阉人歌手
阉伶,也叫去势男高音,是欧洲的一种独特的艺人。他们都是一些在童年时接受过阉割手术的歌手,以保持优美的童声。
远在16世纪的欧洲,一些歌剧演唱者和教堂唱诗班的男性歌手为了不受青春期变声影响,使自己的嗓音永远保持清冽,而在青春期到来之前施行阉割手术。这类阉割过的歌手在整个17、18世纪非常盛行。在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每年都有超过5000个男性歌者加入这一行列。这些阉伶即使进入中年,仍可保持如女性般甜美、高亢的声音。18世纪之后,阉伶逐渐消失。
17世纪末独唱成为歌剧的主要歌唱形式。因为独唱的咏叹调要求歌唱者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和优美的音质,因此,一种注重音色美的歌唱方法便应运而生,这就是“美声唱法”17世纪,以意大利正歌剧的兴起为标志,到18世纪末,声乐艺术进入了第一个“歌唱的黄金时代”,即正歌剧时期的美声唱法年代。美声唱法最早的实践者是阉人歌唱家。他们支配了歌剧舞台,既饰演女角色,也经常演唱英雄型的男性角色,以精美绝伦的技巧征服了世界。他们用美声唱法把正歌剧推向了颠峰。
阉人歌手
17世纪末独唱成为歌剧的主要歌唱形式。因为独唱的咏叹调要求歌唱者具备高超的演唱技巧和优美的音质,因此,一种注重音色美的歌唱方法便应运而生,这就是“美声唱法”17世纪,以意大利正歌剧的兴起为标志,到18世纪末,声乐艺术进入了第一个“歌唱的黄金时代”,即正歌剧时期的美声唱法年代。美声唱法最早的实践者是阉人歌唱家。他们支配了歌剧舞台,既饰演女角色,也经常演唱英雄型的男性角色,以精美绝伦的技巧征服了世界。他们用美声唱法把正歌剧推向了颠峰。
阉人歌手往往从小就具有优美的歌喉、出众的乐感。从15世纪的意大利开始,被选中的孩子就得接受残忍的去势手术,于是体内不再分泌荷尔蒙,因而有利于音域的扩展,能够演唱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甚至男低音的角色。15世纪,由于禁止女性参加唱诗班,所以,歌声比女性灵巧有力的阉人歌手代替了唱诗班的女生。
1637年,在威尼斯第一座歌剧院上演的第一部歌剧《安德罗梅达》中,全部女性角色都由来自圣马可大教堂唱诗班的阉人歌唱家担任。1641年上演的卡瓦利的(1703- 1783)的《迪多女皇》,是阉人歌唱家扮演女性角色的最早的纪录。这位阉人歌手当时 19岁,除了嗓音比其它人都高以外,还能像夜莺般地宛转歌唱,人们几乎难以置信,“这是从人类的嗓子里发出的声音。”这确实是个奇迹。
著名的阉人歌唱家:
巴尔达萨莱·菲利(l610-1680年),意大利最著名的男性女高音歌唱家。他之所以成为阉人歌唱家并不是接受了阉割术,而是由于幼年遭遇的一场意外事故。这一不幸却使他从此走上了声乐艺术之路,直至成为享誉全欧的伟大歌唱家。菲利在11岁时就唱女高音,15岁时离开意大利前往波兰,在华沙的王宫中为后来即位为王的拉迪斯拉斯王子服务,并长达30年。1655年,瑞典入侵波兰,王室迁往西里西亚。菲利转辗流亡到维也纳,他得到奥国皇帝菲丁南德一世和列奥波尔德三世的赏识。65岁时,他隐退返回意大利。5年后死于家乡佩卢吉亚。
菲利的声音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擅长演唱华彩乐段。他的嗓音纯净敏捷,颤音明快多彩,被人称为“前所未闻的绝技”;菲利的气息惊人,拥有超出常人的肺活量,可以连续唱几段长乐句而不用换气,曾创下一口气唱出长达50多秒钟乐句的记录;菲利的音准也极其出色,据说他能够不用乐器伴奏,一口气唱出两组上下往复的颤音,并能准确地落在开始音上。菲利在波兰、德国、英国等国家享有崇高的声誉,但在他的故乡意大利却极少演唱。据传1643年在意大利惟一的演出中,他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市民们在城外三里地为他组织了盛大的欢迎活动,人们在高呼他的名字时热泪盈眶,并在他的马车上撒满了鲜花。
