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一位具有时代叛逆性的女性形象,时代的叛逆性是指她在遇到理想爱情时,能够与封建礼法进行抗争。这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剧作者将我国封建社会众多妇女的优点共性以及她们对生活的渴望都融入到了莺莺的身上,并将她放在典型的环境一一中国封建社会中加以描绘,从而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们不仅受到政权、族权、夫权这些宗法思想制度的压迫,还受着“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礼教束缚。而崔莺莺正是生长在这个典型的环境中。然而严格的家规和管教,也并没有能够禁锢住莺莺这位美丽、聪慧而又青春焕发的小姐对爱情渴望的心灵,反而促使了她的反抗,使她成为一位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她不愿意屈从父命,静候尚书之子的迎娶,而是向往自己的爱情,与张生相恋相爱,向着封建势力书写了叛逆的一笔!
1.注重感情而无视门第观念
首先,她的叛逆性格表现在她在爱情的追求上不注重封建的门第观念,而是注重感情,把爱情看得高于功名和富贵,这是最为可贵的一点。在封建社会,门第观念是相当重要的。士庶联姻被认为“失类”,必会受到讥讽。莺莺是一位相国的独生女儿,张生虽是尚书的后代,但此时已论落为身世飘零的穷书生。在他们之间已没有了门当户对的条件,有的是来自方方面面的指责和压力。但是当莺莺看到张生因自己而病倒时,便毅然冲破礼教的规范,以身相许。她认为:“如顾小行,守小节,误兄之命,未为德也。’,这在当时的社会来看是多么离经叛道,又是多么难能可贵。
2.与来自于家庭的封建势力斗争
莺莺的叛逆还表现在与其母亲—封建势力的集中表现者崔老夫人的斗争上。当老夫人食言赖婚时,莺莺不仅在内心里诅咒她是一个“口不应心的狠毒娘”,而且也通过“掷杯”动作明确地表示了拒不接受兄妹关系。又如,在送别张生赴试时,老夫人明确地向张生“下达”严令:“我如今将莺莺与你为妻,只是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白便上朝取应去,我与你养着媳妇,得官呵,来见我:驳落呵,休来见我。’可是当老夫人离开后,莺莺对张生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并且还特别嘱咐他:“你休忧‘文齐福不齐’,……你休却‘金榜无名誓不归’。”从这之中可以看出,莺莺对老夫人的逼试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对于功名表示了极大的厌恶。不知怎地,这使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她从来不劝宝玉去求取功名,并将仕途经济视作且去浮云,在这满是功名利禄、利欲熏心的封建社会中,试问,不爱功名利禄、仕途经济的女子又有几个呢?从对功名的轻视来看,这些女子都可算是叛逆的,因为她们不是一味去适应封建时代的要求,而是坚守着自己的看法和灵魂。
3.与自身的封建礼教烙印作斗争
老夫人毁约后,张生一撅不振,此时莺莺明明思念张生,让红娘去探望,但当见到红娘带回张生的简贴时,又“忽的波低垂了粉顶,改变了朱颜”,怒斥红娘说要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待红娘说要将简贴儿交与老夫人时,她又道:“我逗你耍来”,并急切地询问张生的情况。这种有辱于小姐身份的言行,是“欲”与“礼”的斗争。她在红娘面前遮掩,而内心又忍不住牵挂张生。
但她对张生的爱恋,一开始却是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又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异性的渴望。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着,最后爱情终于战胜了礼教。因此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着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短短二十个字,标志着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紧接着的 “赖简”中她出言道:“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若不看红娘的面,扯你到老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三句道白,无一不提到老夫人。虽然此刻莺莺是远离老夫人的,但老夫人的威严却依然笼罩在她周围,使她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再说,直到此时,她也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相信红娘,这也是促使她变卦的原因之一,而她的这次变卦又是出于不得已的。因此当她看到由于自己的所做所为,使张生相思成疾,病得快死时,便打消了一切顾虑,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深夜主动去向张生表示慰问安抚,表达爱情。至此,莺莺的叛逆性格终于达到了高峰。
