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杂文的特点看其理智思考
文新学院2007级3班 徐慧(20070140093)
说到鲁迅,一定就是混乱年代英雄形象的典型代言。他没有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也没有昏聩军阀的耀武扬威,没有政客一样的自圆其说,更加没有昏庸文人的光怪陆离。鲁迅先生,永远以自己最虔诚的期望, 带着自己的笔杆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俯瞰历史变迁。通过自己的文字,鼓励猛士继续前进,唤醒庸人振作奋进,针砭社会漏洞弊病。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完成这些任务最漂亮的环节。
著名学者郁达夫先生在《鲁迅的伟大》(1937年)一文中如是写道:“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比喻之巧妙,文笔之简洁,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于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了解中国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由此观之,鲁迅杂文最明显的,就是他记录了社会的百态人生,同时文字犀利,针砭时弊。鲁迅先生的理智深刻的思考,主要体现在:第一,对于社会的热心关注,题材广泛;第二,对于观察到的事件人物等有着思考后客观批判性的评价;第三,对于一些血案,事变的深刻思考。
首先,对于社会的深刻的关注,鲁迅先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视角和方位。他的杂文,写妇女,写文化,写生活小事小物,写历史故事引发的碎语只言,如此的广泛,宽度很宽的同时,深度也很深,总免不了有杂烩菜肴的味道。纵横的立体的交织,让他的杂文内容更加丰富,与其说鲁迅的杂文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倒不如说成是一幅未成型的拼图,把每一篇杂文拼接组装,构成完整的图画,便可窥视社会的全貌究竟如何了。比如,在《关于妇女解放》一文中写道当时对于妇女解放现状的看法;在《文化偏至论》中,一开初便写出:“中国既以自尊大昭闻天下,善诋諆者,或谓之顽固;且将抱守残阙,以底于灭亡。近世人士,稍稍耳新学之语,则亦引以为愧,翻然思变,言非同西方之理弗道,事非合西方之术弗行,挖击旧物,惟恐不力,曰将以革前缪而图富强也。”以最明确的笔调,指出了中国一直以来文化的偏执和作者自己写文章那时候的文化的现状。同时,《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寡妇主义》等杂文名篇,都体现出来鲁迅杂文的社会面面观的特点。总之,鲁迅杂文每一篇的主题论述方向不同,而每一篇文章之中,又有一些和其他的文章相互呼应,于是,篇篇紧扣相关,交叉重叠,形成了一个多层面的体系。
其次,是鲁迅杂文对于事件人物等的客观批判性的评价。毛泽东在《论鲁迅》(1937年)之中说:“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把鲁迅比做一个画家,当然是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是面貌,同时这句话中写他如何勾画轮廓,就是说的他的针砭时弊了。鲁迅的杂文是有极强烈的战斗性的,这种战斗性借助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魅力而表现出来,它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通过具体材料的和谐统一。鲁迅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鲁迅总是在首先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它的艺术感染力,强调它必须通过生活的形象和语言的魅力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自然,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决不是抚慰和麻痹,而“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它是统一于战斗也是为了战斗的。所以这跟艺术至上主义者强调的所谓艺术,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鲁迅对杂文提出了卓越的观点,这是他长期的创作实践的概括,他的全部杂文完美地体现了这些观点。 杂文是政论的一种艺术的表现,它要求一种逻辑力量。但鲁迅的杂文却具有高度的说服力,长篇的论证严密,短篇的一针见血,都能在有限的篇幅里,把道理说得清楚、充分、深刻。这是因为它总是在最要害的地方揭示问题的本质,表现出鲜明、肯定、无可反驳的逻辑力量。这是鲁迅杂文的一个首要的特征。
最后,当然是他杂文当中对于血案,事变的深刻思考。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有关1926年的“三 . 一八”惨案的两篇文章:《记念刘和珍君》和《空谈》。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这样说道:“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而《空谈》中写的是:“我以为倘要锻炼群众领袖的错处,只有两点:一是还以请愿为有用;二是将对手看得太好了。”这就明显写出了鲁迅先生在赞扬革命者勇敢前行牺牲的同时,对于革命者革命的手段途径是否正确有效的思考。并没有一味地赞扬革命者的牺牲,还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作为文人批判屠杀的同时,自己也化身成为一个革命者,投入到革命奋勇前进的激流之中,出谋划策。在《关于妇女解放》一文的开头,便直接毫不留情的写道:“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后来的道学先生们,对于母亲,表面上算是敬重的了。然而虽然如此,中国的为母的女性,还受着自己儿子以外一切男性的轻蔑。”尤其是“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思考的可谓“脑筋急转”,很有深意,直接问出这样的疑问,很直指人心,让人无从对答的同时,会深刻思考。鲁迅的深刻思考,不仅仅是他自己的,而且他还带动了读者一同进行思考,于是这便是他的杂文和他的思想唤醒人们和带领人们的最好的证明了。
于是,鲁迅先生杂文的特点,最有力的说法,可以从徐懋庸先生的《鲁迅的杂文》(1937年)中的到答案。他说:“鲁迅的文笔的特色是在哪几点呢? 我所能举出的是如下的几点; 第一是理论的形象化。鲁迅的文章里面,是很少抽象的议论的,他利用丰富的生活经验,渊博的学艺知识,批评人事,能够替任何道理举出实际的例证,以小喻大,因著显微,又举得非常自然活泼,这是得力于“见得多”,“记得牢”,“了解得深刻正确”这三点的。第二是语汇的丰富和适当。鲁迅曾从章太炎学过小学,又多读古书,所以以于中国文字的理解很是正确,语汇又记得极多,所以使用起来能够多变而适宜。用成语古典能化腐朽为新奇。现在我们要能丰富语汇,而且能适当使用,应该将现代的“活人的唇舌作为源泉”,去汲取,去练习。第三是造句的灵活。这是古文的影响和外国文的影响融合的结果。用文言而使人不觉其陈腐,用欧化句而使人不觉其生硬,新鲜而圆熟,并且音调流畅,可以朗读,所以特别有味。 第四是修辞的特别。鲁迅运用的是“剥笋”式,他要暴露一个问题的真相,就动手将它的外面所有的皮依次剥去,剥了一层,“然而”还有一层,“不过”这一层样子不同了,“如果”剥进去,那还有许多工作,“倘”不剥完,就不会看出真相。这样的一层层的剥进去,最后告诉你“总之”真相如何,这就是深刻,像田螺一样,愈绕愈深入,并不是平面上的兜圈子。 最后,我要谈一谈一件很可注意的事,(鲁迅杂文)所表现的仍是集体的意志并无私人的影子的闪烁。”
因此,不管是在文学史上,还是在历史学上,鲁迅先生的杂文都有很明确的位置的。给旧社会以影响,给新社会以方向。至于鲁迅先生可以写的这样的深刻,都是与他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状况有关系的。从鲁迅先生一出生,便注定了他所要面临的社会和人生。同时鲁迅先生凭借自身丰富的学识,开拓的眼界,犀利的目光,剖析社会百态和人生姿态,用文字警醒着我们继续勇敢前行。
文笔犀利、针砭时弊,深刻揭露旧中国、旧社会的“吃人、害人”陋俗并猛烈抨击其丑恶现象。其杂文因下笔犀利、语言辛辣,被称为“匕首”和“投枪”。
针砭时弊,鲁迅的杂文被称为“最锋利的匕首”。
以小见大,往往从生活小事写起,却能从中得出大的道理。善于运用反语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语言犀利,逻辑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