧效果。
出城剿匪的队伍被假麻匪偷袭,张牧之下令散开上山,通过后发制人抢占有利地形。
1小时38分00秒 大哥有令:散开,别开枪(老五发信)
1小时38分02秒 冲上山顶,抓他们的头(老五发信)
1小时38分05秒 大哥有令:散开,别开枪(重复发信,这一幕老七从镜头前飘过,估计是互相传递信息)
1小时38分09秒 冲上山顶,抓他们的头(画面很乱,大家都在冲)
1小时38分17秒 西边十个,南面六个(张牧之解码)
1小时38分20秒 东边还有一大片(老五解码)
1小时38分21秒 让老七去找老三,先把西边的收拾掉(张牧之要求老五传递的信息)
1小时38分31秒 老七去找老三,干掉西面(老五发令,老三老七飘过,显然已经得到信息执行命令)
1小时38分38秒 我到了(老七发信,就位后和拍档确认,需要同步行动)
1小时38分39秒 不是十个,是十一个(画面中是老三)
1小时38分41秒 没事,你四,我七(老三发信,分工合作)
1小时38分55秒 落停(老三发信)
1小时38分56秒 老三来信,西边落停(老五解码)
1小时38分59秒 这鸡叫成电台了,我看行(马邦德口述)
1小时39分02秒 让老三去找老四,把南边干掉,老七回来保护师爷(张牧之要求老五传递的信息)
1小时39分09秒 老三去找老四,干掉南面,老七回来保护师爷(老五发信)
1小时39分26秒 我被包围了(老四发信)
1小时39分33秒 听我口令,甩斗笠(老三发信)
1小时39分34秒 东边归你,西边归我(老三发信)
1小时39分53秒 老三老四他们得手了(老五解码)
1小时40分32秒 上东边去(张牧之口令老五发令)
1小时40分38秒 上东边,抓活的(老五发令)
1小时40分48秒 北边,山顶上(张牧之口令)
1小时41分24秒 大哥死了,大哥死了(马邦德在老七的嘴被毁后的经典误吹,也有人说不是误吹,是马邦德故意添乱,不管怎样,这里很有喜剧效果)
1小时41分27秒 大哥死了?(老三对马邦德的信息进行解码并怀疑,大家让老五去验证)
1小时41分46秒 大哥没死(老五发布纠错信息)
1小时41分52秒 放他妈的屁!(老五得到张牧之要求的口令后补吹三次!)
1小时41分55秒 骂咱们放你娘的屁(老七愤怒解码)
1小时42分02秒 假麻子抓着了(老七解码)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的哨子使用相当于现在战场上的信息战了,张牧之团伙利用信息传递上的优势,成功调用兵力,全歼假麻匪并活捉了假张麻子。
和寄信一样,完整的信息传递,要有接收人、信息、发送人,要让接收能分得出到底是谁发的信息。例如老三发出“落停”哨音信息后,老五能解码出这是老三发出的。
辨别是谁发的信息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两种,第一是通过声音的不同,简单地说,7个人每个人的哨子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可以通过哨子的声音来判断是谁发出的信息。
第二是通过编码来解决,在发送信息的里面加上“我是谁”,优点是不容易错,但缺点是信息加长了,效率低了。我判断他们的信息里面肯定不全是通过“我是谁”来完成的,而且也不全是依靠哨子声音来判断是谁发出信息的,否则至少在马邦德乱吹“大哥死了”的信息时,大家应该能判断出这是老七的哨子里发出的信息,或者是从信息里得到发信人的信息。实际上虽然几兄弟在一起,都只是一怔而已,虽然对信息内容有所怀疑,但是都不知道是谁发出的信息。所以,他们采取的是第三种方式,只是通过当前任务执行人的任务信息和当前哨子信息来判断是谁发出的,换句话说就是利用默契来解密隐含的发信人信息。例如老三和老七负责解决西面,当老七就位时发出“我到了”时,老三能准确判断出是老七到了,而不会认为是别人到了。而当任务执行完毕又由辈分最高的老三发信,所以老五能解码是老三发出的“落停”信息,告诉张牧之:“老三来信,西边落停。”这种方式不用传递多余的信息,简洁明快,干净利落,但是缺点是在无法达到默契时,就无法得到准确的发信人信息了。