除了叛逆的性格以外,在莺莺身上还体现了我国妇女所共有的一些其他品质,美丽、敏慧、深情、善良、温柔,才华横溢。她爱上了张生后,对他一往情深,温柔体贴。这是作者所看到的并赋予的剧中人物所具有的中国封建女子的典型美德。
《西厢记》描写叛逆者的爱情。崔莺莺的叛逆,不仅要触动她所属的那个阶级,而且她首先要背叛反映在她的思想性格中的她所属的那个阶级的习性、教养和观念。莺莺是勇敢的,虽然也有软弱;她的胜利是双重的。
罗曼罗兰在他生活的时代感到窒息,于是他呼唤着:"快打开窗户吧,让自由流通的空气吹进来!"王实甫的《西厢记》以满腔的热情,表现封建叛逆者的爱情,明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进步思想,为沉闷酷郁的元代社会打开了一扇窗户。
崔莺莺是相国家的千金,而张生却是"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一介寒士。二人于河中府普救寺相遇,便在他们生命的河流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如果说在这之前莺莺和张生的青春是被压抑而沉睡着的,那么这时便因为爱情而苏醒了。同时,他们的爱情从开始的一刹那就构成了带有反封建意义的叛逆行为。在自由与专制,爱情与礼教的冲突中,莺莺所承受的压力,在某种意义上比张生来得更直接更沉重;在受到封建礼教、封建家长迫害的时候,内心的痛苦也就更加强烈。在那个墨黑如漆的长夜里,一个贵族少女除了自身引出爱情的火光,来照亮她的人生之外,她能够更多地想到和做到什么呢?爱情,是她在生活激流中碰到的一根浮木,她不能不用全部的力量来抓住它。
莺莺捍卫自己自由爱情的权利,实际上也就是捍卫着自己的人生理想,维系着她生命的全部重量。然而,这又是多么地艰难啊!她的叛逆,不只是要触动她所属的那个阶级,不只是伤透了母亲的心,而更重要的,是她首先必须背叛反映在她的思想性格中的她所属的那个阶段的习性、教养和观念。这样使得她的一系列叛逆行为充满了矛盾、痛苦和戏剧性的冲突。因为在她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势力,不只存在于社会上,存在于阶级关系上,存在于她母亲的身上,也存在于她自己的灵魂中。然而,莺莺是勇敢的。佛殿上,而且是"热孝"中,与张生第一次相遇,就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巧妙而大胆地流露了对张生的爱慕。我们从这里也就看到了莺莺内心潜藏着的对父母许下的那门亲事的不满;"闹道场"一出,她频频顾盼张生,在张生面前全不掩饰她的感情;后来通过红娘传书递简,与张生墙角联诗,月下听琴,她在爱情的道路上也是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把张生和她的书简对比,不难发现,莺莺的诗意是较张生更为坦露和大胆的。在红娘的帮助下,她与张生最后私下成亲。虽然,在莺莺的性格中勇敢与软弱并存,但热情、开朗和勇敢更突出一些。我们完全可以推测:莺莺的叛逆思想并非偶然出现的东西,早已潜滋暗长,这时,在 "情"与"礼"的抗争中便迸出出了耀眼的火花。"长亭送别"和"草桥惊梦"两出,作者以他淋漓酣畅的抒情笔调写尽了这位叛逆者身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柳丝长玉马总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辶屯辶屯地行,车儿快快地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 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滚绣球]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千里关山,独自跋涉……不恋豪杰,不羡骄奢,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折桂令]这是响遏行云的绝唱,也是作者对一个处在积极斗争中的封建叛逆者的优美而炽热的颂歌。莺莺也自有她的软弱,应该说,她的软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家庭教育与贵族身份,使得她在热烈追求爱情的时候,不能不产生一些怀疑与顾虑,从而不断地加深了她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闹简"和"赖简"虽然并不全由于莺莺软弱的缘故,但的确表现了她的虚荣、矜持、犹豫和反复---用红娘的话来说,叫做"偌多般假意"。其次,表现在她的叛逆只能是背着老夫人。本来,她对母亲的禁锢早就颇有微词:"俺娘也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提防着人"。老夫人赖婚,使她与张生出现了希望的爱情又重新变得渺茫,她对母亲在内心发出愤怒地诅咒:"老夫人谎到天来大"。她对老夫人逼迫张生上京取试很不满意,长亭送别与张生又是那样缠绵哀怨。然而她从没有公开对抗母亲。尽管在背人处,她决不是一个怕羞的人物,但她到底缺乏与封建家长公开决裂的勇气。她对封建婚姻和封建礼教的背叛走了一条回环曲折的道路,是带着一种软弱进行热情追求的。但她最可贵的就是:虽有软弱,而最终不为封建势力所压倒屈服,相反,她冲破了牢笼,战胜了自己的软弱---她的胜利是双重的:她的叛逆既是对统治阶级的叛逆,又是对自身封建劣根性的叛逆。这里,我们还要讨论一下莺莺与张生爱情的思想基础问题。有人过多地指责了他们的"一见钟情"。