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明用人特点: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
重用过: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
武则天用人特点:明察善断,有知人之明,重视延揽人才,能从广泛搜罗人才中拔擢贤才以为己用。
重用过: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
唐玄宗用人特点:各取所需,虚怀纳谏。
重用过: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等。
扩展资料:
唐太宗的人才政策,完全符合时势的需要,其具体措施是坚定有力的。
一、压抑士族。鉴于士族门第对才路的开辟是个严重障碍,唐太宗就设法对它加以限制。他认为“遍封宗子”于天下不利,下令“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同时明确宣布对皇族成员也实行论功定赏的原则。
这对享有特权的士族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然,唐太宗压抑的并不是所有的士族成员,对于他们中有才干的人,还是适当予以重用的。如关陇军事贵族在朝廷大臣中仍占一定的比例。压抑士族的结果,广泛地开辟了才路,使一些寒微地主和庶民中有才能的人得到升迁和获得参预政事的机会。
二、精兵简政。唐太宗认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贞观初,唐太宗就下令并省了许多机构,精简了不少政府官吏。光是中央官府的官吏就由原来的两千多人裁减为六百四十三人,后宫及掖庭前后精简了三千多人。
为了提高官府的办事效能,唐太宗还实行了官吏队伍的更新制度,规定任职达七十岁就应退休,因为“或年高及耄,或积病智昏,既无益于时宜,当置之以闲逸。久妨贤路,殊为不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百度百科-武则天
百度百科-唐玄宗
历史上最不主观偏见的,首推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的,也首推唐太宗。知人善任,唯才是举,不论门第,不军论出身。用过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尉迟敬德、李靖、秦叔宝、程知节,张玄素等。其中有些,还是反对过他的,他都任之不疑。提拔贤能,不拘一格。如马周,以一布衣,一蹴而为监察御史。后来又任他为中书令,主持朝廷大政。武则天
一 不拘一格 海选人材
二 实行试用制
三 全面考核 实行连带制
四 敬重元老的意见
郝处俊、杜景俭、徐有功、魏玄同、魏元忠、姚崇、裴行俭、娄师德、王孝杰、狄仁杰、王及善、朱敬则、张柬之等等
唐太宗吗,知人善任,含污纳垢(如魏征是帮他兄弟元吉出谋画策,还是重用他,还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不过他唯一用错的是李世绩(原姓徐,后赐姓李),在太宗死后,李世绩.长孙无忌等元老与则天争权中,李世绩背叛李唐.
武则天吗,我强烈推荐你看易中天的历史作品中有一篇武则天专论,分析极好,看看吧,很有趣.
唐玄宗,用人不算高手,前半生算励精图治吧,后半生则骄傲,奢华,他用人爱那些啪马屁的,安禄山就是如此高升,最后导至安史之乱,大唐矢去一半气数.
历史上最不主观偏见的,首推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的,也首推唐太宗。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令修复洛阳宫,准备自己到洛阳游玩的时候使用。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反对。他说:“修复洛阳宫,并不是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当年,隋炀帝修建洛阳宫,大兴土木,用两千人拉一根大柱,从几千里以外,运到洛阳,劳民伤财,给百姓造成多么大的苦难。如今,战争刚刚结束,财力不如隋朝,人民的元气尚未恢复。陛下却先修缮洛阳宫,这不是比隋炀帝还要残暴吗?”
唐太宗听了很不高兴,说:“你认为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比桀纣如何?”