我们再谈谈哨子传递信息的编码方式。通过不同频率来表达不同信息可以使信道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率,传递效率也高,但是真正做起来比较困难的,除了发信息控制频率的难度很高之外,接收也有难度,因为很多人不容易分辨出绝对的音频频率,例如没学过音乐的人很少能有人对音阶进行很准确的判断。但是人对频率的存在时间和频率的相对高低是比较容易判断的。简单地说,利用哨音长短,就可以做简单的编码,进行信息传递,例如摩尔斯编码。但是完整的通过哨音进行摩尔斯编码信息传递,传递信息需要的时间很长。在非常讲求时间性的战场上,等你耗时传递完信息,战机已经消失,甚至可能已经被对方消灭了。从张牧之集团的传递方式和效率看,他们的编码系统肯定不是完全类似摩尔斯的编码方式。
说不完全类似,就是还有类似,主要是编码程序基本类似,通过哨音的高低音或者长短音结合对原始信息进行编码。为了方便快速传递信息,张牧之应该只是对常用的基本完整的句子和单词进行编码,不常用的信息不编码。因为需要传递的信息量经过简化后减少了,或者可以认为是经过压缩了,这样就可以用比价短的代码表达出需要传递的重要信息,保证迅速和准确传递。虽然这样传递信息量有限,但是在战场上,只要能快速准确传递关键的信息,这套信息的编码和传递系统就能满足要求。
成熟的信息传递还要解决一些干扰问题,提高信息的准确度。电影中,马邦德的乌龙哨子就是属于干扰信息,他的干扰很严重,他把大哥给吹死了。解决干扰就要对信息进行确认和纠错。于是大家派老五去核实此重大信息。老五见到大哥了,核实大哥没死,发出了纠错信息“大哥没死”。
电影在这里是用喜剧方式来处理马邦德的哨子的。因为对于张牧之设计的这套经过严密编码的信息系统来说,任何胡乱吹的哨音,是不会解码出实际意义的,会被大家认为是干扰直接过滤掉。形象一点说,比如你用电视机的遥控器去对着音响按,音响可以接收到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指令,但是音响约定的遥控编码里没有电视机的编码,接到的信息是无效指令,不会进行任何处理。所以当然不会出现大家都认为马邦德吹的哨是:“大哥死了”,乱吹的哨子信息能被解码的概率非常低。而小概率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是几乎不会发生的,只能出现在小说或者是影视作品里面。
信息的传递需要有信道,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利用哨子传递的信道就是空气。这个信道很方便,不用铺设光纤和电缆,便宜。当然,这个信道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是传递范围问题。团伙里面都听到了马邦德的错误信息,但张牧之本人却没有得到自己被马邦德吹死的信息(否则肯定立即纠错),这虽然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喜剧效果,但是也可见当时的战场拉的比较大,哨子声音传递范围有限,信息无法覆盖整个战场,符合实际情况。
电影中另外一个情节是通过语言对哨子信息进行交待,我认为有时是没有这个必要的。例如老五解码的不少信息,要口述给张牧之,当时张牧之和老五在一起,应该说老五能听到并解码的哨音,张牧之一样能,这根本就没必要翻译出来,只需要打字幕告诉观众是什么意思就可以了,可以使情节更加紧张。这算是这个桥段的一个败笔。
最后补充一下,电影中的哨子和传递的信息之间,可能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这句话的另外表达方式是:你永远也无法知道他们吹的是什么,导演和编剧也不知道,片子中哨子表达的意思是编剧设定的。
再说白一点:哨音都是瞎吹的。
这是一出喜剧,何必较真。
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