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色古香
提起周庄有一个很风趣的说法,叫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周庄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并获得“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周庄没有名山大川,没有奇花异草,周庄出名是由于它完整地保存了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明清古镇的旧貌,所以著名考古学家罗哲文先生说“周庄是国宝”,当你走在周庄的石板路上,就犹如穿过时空隧道,回到几百年前的那个时代。
二,水多
所谓水乡,不外乎就是河多,水多,周庄镇内有两纵两横四条河流。周庄的美主要是那些依水而建的古朴典雅的不同格局的建筑,“轿从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真是把水乡、河流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三,历史悠久
周庄名称起于1086年,有人居历史六千年。周庄历史悠久,文人荟萃。周庄富足,可是地处偏远。许多文人失意时或落魄时,往往隐居于此。
四,独具特色的石拱桥
除了那些构建古朴典雅的厅、堂和民居外,周庄最引人入胜的还有那些不同形状的石拱桥了。走进周庄,一湾湾绿水,一座座古桥,一幢幢宅院,构成了古朴典雅的水乡情韵。在"井"字型的水道上,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元、明、清不同年代建造的石梁桥和石拱桥共14座。
桥是构成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组成部分,一座座石拱桥, 飞架小河之上,连接起了小河彼岸的人家,桥在这里与水共舞、与人共舞,和周庄结下了不解之缘。桥成了周庄人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桥成路,因桥成市,桥桥相望,桥桥相连,桥给水乡周庄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五,生活恬静
与"小桥,流水,"朝夕相处的周庄人家,生活在古镇为他们造就的恬静、和谐、温馨、淡泊的环境之中,过着江南水乡的悠哉悠哉,安怡闲适,超然物外的日子。在这里水围着人转,人因水而活,水和人休戚相关,共生共荣。
一、建筑风格明显
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港汊纵横,湖河联络,咫尺往来,皆须舟楫。镇内“井”字形河道流贯全镇,形成八条长街,河上保存着元、明、清历代石桥数十座,建于元代的富安桥,四角各有一座飞檐垂角、装饰富丽的楼阁,是目前江南仅存的桥楼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双桥,由两座石拱桥相连而成,十分独特。
二、水流多
周庄是典型的水乡,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港汊纷歧,湖河联络,咫尺往来,皆须舟揖。镇内“井”字形河道流贯全镇,形成八条长街,河上保存着元、明、清历代石桥数十座,建于元代的富安桥,四晚各有一座飞檐垂角、装饰富丽的楼阁,是目前江南仅存的桥楼建筑。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三、历史悠久
周庄虽历经9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风貌。全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民居,古风犹存,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张厅。
四、桥
“桥”是周庄的又一特色,仅宋、元、明、清几代所建和修复的桥就有几十座。这些造型各异、千姿百态的石桥跨越在河道的两岸。走在(侠狭)窄的小道上,沿街尽是一排排、一座座粉墙黛瓦的江南古宅,古朴典雅。在这些古色古香的住宅中,周庄的“厅”更是名不虚传。张厅、沈厅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厅,建筑风格独特,江南的亭台楼阁几乎都汇入了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厅中。
五、生活恬静
与小桥流水朝夕相处的周庄人家,生活在古镇为他们造就的恬静、和谐、温馨、淡泊的环境之中,过着江南水乡的悠哉悠哉,安怡闲适,超然物外的日子。
周庄——古色古香的景点
周庄镇旧名贞丰里。据史书记载,北宋元佑年间(公元1086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200亩(13公顷多)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但那时的贞丰里只是集镇的雏形,与村落相差无几。1127年,金二十相公跟随宋高宗南渡。迁居于此,人烟才逐渐稠密。元朝中叶。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之父沈佑,由湖州南浔迁徙至周庄东面的东宅村(元末又迁至银子浜附近),因经商而逐步发迹,使贞丰里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两岸以富安桥为中心的旧集镇。
到了明代,镇廓扩大,向西发展至后港街福洪桥和中市街普庆桥一带,并迁肆于后港街。
清代,居民更加稠密,西栅一带渐成列肆,商业中心又从后港街迁至中市街。这时已衍为江南大镇,但仍叫贞丰里。直到康熙初年才正式更名为周庄镇。
另有资料,周庄地域春秋时期至汉代有“摇城”之说,相传吴王少子摇和汉越播君封于此,周庄的历史就显得更加悠久。在镇郊太师淀中发掘到的良渚文化遗物,也证明了这一点。
周庄元代时属苏州府长洲县。明代中期属松江府华亭县,清初复归长洲县。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周庄镇因元和县一分为二,约五分之四属元和县(今吴县市)。五分之一属吴江县(今吴江市)。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江苏巡抚陈文恭将原驻吴县甪直镇的巡检司署移驻周庄,管辖澄湖、黄天荡、独墅湖、尹山湖和白蚬湖地区,几乎有半个县的范围。