菲利作为17世纪最早的伟大歌唱家,他的歌唱特点对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的采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尼科林诺(1673一?年),原名尼科洛·格拉马尔第,意大利阉人歌唱家。两度在英国演唱歌剧(1708-1712)、(1715-1717),曾在亨德尔的歌剧《雷纳尔多》中饰演雷纳尔多。1717年后回到意大利,在威尼斯和那不勒斯轮流演出。1730年,57岁的尼科林诺在威尼斯举行了告别演出。尼科林诺是一位以表演着称的歌唱家,他第一次把用以塑造人物形象的表演艺术引入歌剧舞台。尼科林诺的舞台表演优雅细腻、准确适度、举手投足间无一不在刻画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他表演的“帝王更威严、英雄更刚毅、情人更温柔”,特别是在《赫达斯普斯》一剧中对狮子的一段表演极其出色,成为当时广为流传的歌坛佳话:在一长段咏叹调中,先用藐视的声调叫狮子过来,然后很动情地唱一段慢板,让狮子撕开自己的胸膛,但不要触动那颗深爱着别人的心。他一会儿对狮子虚张声势,一会儿又给它讲一个爱情故事,既反映了他出众的表演功力,也体现了对艺术创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他是一个十分难得的优秀演员。
塞涅西诺
塞涅西诺(?一1750年),原名弗朗西斯科·伯那迪,意大利男性女中音歌唱家。塞涅西诺是贝那奇的学生。1719年,他在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演唱时,被亨德尔发现,1720年应邀到由亨德尔领导的著名的伦敦皇家音乐学院任歌剧演员,与亨德尔合作长达十几年,建立了深厚感情,亨德尔创作的10多部歌剧均由他首唱。1733年,他因与亨德尔发生分歧,转到波波拉的歌剧院工作。1735年退出歌坛后回到意大利,1739年在佛罗伦萨定居成为一位富翁。
塞涅西诺以演唱宣叙调著称,他的音色较女中音偏低,音域不宽但音清澈有力、圆润甜美,具有良好的音准和出色的颤音,歌唱风格单纯细腻。一位曾在德累斯顿听过他演唱的著名宫廷音乐家匡茨评论说:“他的演唱风度落落大方,发声方法无与伦比。”他唱慢板时,从不过分使用装饰音,但他唱主要的音符时,极力追求精致完美。他把快速乐段唱得像火一样炽烈,把重音的快速装饰性句子用胸腔声音清晰地吐出来,使人感到清新悦耳。”塞涅西诺在欧洲各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有“歌王”的美誉。
卡莱斯蒂尼
乔万尼·卡莱斯蒂尼(1705-1759年),意大利阉人歌唱家,是贝那奇的学生,也是博洛尼亚歌唱学派中最优秀的歌唱家。1721年开始在罗马和意大利的其它城市演出,并获得成功,1733年至1735年,在伦敦受聘于亨德尔的歌剧团,以后的20多年在威尼斯和欧洲各地演出,取得了重大成就。卡莱斯蒂尼开始演唱的是女高音(高音C),但后来却变成了女低音,这可能与博洛尼亚学派的训练方法或他的生理变化有关。