张玄素说:“如果这个工程不停止,陛下一定会得到和隋炀帝、夏桀、殷纣一样的下场。”
唐太宗经过考虑,觉得张玄素说的话有道理。于是,立即下令停工。并且赏赐张玄素二百匹彩绸,以资嘉奖。
群臣中,魏征最勇于直言。唐太宗最喜爱他,也最怕他。一天,太宗逗玩一只小鹞。看见魏征进来,忙把鹞藏在怀中。魏征装着没看见,向太宗奏事,故意拖长时间。等他离开的时候,鹞已经闷死了。
在唐太宗的开明作风下,不但大臣敢于直言,甚至一些小官,也敢于直言不讳。栎阳县丞刘仁轨,是个小小的八品官。他反对唐太宗,在秋收大忙季节出去打猎。要求改在冬闲的时候进行。唐太宗不但采纳他的意见,还提升了他的官职,表示鼓励。
唐太宗用人,更无偏见。只要有才能,都一概录用。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尉迟敬德、李靖、秦叔宝、程知节等。其中有些,还是反对过他的,他都任之不疑。提拔贤能,不拘一格。如马周,以一布衣,一蹴而为监察御史。后来又任他为中书令,主持朝廷大政。
由于唐太宗不执偏见,故得一大批贤能的人,帮着他治理国家,取得贞观盛世。但到晚年,思想僵化,胜利功绩冲昏头脑。滥用民力,营造宫殿陵墓。还四处征讨,兵革岁动。变得越来越烦谏议。误杀张亮、刘洎等贤能的宰相。当年君臣间相互信任之风,日趋淡薄。阿谀奉承之风,重新抬头。国家的治理情况,大不如前。从此,贞观盛世就随着他晚年思想变化,而告终了。
武则天的用人之道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敢作敢为,绝不因循守旧,其中最显著的是不拘资格选用人才。
武则天对人才的渴求,以及对人才的宽容,为厂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武则天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中搜罗更多的有用之才。为此,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由朝廷派遣存抚使到全国各地寻访荐举可用的人才,经由存抚使荐举的人员,无论有没有才能,都加以试用,才高者试用为凤阁(中书)舍人、给事中,稍差一点的试用为员外郎、侍御史、补阙、拾遗、校书郎,官员试任制度从此开始。二是准许官吏和百姓自己推荐自己,此举既可避免荐举有所遗漏,也为平民百姓提供了平等的做官机会。三是进一步发展以乡贡即由州县保举为主的科举制度,不仅考试科目增多了,而目录取人数也大为增加,平均每年录取人数,比起唐太宗贞观年问增加一倍以上。
当然,武则天选官范围广泛,其中难免有滥竽充数之人;冗官多了,也给国家财政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于是有一个叫张鷟的文人写了一首打油诗批评讽刺这种现象:“补阙一车一车载,拾遗满斗满斗量;用耙子才能推拢的侍御史,一个模子脱出的校书郎。”由于这几句打油诗反映了真实情况,又写得生动有趣,所以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当时,沈全交也在被荐举官员之列。这是一个狂傲怪诞而又放纵自己的人,他不仅在穿着打扮上故意标新立异,而且说话办事最喜欢出风头。可能是自视才高而没有受到重用,心里有气,也可能是天性喜爱表现自己,沈全交便在张鷟的打油诗后面续写了四句:“大理评事不读律文,文学博士不做文章:面浆糊心的存抚使,眯着眼睛不辨是非的神圣皇上:“如果说张鷟的打油诗只是对选官过滥现象的冷嘲热讽,那么,沈全交所续叫句则难脱人身攻击之嫌疑了。他不仅敢说存抚使的坏话,而且把攻击矛头直指最高领导武则天,肆无忌惮地批评女皇眯缝双眼,用人过滥,这不是胆大包天吗!御史纪先知立即将沈全交捉拿归案,并上疏弹劾他诽谤朝政,败坏国风,建议对其进行审判,然后绳之以法。纪先知还以为自己立了一功,等着女皇褒赏呢,哪知“神圣”的女皇读了他的疏文后,不仅没有表扬他,反而当着所有被荐举官员的面,说了他的一通不是,然后笑着对大家说:“只要你们自己称职,何必怕人家说三道四!不要给沈全交定什么罪名,应该立刻释放他。”纪先知羞愧不堪,灰溜溜地走出朝堂:
据史载,武则天对官吏的录用不讲门荫资历和出身,虽然过于宽泛,从而使官员倍增,流于冗滥。但是,对于经过试用不称职者,武则天会随时撤换,而对那些在工作中有失职或犯罪行为的人,则毫不留情地判刑甚至处死。她掌握着刑罚和赏赐的权柄以驾御臣民,政令山自己作出,明察事理,善于决断,所以当时的杰出人才也竞相为她所用。武则天这种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用人政策,不仅达到了笼络天下人心,让天下士人为己所用的目的,而且也确实选拔了不少贤才,使他们脱颖而出。他们不仅是当时加强武则天统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还是后来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之治”的名臣贤相,如在中唐以后发挥非常重要作用的狄仁杰、魏元忠、张柬之、姚崇、宋璟、张说等等,都是武则天亲手培养选拔的人才。假如不是武则天对人才的渴求以及对人才的宽容,显然不会有这种效果。所以说,在使用和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以及在允许别人说牢骚怪话这一点上,武则天不愧为一代英主。
唐玄宗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在位44年(712~756)。统治前期,他励精图治,任人唯贤,使唐朝继“贞观之治”以后又出现了一个大治之世——“开元之治”(713~741);统治后期,他浑浑噩噩,任人唯亲,开元盛世随即变成了天宝衰世(742~756),乃至发生了安史之乱,险些亡国。
用人特点可用以下几字概括:知人善任 选贤任能 虚怀纳谏 刷新吏治
唐太宗善用人,善纳谏。“房谋杜断” 魏征。 任用名相姚崇、宋璟,信用不疑,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
唐玄宗选官任贤,大度纳谏。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淘汰僧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