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生活习性
一、活动的昼夜节律:
节律(Rhythm)就是有一定节奏的变化规律。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则是与自然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
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飞翔、取食、交配等等,甚至有些昆虫的孵化、羽化,均有它的昼夜节律。这些都是种的特征,是对该种有利于生存、繁育的生活习性。这样,我们可把在白昼活动(不管是白昼的那一段时间活动)的昆虫称为日出性或昼出性(diurnal)昆虫;夜间活动的昆虫称为夜出性(nocturnal)昆虫;还有一些只在弱光下如黎明时、黄昏时活动的,则称弱光性(crepuscular)昆虫。日出性昆虫当然是很多的,许多捕食性昆虫,如蜻蜓、虎甲、步甲等,都是同它们的捕食对象的日出性有关的;蝶类都同它们乐于寻找花的开放有关。绝大多数的蛾类是夜出性的,取食、交配、生殖都在夜间。蚊子是弱光下活动的。在夜出性的蛾类中,也有以凌晨或黄昏为活动盛期的。
由于自然中昼夜长短是随季节变化的,所以许多昆虫的活动节律也有季节性。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各世代对昼夜变化的反应也不会不同,明显地反应在迁徙、滞育、交配、生殖等方面。
昆虫的日出性或夜出性是个现象,表面上看似乎是光的影响,但昼夜间还有不少变化着的因素,例如湿度的变化、食物成分的变化、异性释放外激素的生理条件等。
二、食性(Feeding habits)就是取食的习性。昆虫种类繁多,这同昆虫中食性的分化是分不开的。通常人们按昆虫食物的性质,而把它们分成植食性(phytophagous或herbivorous)、肉食性(carnivorous)、腐食性(saprophagous)等几个主要类别。植食性和肉食性一般分别指以植物和动物的活体为食的食性,而以动植物的尸体、粪便等为食的则均可列为腐食性,当然也可分得更细些。对于一些以非腐烂的动植物产品,包括粮食、食品、皮毛、植物纤维、动植物标本等为食料的昆虫,统归为储物害虫、储粮害虫或仓库害虫。然而这些物品也有植物性和动物性之别,因而储物害虫也可以有吃植物性食物或吃动物性食物的食性分化。其中也有既吃植物性又吃动物性食物的,例如蜚蠊。象这样的昆虫,就被认为杂食性(omnivorous)昆虫。
在上述的食性分化基础上,还可以随食物范围的广、狭,而进一步分为多食性的(polyphagous)、寡食性(oligophagous)和单食性的(monophagous)三种类型。例如在农业上的植食性害虫中,能吃分属于很不相同的科的多种植物的称为多食性害虫,如棉蚜(Aphis gossypii)能为害74科285种植物;能吃属于一个科(或个别近似科)的若干种植物的称寡食性害虫,如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能为害属于十字花科的39种植物;只能吃一种植物的称为单食性害虫,如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只吃水稻。
昆虫对食物的选择基本上是遗传性决定的,是它的上代长期适应的结果。而昆虫用以识别它的食物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或用视觉,或用嗅觉,有的还要用味觉。后二者总的说是化学刺激,可以认为是决定昆虫选食的最主要因素。取食植物的昆虫通常以植物的第二性物质作为信息化合物或取食刺激剂,而非食料植物中则往往存在着忌避物质或拒食剂。感觉这些化学刺激的感觉器官,可以在触角上、口器上(特别是下颚须或下唇须),或足的跗节上。刺吸口器昆虫有以试探取食来识别寄主的习性。已经从蚜虫中得到证实,试探取食时感受化学刺激的部位在上颚口针——上颚口针的空腔内分布着神经树状突。
许多昆虫成虫期的食物与幼虫完全不同,或根本不吃东西,但却能把卵产在它们下一代幼虫需要取食的食物上,以便新孵出来的幼虫能获得适宜的食物。例如寄生蜂将卵产在幼虫的寄主体内,一些蛾类将卵产在幼虫的食料植物上。试验证明,若将在正常情况下以十字花科植物为食的小菜蛾的初孵幼虫,放在人工饲料上饲养,完全可以正常取食和生长发育;但如果让这些幼虫吃了含有黑芥子苷(十字花科植物的含有物)的人工饲料,它们就不愿再吃原来的人工饲料了。这说明,这些初孵幼虫的食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获得的。在自然中也已经观察到,许多昆虫,那怕是单食性昆虫在缺乏正常食物时,可以被迫改变食性。它们常常以大量的死亡来换取一个新的适应,而且要遗传到下一代。由此可见,昆虫的食性虽有它的稳定性,但也不是绝对的,而有它一定的可塑性。
三、趋性(Taxis)就是对某种刺激进行趋向或背向的有定向的活动。刺激物可有多种多样,如热、光、化学物质等等,因而趋性也就有趋热性、趋光性、趋化性之分。由于对刺激物有趋向和背向两种反应,所以趋性也就有正趋性和负趋性(即背向)之分。