卡莱斯蒂尼具有良好的歌唱技巧,他灵活地运用胸腔,把高难度的华彩乐句演唱极清晰而动听。在演唱亨德尔歌剧《阿丽安娜在克利特》中的咏叹调《坚固的橡树》时,有意降低了一个音,出色地完成了最长和最难的装饰音乐句。根据他的优势,亨德尔特地更改了乐谱,加写了低音和颤音。卡莱斯蒂尼的演唱想象力丰富、创造性强,充满活力,热情奔放,是当时最具艺术造诣的歌唱家。
卡法雷利
卡法雷利17037-1783),原名加耶塔塔·马乔兰诺,意大利最著名的男性女高音歌唱家。他是波波拉的高徒。21岁时在罗马首次登台演唱就引起强烈反响,随后他的声名传遍了意大利全国,无论在威尼斯还是在那不勒斯他的演唱都处于领先地位。1730年后,是他歌唱的高峰期,他在西班牙、法国、英国和奥地利的演出中都有超人的表现,在当时被认为无人可以逾越。卡法雷利的歌唱生涯长达40多年,直到他在60多岁感到力不从心时,才退出舞台。卡法瑞利最初是唱女高音的,后来改唱男角。他最擅长慢板和悲剧性的歌曲,但演唱华丽风格的歌曲同样极为出色,他演唱的半音节华彩乐句技巧无与伦比。卡法雷利被认为是当时最伟大的歌唱家之一,他在罗西尼的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中表现犹为出色,人们赞美“卡法瑞利唱得歌曲如同来自天堂”。
遗憾的是,卡法雷利虽然有精美的歌喉,却缺乏高尚的人格。在演出中,他恃才傲物,不肯和其它演员合作,在别人演唱时,他不是粗暴地用手势指挥,或讽刺地帮腔,就是放肆地和包厢里的人高声说话,甚至用下流的动作羞辱女演员。这不仅引起了观众不满的嘘声,而且还为此坐过牢。卡法雷利在国外演出时也经常惹是生非,仅仅为了艺术上的不同看法,竟多次和对方进行生死相向的决斗。还有一次他与罗马某贵妇约会时差点被其震怒的丈夫抓住,不得已在一个废弃的贮水池里躲了整整一夜,受凉后大病一场。当然,即使如此他也没吃亏。后来,那位贵妇还雇了一群保镖使他免遭丈夫派遣的刺客暗算。最终,卡法雷利放弃恋情逃往威尼斯。他胆大妄为公开侮辱法国皇帝,以至被驱逐出境。
尽管卡法雷利劣迹甚多,但由于他的歌唱成就,人们也就一次次地原谅了他。 晚年后的卡法雷利,性情变得较为温和,待人也较为友善。此时,他已非常富有,投巨资购买土地,并建起了多处豪宅。
法里内利
最著名同时也是最讨人喜欢的阉人歌手大概要数卡洛·布罗斯基,人们叫他法里内利。
法里内利(1705-1782)曾在那不勒斯师从著名教师尼科拉·波尔波拉,后在波尔波拉的几部歌剧中担任角色。15岁时,法瑞内利在那不勒斯登台演唱,表现出了特殊的歌唱才能。17岁时,在罗马演唱波波拉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用小号助奏的咏叹调,在这首歌曲中,人声和号声此起彼伏,一争高低。当小号精疲力竭后,法里内利却从容不迫地继续演唱了一曲带颤音的快速华彩乐段,使小号为之折服,观众为之震惊。此后,这首咏叹调成为法里内利的保留曲目,并使他名声大噪 。
在以后的近20年内,法里内利的歌技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欧洲一流歌唱家。他唱的歌曲难度极高,例如咏叹调《战士在武装的阵地》一曲,除法里内利外,几乎无人于问津。1934年,他的歌唱水平达到巅峰状态。一位英国妇女在法里内利的伦敦首演式上激动得大叫:“你就是神啊!法里内利!”他辉煌的演唱生涯持续了15年之久。
法里内利素有音色纯净、声音优美且灵活自如的美誉。当时的音乐界权威人土匡茨评论说:“他的音准极好,颤音很美,肺活量很大,喉咙非常灵活,因此能准确而从容地用快速唱远音程,唱间断的或其它类型的乐句都没有任何困难”。美声唱法的教育大师曼奇尼惊呼:“太完美、太富有感染力了!在整个声区范围内,他的声音都极其宽大洪亮,充实丰富。在我们的时代,我们没有听到有任何人能够与他相比”。观众对他更是崇拜地五体投地,疯狂地高呼:“天上有一个上帝,地上有一个法瑞内利!”
