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 地理中考复习提纲 湘教版,生物中考复习 苏教版

2024-12-27 05:03:3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生物圈中的人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
2、缺乏症:维生素A—夜盲症; 维生素D—佝偻病;
维生素B—脚气病; 维生素C—坏血病。

3、人体的消化系统有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等。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
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含唾液淀粉酶);
胃腺——分泌胃液(胃液含胃蛋白酶);
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
胰腺——分泌胰液;肠腺——分泌肠液(胰液、肠液都含消化淀粉、麦芽糖、蛋白质、脂肪的酶)

4、食物的消化
(1)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2)蛋白质 氨基酸
(3)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 + 脂肪酸

5、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1)人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没有吸收养分的功能
(2)胃: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
(3)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及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4)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6、小肠的结构与小肠吸收相适应的特点:
(1)小肠长(5-6米)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可增大表面积;
(3)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4)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7、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功能:血浆——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红细胞(无细胞核)——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有细胞核)——吞噬病菌,防御保护。
血小板(无细胞核)——止血,加速凝血。

三种血细胞的结构特点、数量和功能
红细胞(成熟) 白细胞 血小板
结构特点 无细胞核 有细胞核,个体较大 无细胞核,个体最小
数量 男 5.0×1012个/升
女 4.2×1012个/升
(4~10)×109个/升

(1 ~ 3)×1011个/升

功能 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还能运输部分二氧化碳。
有些可吞噬病菌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的作用。
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8、贫血: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血红蛋白含量过少。影响血液输氧的能力,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易疲劳;应多吃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发炎: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过多。

9、人体血量约为体重的7%-8%。一次失血10%,经一段时间调整后可完全恢复正常(一次献血仅占总血量5%,不影响健康,应积极提倡);若一次失血超过30%,需及时补给血液。
人类最基本的血型是ABO血型,输血一般以输同型血为原则,若血型不合,受血者体内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
10、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11、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管分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12、动脉和静脉的管壁特点
动脉 管壁厚 管腔小 弹性大 血流速度快(血流方向离心)
静脉 管壁薄 管腔大 弹性小 血流速度慢(血流方向回心),有静脉瓣
13、毛细血管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1)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2)管腔窄,红细胞单行通过;(3)管内血流速度最慢;(4)数量大,分布广。

14、心脏的结构:
(1)心脏的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
(2)与各个腔相连的血管: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
(3)内流的血液的性质:左心房、左心室——动脉血;
右心房、右心室——静脉血。
(4)瓣膜: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5)血液流动的方向:一定方向。
(因为房室瓣控制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动脉瓣控制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6)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15、心脏的搏动推动着血液的流动,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16、血液循环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 →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左心房← 肺静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动脉← 右心室
(体循环意义进行物质交换,将养料和氧气输送给组织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肺循环意义进行气体交换。)

17、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18、呼吸运动的原理:
呼吸肌 肋间外肌 收缩 胸廓扩大 肺扩张 吸气
膈 肌 舒张 胸廓缩小 肺回缩 呼气 完成肺的通气
19、肺泡与气体交换相适应的特点:(1)肺泡数目多,总面积大;(2)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3)肺泡壁很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0、人体内的气体交换主要包括肺通气、肺的换气、组织气体交换。
肺通气是依靠呼吸运动实现;肺的换气和组织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扩散实现。
肺的换气使静脉血转变为动脉血; 组织气体交换使动脉血转变为静脉血。
21、肺的换气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1)肺的换气:肺泡中的氧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多,二氧化碳的含量比静脉血中的少。因此,静脉血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氧便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同时,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经过交换,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2)组织气体交换:组织细胞里氧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因此,动脉血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与血红蛋白分离,再扩散到细胞里;同时,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经过交换,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2、呼吸的意义: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需要。

23、人体废物排出 皮肤→排汗(水、无机盐、尿素)
的途径 呼吸系统→呼气(二氧化碳、水)
泌尿系统→排尿(水、无机盐、尿素等)
排泄的意义:排除废物;调节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含量平衡,维持细胞正常生理活动。