对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是昆虫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趋性就是所作出的反应的一种方式。例如,高等动物的外寄生昆虫(蚤、虱)需要动物的体温作为刺激,以它们的趋热性而找到寄主动物。许多昆虫对光有明显的反应。大多夜出性蛾类有趋光性;而如蜚蠊类昆虫经常藏身于黑暗的场所,见光便躲,即有负趋光性(或称背光性)。趋化性在昆虫寻找食物和找异性交配、找产卵场所等活动中都占极重要的地位。
当然还可以有别的趋性,如趋地性、趋湿性、趋声性等等。
不论哪种趋性,往往都是相对的,对刺激的强度或浓度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外寄生昆虫要求最适宜的温度就是寄主动物的体温。人身上的体虱,常生活在人的贴身衣服上,若人因病发烧,即超过了正常的体温,体虱就爬离人体,表现为负的趋热性。这正是虱子扩散传播传染病的一种方式。当昆虫同时遇到若干种温度时,总是向它最适宜的温度移动,而避开不适宜的温度。有趋光性的昆虫对光的波长和光的照度也是有选择的。蚜虫黑夜不起飞,白天起飞,而且光对它的迁飞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在光强达到10000米烛光以上时,桃蚜(Myzus persicae)却躲回叶背不起飞了。蛾类在夜间有趋光性,但白天光照太强又躲起来了。图1为夜间灯诱后成群的蛾子飞到灯下的白布上。对化学刺激也是如此。在性引诱试验中证明,过高浓度的性引诱剂不但起不到引诱作用,反而成为抑制剂。
四、群集性(Aggregation)就是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许多类昆虫具有群集性,而群集方式并不完全相同。有一些是临时的群集,另有一些则永久地群集。 前者只是在某一虫态和一段时间内群集在一起,过后就分散;后者则是终生群集在一起。
飞蝗是永久性群集的害虫,但有群居型和散居型之别。二者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研究证明,飞蝗的群集是蝗蝻(蝗虫的若虫)粪便中具有群集外激素——蝗呱酚(Locustol)的缘故。虫量越大,越容易群集,而且越聚越多。对这种群集,只有大量消灭蝗蝻,使虫口变得稀少,才能使它转化为散居型。
五、拟态(Mimicry)是指一种动物与另一种动物很相象,因而获得了保护自己的好处的现象。好象是一种动物在“模拟”另一种动物似的。当然这里谈不上什么“模拟”,只是不同种的动物都朝着某些在自然选择上有利的特性发展的结果。例如有些蜂类有自卫的蛰刺,有些蝶类从食物中获得有毒物质以致不受鸟类的袭击。别的昆虫由于在演化中获得与上述昆虫相似的形态或色调,而在自然选择中保留下来。通常,拟态昆虫同被“模拟”的昆虫生活在相同的生境中,但数量却比后者为少。否则二者都不能在自然选择中得到好处。
在昆虫中,拟态的事例很多,曾被归纳成好多类型,而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叫贝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另一种叫缪氏拟态(Mullerian mimicry)。所谓贝氏拟态,就是被“模拟”者对捕食性动物是不可食的,而拟态昆虫则是可食的。例如君主斑蝶(Danaus plexippus)的幼虫因吃萝靡草而使得成虫血液中具有萝靡草中的一种有毒的糖苷,能使吃它的鸟呕吐;而“模拟”君主斑蝶的红斑蝶(Limenitis archippus)则是无毒的。如果有鸟曾先吃过红斑蝶,那么以后君主斑蝶也会受到袭击;吃了君主斑蝶的鸟因中毒呕吐,以后就再也不敢伤害这两种斑蝶了。双翅目昆虫“模拟”有蛰刺的蜂,也属于这类。所以贝氏拟态是对拟态昆虫有利,而对被“模拟”者是不利的。
缪氏拟态是拟态昆虫和被“模拟”昆虫,都是不可食的,捕食性动物只要误食其一,以后二者就都不受其害。所以缪氏拟态是对两者均有利的拟态。这类拟态在红萤科(Lycidae)、蝉类、蚁类中均可见到。
六、保护色(Protective coloration)是指某些动物具有同它的生活环境中的背景相似的颜色,这有利于躲避捕食性动物的视线而得到保护自己的效果。例如在草地上的绿色蚱蜢、栖息在树干上翅色灰暗的夜蛾类昆虫。有许多还随环境颜色的改变而变换身体的颜色。这是由内分泌控制的。
七、昆虫的保护色还经常连同形态也与背景相似联系在一起。例如尺蠖幼虫在树枝上栖息时,以后部的腹足固定在树枝上,身体斜立,很象枯枝。枯叶蝶停息时双翅竖立,翅背极似枯叶,甚至具有树叶病斑状的斑点。
有些昆虫既具有同背景相似的保护色,又具有同背景成鲜明对照的警戒色(Warning coloration)。例如天蛾科中的蓝目天蛾(Smerinthus planus planus),在停息时以褐色的前翅覆盖腹部和后翅,这时与树皮颜色相似。当受到袭击时,突然张开前翅,展现出颜色鲜明而有蓝眼状斑的后翅,这种突然的变化,往往能把袭击者吓跑。很多绿色的尖头蚱蜢,都具有樱红色的后翅,也有类似的作用。
http://www.insect-fans.com/index.php?page=39
http://www.insect-fans.com/index.php?page=40
http://www.insect-fans.com/index.php?page=41
http://www.insect-fans.com/index.php?page=43
http://www.insect-fans.com/index.php?page=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