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的功能总的说来,就是美观和实用相结合,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也美化了生活环境,更满足了人们寄托情感、表达敬意、爱恋和娱乐的精神需要。是美用合一的完美体现。
从日常生活中的器物来看,农业生产工具、渔猎养殖工具、手工工具、餐饮厨炊用具、起居生活用品等各种器物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衣食住行,同时,也被创作者经过彩绘、雕刻、染色、凿刻、编织等手段,进行了美化。
在海南岛黎族地区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制骨工艺,骨器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生活器物,也曾是人类继木器、石器发明之后又一重要发明,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黎族骨器中的骨簪、骨梳为骨器中最精美的骨雕。骨器的种类有用于掘土、除草、除灰、食具的骨铲;用于收山栏稻的骨刀;用于脱取山栏稻谷的刮器;用于纺织机的纬刀;用于织鱼网的骨梭;用于刺鱼的骨镖;用于美发、固发的骨簪;用于装饰头发的骨梳;用于装饰和避邪的项链等。
餐饮厨炊用具中的碗、盏、碟、勺、筷、茶酒具等各种器物;起居生活用品中的灯、烛、枕具、帽筒、花瓶、镜架、扇子、暖炉等大大小小的对象,是民众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物品。民间的各种器物质朴而且实用,其造型、彩绘、雕刻等装饰,具有极大的亲和性,也是美用合一的实用型艺术品。
在乡间的农家,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充满乡土气息、朴实可爱的储物缸(有的用纸浆造成,上绘吉祥图案)、食盒、壶盒、烟具、食器饮具、土陶碗、青花盘、调料盒、诸物罐、油灯、梳篦、具有美感造型的农具,等等。可以说,人们生活在艺术的氛围之中,目力所及之处,都充满了质朴的美,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本身。无处不在的民间艺术陶冶着人们的性情,也培养着一代代中国民众审美的眼光。 民间艺术的功能主要看它在何种场所中使用,如何使用。每一种功能的发挥都具有一定的限定性,这种限定性,规定了民间艺术品的功能归属。具有观赏性和游艺功用的民间艺术是节日期间最受欢迎的项目。
观赏类的民间艺术品如年画、剪纸、刻纸、花灯、扇面画、炕围画、屏风、铁画、烙画、彩绘泥塑、面塑、装饰性摆件、各种装饰画、装饰挂件等,往往是那些以审美和装饰为目的,满足精神需求的比较纯粹的美术类艺术品。
玩赏、游艺、表演类中的艺术如各类民间传统玩具、皮影、木偶、风筝、空竹、风车,包括用于武术和竞技、庙会和花会表演、游街彩车使用的道具、器械、乐器、装饰品等。这类艺术的特点是要借助人的参与如舞动、张贴、悬挂、穿戴等才能体现其功能,主要用于表演和游艺的仪式及娱乐活动中。 传统社会中,除了日常的男耕女织的生活外,手艺是最常见的一种谋生手段,掌握一门手艺意味着多了一种生活的本领出路,也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肯定。于是,掌握一门手艺,成为对男人的最普通的一种要求,而对女子则有「生女子要巧的」这句老话世代流传。巧,便是对女子的一种肯定。在传统社会中,容言红(工)德,就成为全面衡量女子价值的内容。女子们比剪花、比织布、比刺绣、比针线活儿,比手巧。巧也就是常说的女红,即女子的手工活计如何,是最重要的方面。这一点,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苗族中,显得尤为突出。
到过黔东南苗寨的人,都会惊异于苗家女子那绣满花样的美轮美奂的服装和满身披挂的银饰。在苗族所聚居的清水江流域,十三四岁的苗族女孩子过去都是自已为自已绣制嫁衣,这手艺人人都会。苗族女子的盛装更是繁复华美,一套银饰,从帽子、项链,到手镯、耳环,有时达二三十斤重,刺绣工艺也丰富多样,从十几岁的少女到六七十岁的老妪,皆绣服锦带,其色彩或艳丽或柔暗,无不和谐,令人赞叹!苗族女子如此装扮,因为,苗装和银饰是苗家用来夸富的,是女子用来显示手巧的。比做工,比心灵手巧,就是靠这一针一线的手上功夫。不言而喻,女子的价值和自信全部包括在这盛装之中了。 民间艺术是满载着情感的载体,是表达情意的信物,手工制作中的一针一线,融入了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爱意。