其实,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这种"一见钟情"决定于双方"个人的意愿",与那种决定于家世利益的封建婚姻相对来说,有不可比拟的合理性与进步性。第二,那个时代没有给这些青年男女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他(她)们的生活圈子极为狭小,那种"一见钟情"的选择既是很有限度的,同时又是最大限度的。第三,"一见钟情"并非一件坏事,它为感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崔、张爱情的思想基础在什么地方呢?双方在佛殿上一见钟情,正说明了这两个人都没有遵守礼教的约束,在因"情"而忘"礼" 这一点上,双方便有了共通之处。第二,双方在一定程度上都把功名看得淡薄。长亭送别的时候,莺莺唱的是"但得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告诫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这与张生在游寺时遇到莺莺示意,便决心"不往京师应举"的思想境界完全是相通的。《西厢记》中的男女主人公没有遵从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没有屈服于封建家长的意志,争取婚姻自主,追求爱情幸福。虽然他们不象数百年后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林黛玉那样,在生活和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成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并且也缺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种不惜以生命的昂贵代价,来换取人生美满生活的大无畏精神,但是他们的斗争表明他们无愧于充当了反抗封建婚姻、封建礼教的先驱者。
初识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不由觉得她异常的矫情,做作而扭捏,全不像时下的女子,敢爱敢恨.可是细究一下,却又全在情理之中.
崔莺莺是相国家的千金,而张生却是"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一介寒士。二人于河中府普救寺相遇,便在他们生命的河流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如果说在这之前莺莺和张生的青春是被压抑而沉睡着的,那么这时便因为爱情而苏醒了。同时,他们的爱情从开始的一刹那就构成了带有反封建意义的叛逆行为。在自由与专制,爱情与礼教的冲突中,莺莺所承受的压力,在某种意义上比张生来得更直接更沉重;在受到封建礼教、封建家长迫害的时候,内心的痛苦也就更加强烈。在那个墨黑如漆的长夜里,一个贵族少女除了自身引出爱情的火光,来照亮她的人生之外,她能够更多地想到和做到什么呢?爱情,是她在生活激流中碰到的一根浮木,她不能不用全部的力量来抓住它。
莺莺捍卫自己自由爱情的权利,实际上也就是捍卫着自己的人生理想,维系着她生命的全部重量。然而,这又是多么地艰难啊!她的叛逆,不只是要触动她所属的那个阶级,不只是伤透了母亲的心,而更重要的,是她首先必须背叛反映在她的思想性格中的她所属的那个阶段的习性、教养和观念。这样使得她的一系列叛逆行为充满了矛盾、痛苦和戏剧性的冲突。因为在她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势力,不只存在于社会上,存在于阶级关系上,存在于她母亲的身上,也存在于她自己的灵魂中。然而,莺莺是勇敢的。佛殿上,而且是"热孝"中,与张生第一次相遇,就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巧妙而大胆地流露了对张生的爱慕。我们从这里也就看到了莺莺内心潜藏着的对父母许下的那门亲事的不满;"闹道场"一出,她频频顾盼张生,在张生面前全不掩饰她的感情;后来通过红娘传书递简,与张生墙角联诗,月下听琴,她在爱情的道路上也是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把张生和她的书简对比,不难发现,莺莺的诗意是较张生更为坦露和大胆的。在红娘的帮助下,她与张生最后私下成亲。虽然,在莺莺的性格中勇敢与软弱并存,但热情、开朗和勇敢更突出一些。我们完全可以推测:莺莺的叛逆思想并非偶然出现的东西,早已潜滋暗长,这时,在 "情"与"礼"的抗争中便迸出出了耀眼的火花。"长亭送别"和"草桥惊梦"两出,作者以他淋漓酣畅的抒情笔调写尽了这位叛逆者身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柳丝长玉马总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辶屯辶屯地行,车儿快快地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 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滚绣球]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千里关山,独自跋涉……不恋豪杰,不羡骄奢,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折桂令]这是响遏行云的绝唱,也是作者对一个处在积极斗争中的封建叛逆者的优美而炽热的颂歌。