周庄由原来的小集迅速发展为商业大镇,与江南富豪沈万三的发迹很有关系。沈万三利用白蚬江(即东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出海贸易,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及多种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最突出的产品有丝绸、刺绣、竹器、脚炉、白酒等。
周庄环境幽静,建筑古朴,虽历经9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来的水乡集镇的建筑风貌。全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47平方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周庄民居,古风犹存,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张厅。
同时,周庄还保存了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它们共同构造了一幅美妙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画。
周庄,悠远的历史,给古镇造就了诸多胜景。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盛赞周庄“不但是江苏省的一个宝,而且是国家的一个宝”。
直饮水。
为什么很多人都选择这个时候去苏州周庄玩?原来魅力表现在这
周庄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南部,西距苏州市40公里,东距上海60公里,全镇总面积36.0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古镇区面积0.47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2.2万,居住古镇区人口1000人。几十年来,我镇在“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的总体规划指引下,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一、水乡古镇周庄的重要特色
周庄镇位于淀山湖、澄湖、白蚬湖、南湖之间,急水港绕镇而过,镇内河网交叉,地势平坦。l086年建镇,始有周庄之名,沿用至今。12世纪以来,先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埋条件和发达的水系,利用急水港沟通长江、运河,周庄成为江南水乡日常物物交换和社交的场所,自发形成了经济社会的空间。特别是13世纪以来,由于周庄四乡是生产水稻、棉花和渔业的重要地区,使周庄成为江南水乡重要的粮食、棉布、手工艺品的集散之地。富商巨贾,骚人墨客,纷至定居,以水建镇,以水成市,创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以水为依托的各类建筑应运而生。居民对水乡古镇自发性的保护一直没有停止过,故至今,周庄古镇区还完整地保留原有的水乡风貌、传统的建筑格局和纯朴的民俗风情,为研究水乡古镇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是一份珍贵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2000年,被联合国人居中心评为迪拜国际人居环境的最佳范例奖,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内最高等级“AAAA”级景区;2007年被评为“AAAAA”级景区。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卫生镇;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奖”,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今年又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
周庄与其他江南水乡古镇相比,既有众多共性的内涵,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它的主要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典型的水乡风貌。周庄镇外湖荡环列,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古镇内河港交叉,构成“井”字型的河道,临水成街,因水成路,依水筑屋。建于元、明、清时代的14座风格各异的石拱桥紧紧将水、路、桥融合为一体,构成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
(二)独特的传统建筑。古镇区内房屋依河而筑,毗连的深宅大院、过街骑楼、临河水阁、河渠廊坊、石栏水埠、墙门踏渡疏密有致;临街的前店后坊、前店后宅、下店上宅的各式建筑格局的商店密布;苏、徽、绍帮的传统民居高低错落,构成独特的水乡古镇人居环境。至今,古镇区还保留完整的明清传统建筑60000多平方米。其中张厅、沈厅、迮厅、叶楚伦故居、贞固堂等深宅大院空间宽大,建筑考究,风格多变,雕刻精细,是江南水乡传统建筑文化的积累。
(三)深厚的文化底蕴。周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众多。据镇北太师淀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木井、古生物遗骼和水稻种子,表明了远在五、六千年前周庄已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吴越春秋时期的周庄境域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2世纪文学家张翰官至大司马东曹掾,因思念周庄鲈鱼、莼菜、辞官返里,“莼鲈之思”成为表达思乡的成语。13世纪,沈万三父子从浙江南浔迁居周庄,躬耕起家,利用急水港水运出海通番经商,成为江南首富。周庄还是19世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发祥地之一。至今,古镇区还保存历代人文景观38处,处处体观出我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镇历来人文荟萃,著述丰硕,见诸经传的有明代郑氏女科、清代有旅行家章腾龙、改良主义思想家陶熙、吴中著名塾师诸福坤和著名画家陶焘、抗击外敌的英雄费毓卿,近代有国民党元老叶楚伦、著名教育家沈体兰、“新中国画家”陶冷月;据不完全统计,流传历代各类著作300余种(册);历代名人刘禹锡、陆龟蒙、王行、陆润庠、陈去病、柳亚子等在周庄的寓居、游历,为周庄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加了古镇的文化含量。
