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真没动过脑筋考虑这首作品,因为我一直觉得莫扎特上册的奏鸣曲都挺容易的。
根据我所知道的,尝试回答一下:
先谈点历史的事情。莫扎特的第一批成熟奏鸣曲应该是七首,但乐谱里只有六首。据信有一首丢了。279通常被认为是这一套奏鸣曲里最早创作的。有学者认为这些奏鸣曲是在莫扎特一家到达慕尼黑以后才着手创作的。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争论的,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在1775-1778年之间写作的。
这个时候,莫扎特一家在慕尼黑等待巴伐利亚宫廷的接见。作为音乐神童,莫扎特一家希望小莫扎特能以自己的创作和演奏立刻赢得宫廷的赏识。所以,这批作品显示出强烈的野心。这些作品除了由小莫扎特演奏以外,他的爸爸莱奥波特和姐姐南妮尔也会演奏一些。根据他老爸的日记记载,两个大人挑选的是比较难的几首,特别提出C大调。应该就是K279。
问题是,今天看来《C大调奏鸣曲K279》并不是技术上很难的东西。学界一般认为,老莫扎特所说的难是一个相对概念。即相对于当时普遍的键盘乐奏鸣曲写作方法,这首作品是比较复杂的。莫扎特很少用旋律加伴奏的写法。虽然左手有很多阿尔贝替低音,但并不全然是伴奏。而右手主要是分解和弦、快速琶音等等。莫扎特还用了当时很少采用的两首交替演奏同一个琶音的技法。当然,今天看来仍然不是什么很难的东西。
历史就说到这里,接下来说点心得。
楼主认为音符太多,说到点子上了。这实际上就是莫扎特想要抓住那些王公贵族眼球的东西。多数出身高贵的人,实际上没什么艺术品位。但他们倒是很习惯看杂耍式的表演。所以越是琳琅满目的东西越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其实同样的做法后来在李斯特身上也出现过。他炫耀自己的八度时,实际上也是在迎合观众的低劣口味。
这首奏鸣曲(实际上也是莫扎特早期奏鸣曲)在演奏的时候,要达到几个层次的熟练。首先是分句的清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最大的特点在于分句。分句正确可以使整个音乐的档次定位在很高的地方。俗话说,品味就比较正了。其次,不要过于做作。音乐本身写得比较做作的时候,演奏就需要适当做点减法。一味摇头晃脑会让音乐的浓淡失衡。恰到好处地点明作曲家写下的妙笔才有更好的效果。
第三是我的个人经验。我一直觉得在演奏莫扎特早期作品的时候,装饰音和波状琶音这种东西最好不要弹得太短促。包括颤音在内。即便自己的能力能打出五到六个颤音,也把数量减少到三至四个。装饰音之间尽可能保持平均。既能锻炼手指的控制能力,也能取得比较典雅的效果。
最后是基本不用踏板,手腕适当提高,避免过于深沉的触键。莫扎特那个年代的琴比较轻,很多时候还在演奏羽管键琴。弹出liggiero比弹legato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