莺莺也自有她的软弱,应该说,她的软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家庭教育与贵族身份,使得她在热烈追求爱情的时候,不能不产生一些怀疑与顾虑,从而不断地加深了她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闹简"和"赖简"虽然并不全由于莺莺软弱的缘故,但的确表现了她的虚荣、矜持、犹豫和反复---用红娘的话来说,叫做"偌多般假意"。其次,表现在她的叛逆只能是背着老夫人。本来,她对母亲的禁锢早就颇有微词:"俺娘也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提防着人"。老夫人赖婚,使她与张生出现了希望的爱情又重新变得渺茫,她对母亲在内心发出愤怒地诅咒:"老夫人谎到天来大"。她对老夫人逼迫张生上京取试很不满意,长亭送别与张生又是那样缠绵哀怨。然而她从没有公开对抗母亲。尽管在背人处,她决不是一个怕羞的人物,但她到底缺乏与封建家长公开决裂的勇气。她对封建婚姻和封建礼教的背叛走了一条回环曲折的道路,是带着一种软弱进行热情追求的。但她最可贵的就是:虽有软弱,而最终不为封建势力所压倒屈服,相反,她冲破了牢笼,战胜了自己的软弱---她的胜利是双重的:她的叛逆既是对统治阶级的叛逆,又是对自身封建劣根性的叛逆。这里,我们还要讨论一下莺莺与张生爱情的思想基础问题。有人过多地指责了他们的"一见钟情"。其实,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这种"一见钟情"决定于双方"个人的意愿",与那种决定于家世利益的封建婚姻相对来说,有不可比拟的合理性与进步性。第二,那个时代没有给这些青年男女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他(她)们的生活圈子极为狭小,那种"一见钟情"的选择既是很有限度的,同时又是最大限度的。第三,"一见钟情"并非一件坏事,它为感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崔、张爱情的思想基础在什么地方呢?双方在佛殿上一见钟情,正说明了这两个人都没有遵守礼教的约束,在因"情"而忘"礼" 这一点上,双方便有了共通之处。第二,双方在一定程度上都把功名看得淡薄。长亭送别的时候,莺莺唱的是"但得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告诫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这与张生在游寺时遇到莺莺示意,便决心"不往京师应举"的思想境界完全是相通的。《西厢记》中的男女主人公没有遵从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没有屈服于封建家长的意志,争取婚姻自主,追求爱情幸福。虽然他们不象数百年后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林黛玉那样,在生活和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成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并且也缺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种不惜以生命的昂贵代价,来换取人生美满生活的大无畏精神,但是他们的斗争表明他们无愧于充当了反抗封建婚姻、封建礼教的先驱者。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着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以上是摘录,我个人认为崔莺莺既有胆怯的一面,害怕母亲的责罚,又有反抗精神,敢于寻求自己所爱的人,这一点在封建时代是难得可贵的,也是众多女性难以想象的.但由于她是官宦家的子女,未免有些小姐脾气与架子,有时太注重自己的颜面了!
罗曼o罗兰在他生活的时代感到窒息,于是他呼唤着:"快打开窗户吧,让自由流通的空气吹进来!"王实甫的《西厢记》以满腔的热情,表现封建叛逆者的爱情,明确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进步思想,为沉闷酷郁的元代社会打开了一扇窗户。崔莺莺是相国家的千金,而张生却是"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一介寒士。二人于河中府普救寺相遇,便在他们生命的河流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如果说在这之前莺莺和张生的青春是被压抑而沉睡着的,那么这时便因为爱情而苏醒了。同时,他们的爱情从开始的一刹那就构成了带有反封建意义的叛逆行为。在自由与专制,爱情与礼教的冲突中,莺莺所承受的压力,在某种意义上比张生来得更直接更沉重;在受到封建礼教、封建家长迫害的时候,内心的痛苦也就更加强烈。在那个墨黑如漆的长夜里,一个贵族少女除了自身引出爱情的火光,来照亮她的人生之外,她能够更多地想到和做到什么呢?爱情,是她在生活激流中碰到的一根浮木,她不能不用全部的力量来抓住它。莺莺捍卫自己自由爱情的权利,实际上也就是捍卫着自己的人生理想,维系着她生命的全部重量。然而,这又是多么地艰难啊!她的叛逆,不只是要触动她所属的那个阶级,不只是伤透了母亲的心,而更重要的,是她首先必须背叛反映在她的思想性格中的她所属的那个阶段的习性、教养和观念。这样使得她的一系列叛逆行为充满了矛盾、痛苦和戏剧性的冲突。