24、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功能: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25、肾单位的结构:由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26、尿的形成:
血液(血浆) 原尿(每天150升) 尿液(每天约1.5升)

27、泌尿系统的卫生:每天喝适量的水,保持体内水的平衡及废物的及时排出;同时还应养成有尿意就及时排尿的习惯,注意排尿卫生,防止泌尿系统感染。

28、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分为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和生发层(具有分生能力,有黑色素细胞),真皮含大量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有毛细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
皮肤的功能:保护、再生、调节体温、排泄和分泌、感受外界刺激。

29、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30、神经元(也叫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
功能: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到其他神经元。
分 在中枢 神经元细胞体构成灰质
神经部分 神经纤维构成白质
布 在周围 神经元细胞体构成神经节
神经部分 神经纤维构成神经

3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是由反射弧完成的。
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由大脑皮层以下中枢参与即可完成。
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方可形成。
32、反射弧: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3、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主要功能区有: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脊髓中有许多低级神经中枢如膝跳反射中枢、排便反射中枢、排尿反射中枢。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34、能够对语言和文字的刺激建立条件反射,是人类条件反射的最突出特征。

35、视觉的形成:
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 冲动)
→视神经 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1)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2)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决定进入眼内的光线强弱,使人适应阴暗不同环境。
(眼球 眼 外膜(包括角膜、巩膜——保护眼球)、
的 球 中膜(包括虹膜、睫状体—调节晶状体曲度的作用、脉络膜)
结构 壁 内膜(视网膜)
内容物:房水、晶状体(具有折光的作用)、玻璃体
眼球的附属物结构:眼睑、眼肌、睫毛、结膜、泪器等。]
36、近视:视网膜前成像,看不清远处物体。
病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矫正——配戴凹透镜。

37、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 三块听小骨 内耳(刺激耳蜗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与听觉有关的神经 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耳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有半规管、前庭、耳蜗。]
38、视网膜——视觉感受器;耳蜗——听觉感受器;嗅黏膜——嗅觉感受器;
舌——味觉感受器;皮肤—触觉、温度觉感受器。

39、外分泌腺: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的一类腺体。
内分泌腺: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送到全身。
40、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及其缺乏症
激素 作 用 缺 乏 症
生长素 调节人体生长发育 幼年时期分泌不足,患侏儒症;过多,患巨人症。成年人过多,患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激素 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时期缺乏,患呆小症;成年缺乏,导致代谢缓慢、怕冷、智力减退等
胰岛素 调节糖的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的浓度) 糖尿病
41、 人体主要 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等。
的内分泌腺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及其功能 胰岛:分泌胰岛素等

健康地生活
1、健康的生活规律包括合理膳食、安全用药及拒绝吸烟、酗酒、吸毒等。
[联合国将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国际上把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2、传染病:由病原体(病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与非传染病相比,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空气、水、饮食、接触、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
4、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预防措施:(切断任一环节即可终止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切断;易感人群——保护。
5、常见的传染病:“非典”、流行性感冒、蛔虫病、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天花、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沙眼等。

常见病 病原体 传染源 传播途径 预防方法
寄生虫病 蛔虫病 蛔虫 蛔虫
病人 饮食传播 注意饮食卫生、粪便无害化处理等
细菌性传染病 肺结核 结核
杆菌 肺结核患者 飞沫、尘埃、呼吸传播 接种卡介苗、不随地吐痰等

病毒性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肝炎病毒 病毒性肝炎患者 一般通过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血液传播 注意饮食卫生、保护水源、食品消毒、加强血液制品管理、接种肝炎病毒疫苗
艾滋病 HIV病毒 艾滋病患者 不洁性行为,血液传播 洁身自爱、不接受被污染的血液及血液制品的输入、不接受不洁针头的注射和皮下穿刺

6、人体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指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如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唾液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等。)
特异性免疫指出生后才产生,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7、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抗体:抗原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
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来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可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例如,婴儿接种卡介苗(结核病)或乙肝疫苗(乙型肝炎)或麻疹疫苗(麻疹)或脊髓灰质炎疫苗(小儿麻痹症)或百白破联合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