(四)绚丽的民俗风情。周庄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加上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以水为主体的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吃“阿婆茶”、划灯船、摇快船、打“田财”,丝弦宣卷和“包头巾、束腰兜、绣花鞋”的妇女服饰等风情一直流传至今,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保留和推广。
周庄典型的水乡风貌,独特的传统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蕴,绚丽的民俗风情,加上古镇居民依旧延续的传统生活方式,构成了周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特色,它不但成为江南水乡众多城镇的典型和代表,而且使周庄充满了魅力和生机,这是历史和祖先的厚赐,我们的责任是承前启后,将她保护管理好,让她永远延续,造福后代。
二、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在同济大学、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的指导下,科学编修保护规划,依法加强管理和整治,不断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切实有效做好我镇的保护和发展工作。
(一)编修规划,科学保护。改革开放前,周庄交通闭塞,0.47平方公里的古镇区人口密度高,年久失修的建筑比例很高。八十年代初,改造旧镇,发展经济在江南水乡各地高潮迭起,面临古镇要不要保护、怎样保护的关键时刻,我们邀请专家指导,充分尊重和听取他们的意见。1986年,请同济大学编制了第一个总体规划,其主题是:“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在l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先后7次不断修编总体规划。199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周庄水乡古镇的总体规划,明确周庄水乡古镇的性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和风景旅游城镇,规定要保护好古镇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认为保护古镇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同时也是发展周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因此,保护古镇一直是我镇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80年代农村经济依靠发展乡镇企业,面对保护古镇和发展经济的矛盾,我们根据总体规划,坚持经济发展服从古镇保护的原则,首先在用地上、布局上保留古镇区,在古镇区的过渡地带发展配套设施,将古镇区中的学校、菜场、银行、邮局等单位迁至过渡地带。又在急水港以北建设新区,相继从古镇区及过渡地带搬过13家工厂企业于此,这样,既有利于发展工业,又保护了古镇,同时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二是综合治理,改善环境。为了改变周庄封闭的状态,1989年在急水港上架起了大桥,完善了镇区的道路框架,还拓宽和连接上海、苏州的通道。在加强全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又严格按规划完善了镇区的给水、排水、道路、电力、照明、消防、绿化等系统工程。
2000年,投资1800多万元,将古镇区的“三线”(电力、通讯、有线电视)埋入地下,开创了古镇保护的先河。2001年,又完成了由上海亚同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总承包,设计总日处理污水量为2100立方,投资3000万元的污水处理工程的一期古镇区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污水量700立方,日换河水量7200立方,彻底治理古镇区的水环境。2003年,投资1500万元,实施了“222”绿化工程,种植树木22万棵,绿地2万平方米;又投资500万元实施了古镇全功路、全福路二期污水收集管网工程。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但改善了全镇的环境,而且为保护古镇、发展经济增添了魅力。