婚姻是人生大礼,也是人生礼仪中最讲究、与民间艺术发生联系最多的庆典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强调父母作主,媒人之约,青年男女过去并无恋爱结婚的自主权,封建礼教的枷锁紧锢着人们的婚恋行为。于是,在异性交往受到礼俗限制、不能自由恋爱的封建社会中,情侣间信物的交换和赠送就显得特别重要。
在民间被称为定情物的东西,常是那些属于民间工艺美术范畴的精致的绣帕、鞋垫、荷包、烟袋、兜肚、腰带、手工鞋一类。由于是送给情郎的礼物,所以女子在绣制时格外精心在意。在民间乡俗中,媒人拿着女子的绣活儿为其寻婆家的事是相当常见的,女子寻夫的要求也尽在她的活计之中表述出来。封建社会衡量淑女贤妇的标准是容、言、功、德四方面,妇女的聪颖贤慧又往往以她的手工活计功夫展现出来,针线经纬之中,注入了妇女们全部的情感,送给情郎作信物最适合不过。
流传广泛的陕北民歌「绣荷包」唱的就是以绣荷包为信物送给情郎作见证的歌。「十二月歌」,唱的是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时,姑娘要为情郎哥作一双牛鼻鞋的风俗,既以鞋显示女红手艺的精湛,更主要是以此表达爱情。歌中唱到:
斜体:「七月里,豆角角白,
咱给五哥做上一双鞋,
做上一对牛鼻鼻鞋,
得得劲劲你吒(看)妹妹来。」
这首歌把情侣之间的爱恋和情感表达得非常贴切,这是民间艺术作为情感信物的典型,这也是爱情的象征。 中国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神灵,但是对各路神祗的祭拜广泛存在,更确切地说,中国人对神的态度是敬之、礼之而不是神化之。
与民间宗教和信仰有关的装饰艺术品,通常是各种材质的神像,其中有些是由巫术的道具演化而来,是美化了的巫术操作工具,它们是沟通人和神的媒介,是人藉以表达对神灵礼敬的载体。
明堂(中厅)是具有宗教意味的神灵居所,商周时期就以明堂作为敬神之所了。常见的各类神像和三星像、八仙、财神等就常供奉在此。在民居的厅堂供桌上面摆放的佛像、「福禄寿」三神像或神龛中供奉的土地神像、天地神像等是民间宗教艺术的主要题材。过去,民间戏班常在演戏开始前,也要对行业神进行祭拜,这是行业神祭拜的规矩,是戏曲行当必须有的礼仪,也是神灵崇拜、天地崇拜心理的体现。在民间各类神庙中,我们熟悉的送子娘娘、药王像、天师像、钟馗像、灶王像、水陆画等都是常见的神灵像,而礼馍、河灯、甲马纸、月光祃(月光娘娘,也是观音娘娘)、「泥泥狗」(象征子嗣的塑像)、祭祀仪式上使用的装饰品、灵厝(也称棺罩)、纸扎人物等都属于这一类媒介的共生性产物。 民间艺术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具有美化和装饰作用,这类艺术品主要集中在庭院建筑和居室的陈设中。庭院是中国家族和家庭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居室则是更为具体的家庭生活处所。这两种环境空间,由大到小,展示了中国民间生活艺术的不同品类和它们所生存的背景。而具有装饰和美化作用的民间艺术就生存在院落和室内陈设之中。
院落建构是造型与结构的艺术,它们包括了多种建筑构件的排列、组合、装饰与美化。如飞檐斗拱、瓦当、门楼、牌匾、砖雕、门鼓、门饰、影壁、照壁、风水楼、神龛、花墙、花窗、门楣等、上马石、拴马桩、门蹲狮、院中其他雕刻装饰等。
室内陈设中,正厅的陈设注重观念的表达和装饰性,是满足「精神上的实用」的艺术品,表现为观赏性为主的艺术形式,以摆设为多。我们常见的有各式雕花的木制品、石雕的神龛、古色古香的天地桌(也称八仙桌)、古式家具,它们简洁大方并具有建筑美感。每逢年节,这里的气氛也是最为庄重的。用年画、剪纸、其他艺术形式装扮年节气氛是室内陈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厅的供桌上方,还常挂有「松鹤延年」、「八仙庆寿」等吉祥画。桌裙和门帘通常是刺绣品和蓝印花布、蜡染布、织锦等手工作品,上面或绣或画上吉祥图案。古意十足的箱柜、灯具、几案、屏风等等,延续了传统的造型、色彩及装饰图案,至今仍在民间大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