正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时,1737年,32岁的法里内利应伊丽莎白王后之邀,告别舞台,
前往西班牙菲利普五世的宫廷供职。他一去10年。为患有怪癖的国王唱歌解忧,耗费了极其宝贵的光阴。
当时的菲利普五世似乎陷人了严重的沮丧状态,而且情况越来越糟:他整天无精打采,蓬头垢面,披着睡袍在屋子里转圈。皇后伊丽莎白让法里内利单独唱歌给国王听。这一招还真的有用,菲利普慢慢恢复了生气,开始梳洗着装,起居也正常了。
法里内利的演唱成了皇家晚间固定的节目。按伯尼所说,他这10年间每晚都唱同样的4首咏叹调。
菲利普王朝于1746年结束,费迪南德六世继位,法里内利继续为他服务,1750年,法瑞内利获西班牙最高骑士爵位。1759年,因与新国王查尔斯三世意见相左,离开宫廷,开始了漫长的退休生活,在博洛尼亚终其一生。
法里内利不仅在歌唱艺术上无人企及,他的歌喉和影响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位歌唱家,而且还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谦虚的品性,这和卡法雷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他是那个年代里最杰出、最伟大的阉人歌唱家。法里内利和卡法雷利,标志着以阉人歌唱家为主宰的正歌剧美声唱法进入了高峰期。
18世纪末,阉人歌唱家的美声唱法走向了单纯炫耀声音和技巧、毫无克制地哗众取宠的极端。法这不但逐渐背离了佛罗伦萨艺术家刻画心理、表现性格的初衷,还削弱了歌剧的戏剧性和思想内涵的表达,使歌剧的整体性与艺术性有所下降,滑向了愉悦感官的质量低谷。
1997年的《第五元素》,其中有一幕,是在宇宙一个歌剧院里,一只白色的外星人唱歌的镜头,曲调节奏明快,声音刚中带柔,富有穿透力,声线多变,是《第五元素》的主题曲《THE DIVA DANCE》,该片由Luc Besson执导,配乐Eric Serra。
片中歌者Diva唱的那段凄美动人的歌曲前半段是Donizetti的意大利歌剧咏叹调,歌曲后半部穿插了节奏明快的。演唱者是—Albania,女高音部分由Inva Mulla Tchako演唱。其实这个唱段是模仿Baroque声乐时期的阉伶歌手制作而成的(具有花腔女高和男低的共同特质),阉伶歌手自上世纪20年代已经绝迹。
这个就是模仿传说中阉伶歌手的唱腔和风格的歌曲。
所谓的阉伶歌手一定是男性的,他们在未成年,声带还保存童音的变声期前就被选出来并进行阉割男性器官,还用其他的一些手段来训练他们成为:同时拥有男音和女中、高音的歌妓。
18世纪末,阉人歌唱家在歌剧中起着主要的、而且往往是决定性的作用。意大利人甚至把音乐家看作是阉人的同义词。
德国一位学者写道:“年轻的阉人歌手嗓音清脆、动听、无与伦比,任何女性都不可能具有如此清脆、有力而又甜美的歌喉。”
18世纪英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查尔斯.帕尼曾这样描述1734年法里内在伦敦演唱时的情景:“他把前面的曲调处理得非常精细,乐音一点一点地逐渐增强,慢慢升到高音,尔后以同样方式缓缓减弱,下滑至低音,令人惊奇不已。歌声一停,立时掌声四起,持续五分钟之久。掌声平息后,他继续唱下去,唱得非常轻快,悦耳动听。其节奏之轻快,使那时的小提琴很难跟上。”
就连对阉伶一向持有偏见的法国著名剧作家伏尔泰也承认:“他们(指阉伶)的歌喉之美妙,比女性更胜一筹。”
歌声虽然美妙,但是毕竟是违反现代的道德观念的,18世纪后阉人歌手消失了。
与此相似的,我们最早接触的就是第五元素里面的插曲。第五元素对阉人歌手一定的再现,电脑不一定能对消失百年的音乐完全的模拟,但是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歌声的美妙!
演唱这首歌的男歌手只是模仿阉伶特殊风格的唱腔,他不是阉伶。作为一个男歌手能唱到这样真的让人很佩服了。
问哪个阉人歌手的?
若又是问Vitas的,那么告诉你他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