因为在她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势力,不只存在于社会上,存在于阶级关系上,存在于她母亲的身上,也存在于她自己的灵魂中。然而,莺莺是勇敢的。佛殿上,而且是"热孝"中,与张生第一次相遇,就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巧妙而大胆地流露了对张生的爱慕。我们从这里也就看到了莺莺内心潜藏着的对父母许下的那门亲事的不满;"闹道场"一出,她频频顾盼张生,在张生面前全不掩饰她的感情;后来通过红娘传书递简,与张生墙角联诗,月下听琴,她在爱情的道路上也是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把张生和她的书简对比,不难发现,莺莺的诗意是较张生更为坦露和大胆的。在红娘的帮助下,她与张生最后私下成亲。虽然,在莺莺的性格中勇敢与软弱并存,但热情、开朗和勇敢更突出一些。我们完全可以推测:莺莺的叛逆思想并非偶然出现的东西,早已潜滋暗长,这时,在"情"与"礼"的抗争中便迸出出了耀眼的火花。"长亭送别"和"草桥惊梦"两出,作者以他淋漓酣畅的抒情笔调写尽了这位叛逆者身上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柳丝长玉马总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辶屯辶屯地行,车儿快快地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 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滚绣球]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千里关山,独自跋涉……不恋豪杰,不羡骄奢,生则同衾,死则同穴。 ---[折桂令]这是响遏行云的绝唱,也是作者对一个处在积极斗争中的封建叛逆者的优美而炽热的颂歌。莺莺也自有她的软弱,应该说,她的软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家庭教育与贵族身份,使得她在热烈追求爱情的时候,不能不产生一些怀疑与顾虑,从而不断地加深了她内心的矛盾和苦闷。"闹简"和"赖简"虽然并不全由于莺莺软弱的缘故,但的确表现了她的虚荣、矜持、犹豫和反复---用红娘的话来说,叫做"偌多般假意"。其次,表现在她的叛逆只能是背着老夫人。本来,她对母亲的禁锢早就颇有微词:"俺娘也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提防着人"。老夫人赖婚,使她与张生出现了希望的爱情又重新变得渺茫,她对母亲在内心发出愤怒地诅咒:"老夫人谎到天来大"。她对老夫人逼迫张生上京取试很不满意,长亭送别与张生又是那样缠绵哀怨。然而她从没有公开对抗母亲。尽管在背人处,她决不是一个怕羞的人物,但她到底缺乏与封建家长公开决裂的勇气。她对封建婚姻和封建礼教的背叛走了一条回环曲折的道路,是带着一种软弱进行热情追求的。但她最可贵的就是:虽有软弱,而最终不为封建势力所压倒屈服,相反,她冲破了牢笼,战胜了自己的软弱---她的胜利是双重的:她的叛逆既是对统治阶级的叛逆,又是对自身封建劣根性的叛逆。这里,我们还要讨论一下莺莺与张生爱情的思想基础问题。有人过多地指责了他们的"一见钟情"。其实,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这种"一见钟情"决定于双方"个人的意愿",与那种决定于家世利益的封建婚姻相对来说,有不可比拟的合理性与进步性。第二,那个时代没有给这些青年男女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他(她)们的生活圈子极为狭小,那种"一见钟情"的选择既是很有限度的,同时又是最大限度的。第三,"一见钟情"并非一件坏事,它为感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崔、张爱情的思想基础在什么地方呢?双方在佛殿上一见钟情,正说明了这两个人都没有遵守礼教的约束,在因"情"而忘"礼"这一点上,双方便有了共通之处。第二,双方在一定程度上都把功名看得淡薄。长亭送别的时候,莺莺唱的是"但得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告诫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早便回来!"这与张生在游寺时遇到莺莺示意,便决心"不往京师应举"的思想境界完全是相通的。《西厢记》中的男女主人公没有遵从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没有屈服于封建家长的意志,争取婚姻自主,追求爱情幸福。虽然他们不象数百年后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与林黛玉那样,在生活和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上成为封建阶级的叛逆者,并且也缺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种不惜以生命的昂贵代价,来换取人生美满生活的大无畏精神,但是他们的斗争表明他们无愧于充当了反抗封建婚姻、封建礼教的先驱者。
声明:是转载别人的,你可以借鉴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