(二)依法管理,强化保护。为了使周庄古镇延年益寿,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始终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在1989年9月,镇政府制定了《老镇区建设管理办法》,根据管理办法,相继l0多年拨款400万元责成职能部门对古镇区内的建筑、文保单位和环境定期进行检查、监测。1995年,扩建了古镇消防队,购置各种消防器材近600件,在重点保护单位内装置远红外线警报器30只。镇文保组在公安、消防部门配合下,每年定期对9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文物控制单位的文物陈列、建筑结构、防盗防火、防腐防蛀等各项进行检查、监控和提出整改措施。镇建管所经常组织专门力量对古镇区的镇容镇貌、街道民居和桥梁进行检查。镇环保办公室年年组织力量,全面清理河道,保证水的质量。在此基础上,1999年镇政府又制定了《周庄古镇区保护暂行办法》,并经昆山市人大通过,昆山市人民政府颁布,强化了保护措施。根据暂行办法规定,在古镇重点保护区范围内的传统建筑、古镇风貌和水系,建有管理档案,并层层落实单位和专人负责保护,在其维修和涉及建筑在控制地带的建设项目,均必须按法定程序办理报批手续,由古镇保护领导小组、专家领导小组及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及上级管理部门依法审批,审批落实“一支笔”。在过渡地带维修建筑其风格必须与古镇相协调;维修古镇区传统建筑时,均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存和使用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高度不得超过两层。私有房屋的修理也纳入政府统一规划管理,政府提供一定的帮助和补贴。
(三)合理整治,开发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法律规定和保护遗产的具体要求,1995至2003年,由政府划款、旅游收入、民间捐款和利用外资共计集资人民币10亿元,投入古镇保护和全面整治,一是调整人口居住布局,在古镇区周围新建居住小区8个,从古镇区迁出居民250户,充分利用水乡特色开辟南湖旅游度假区、太师淀度假区和高尔夫球场,满足了公众和旅游者的生活和休闲需要。二是维修民居、古建筑50000多平方米,拆除影响古镇风貌的违章建筑25OO平方米,修补古镇道12500平方米,修复古石桥10座,清理河道2500米,恢复沿河廊棚200米,完整地保持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貌。三是修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宅大院张厅、沈厅、澄虚道院、迷楼、周庄棋苑、叶楚伦故居、贞固堂等人文景观,使周庄的旅游得到迅速发展:2000年4月,在中科院院长路甫祥的倡导下,成立了古镇保护基金会和古镇保护委员会,使古镇保护和整治工作正常运转。为了丰富文化内涵及宣扬江南古镇文化特别是昆剧,又先后精心整治了集民俗风情的“文化一条街”,古戏台和南湖秋月园,成为古镇的新景观。2003年,周庄旅游经济克服“非典”影响,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复苏,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80万人次,在众多水乡古镇中保持领先地位,使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有力地推动了我镇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永续利用。
(四)全民参与,协力保护。热爱家乡,尊重历史,关心文化,爱护遗产,是我镇人民的传统美德。我们始终认为全镇民众是保护水乡古镇周庄历史文化遗产的主体,只有他们积极参与,才是做好古镇保护的基础。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和方法,对民众进行保护古镇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将各类法律汇编文本挨家挨户送上门,坚持每月出版一期《申报工作简报》,请专家、学者在机关、学校中举行保护遗产知识讲座,激发了民众参与保护的意识,使古镇保护、规划实施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家喻户晓,人人参与,形成了保护的合力,住在古镇区的居民,其生活质量比其地方差得多,但他们毫不在意,主动遵守古镇保护规划和管理条例,积极配合政府保护和申报历史文化遗产,正是由于广大民众的大力支持,所以周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进展十分顺利。
(五)保护发展,比翼齐飞。自1986年制定“保护古镇,建设新区,发展经济,开辟旅游”的总体现划以来,周庄一直坚持“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作保护”的方针,我们充分利用水乡古镇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挖掘历史人文景观和新景点,开发、发展与旅游相配套的设施。在古镇之外和急水港两岸,吸引国内外客商新建建筑风格与古镇风格协调的、不同标准的度假村,并扩建居民新村,使镇区得到延伸。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1994年,经专家论证规划,将急水港以南的镇区列入古镇保护范围,1999年包装了急水港大桥,有序地将汽车站、停车场全部迁移到港北的新区,机动车辆不得入内,成为步行街,2003年又投入2500万元把进入古镇的必经之路全功路、全福路改造成石板景观步行路。这样,有利于保护古镇的环境,使急水港南的古镇保护区逐渐成为如厦门鼓浪屿式的浏览区。由于周庄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加之独特的环境优势,高层次投资机构和人士视周庄为创业和发展的热土,1992年,由中科院系统和周庄合作共建的“中科昆山高科技产业园”在周庄新区落户,使镇区不断扩大。目前,园区已吸引高新技术企业19家,拥有23只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2003年,园区实现利税6500万元,基本形成了以红外、霍尔、光电、超声波等传感器为主的特色产业,由于“保护和发展”并举,使周庄旅游业和高科技产业比冀齐飞,加速周庄小城镇建设的步伐,人民生活的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发展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坚信一定能严格保护、科学利用周庄特有的“江南典型水乡之镇”、“明清繁华贸易之镇”、“民风淳朴生活之镇”的历史和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让周庄这颗江南水乡的明珠更加璀璨、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