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么个疑问,有些皇帝被称为某某帝,比如汉武帝、隋炀帝,而有些皇帝却称为某某宗,比如知名皇帝唐太宗、宋徽宗等。
帝和宗的分水岭大概是在唐朝,唐朝前的皇帝,大多是“帝”,唐以后,大多就成了“宗”。到了清朝时期又变了,清代的皇帝一般用年号称呼,这个肯定都很熟知了。比如康熙皇帝,乾隆帝等。
其实理解起来不难,只要弄清“谥号”、“年号”、“庙号”的区别,然后对号入座即可。
唐太宗剧照
看看百科中是怎么说的。
谥号,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始于西周,如周文王、周幽王等其实都是谥号。
庙号,皇帝死后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商朝,但是一般有大功大德的皇帝才能拥有。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那皇帝称呼为何以唐朝为界,我们来了解一下。
这个,真。。!
起先,对皇帝的庙号都很重视,而且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不过皇帝几乎都有谥号,比如汉文帝的谥号是孝文,因此叫汉文帝,汉武帝则谥号孝武,因此称汉武帝。
唐朝以前都习惯用谥号称呼皇帝,而且唐朝以前的谥号一般也就一两个字。
但是忽然一个女人上台了,当了皇帝了,就有了变化。
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厉害了,给他定的谥号叫“天皇大帝”,“对于自己的老公当然不能太吝啬了”——可能武则天当时是这样想的吧。
但是怎么称呼李治呢?根据谥号,应该称为“唐天皇大帝”,可是这很别扭啊我的哥。
商量来商量去,只好以庙号来称呼,所以称为唐高宗。
唐太宗也跟着“沾了光”,太宗本来谥号是文皇帝,不改的话估计得称“唐文帝”。
但是武则天把他的谥号改为了“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呃,怎么越来越长了?
所以也只能叫唐太宗,不过唐太宗听起来比唐文帝顺耳多了。
大明时期,就这样顺延下来了,但是明朝开始,皇帝的年号基本就很少变动了,所以有时也以年号称呼,如明成祖朱棣也被称为永乐大帝。
陈道明的康熙很霸气
而到了清朝,皇帝大多就一个年号了,比如乾隆、康熙一生都没换过年号,所以这也成了他们的称呼。
这历史还是有点意思的,从武则天开始,后面的谥号越来越长,越来越夸张,比如康熙帝,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这怎么读?
简单提一句,孔子也是有谥号的,而且历代都有变化。有一个小故事是,孔子的谥号本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有一年康熙来祭拜,说只“只拜师不拜王”,后来孔子的墓碑改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