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一辈植物学家胡先骕、严楚江、郑万钧、汪发缵、俞德浚、蔡希陶、陈封怀和吴征镒先生等曾先后在这里任职。本所设有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室(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民族植物学实验室)和植物园(昆明和丽江),以及依托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的植物种质资源和基因组学研究中心。
编辑本段科研支撑
研究所拥有多种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药物化学研究相关的大中型现代仪器设备,包括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高通量测序仪、遗传分析系统、蛋白质双向电泳系统、定量PCR仪、大型人工气候箱群、高速和超高速离心机、低温和超低温贮藏系统、大型温室体系、百万和千万分之一天平、400兆和500兆超导核磁共振仪、高分辨质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标本馆收藏植物标本120多万份,图书馆藏书27万册。新建成的种质资源库、综合科研楼、图书馆和网络信息中心、物业中心楼、文化广场及新改造的植物标本馆、植物化学楼(华立楼)和两幢研究生公寓为研究所全面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后勤服务。
编辑本段科研队伍
研究所在职的科研和管理人员有254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6人,副高及以上研究人员60余人。研究所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91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植物学、药物化学2个博士学位点,和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药物化学等4个硕士学位点。有博士生导师25人,在读博士研究生131人,硕士生导师40余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39人。
编辑本段科研领域
根据研究所的研究积累、学科布局和创新目标,将生物地理学、植物化学、植物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作为三个创新重点领域。把分子生物地理学及植物系统演化和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学意义作为基础研究的重点,把天然活性物质、创新药物和野生花卉资源及新品种选育作为实现知识转移和产业化发展的两个重点方向。主要开展以植物生物地理学和分子进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植物进化生物学;以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学意义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植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以模式植物基因组提供的手段和信息进行的以野生植物基因资源研究为主要方向的植物基因组学;以及以植物迁地保护为主要方向的保育生物学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在生物地理学、植物化学和新药研究、植物进化与比较功能基因组学和保育生物学的研究方面,形成新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格局,成为国际上在植物多样性、植物资源研究和生物技术产业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机构,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批原创性的成果,为国家和东南亚、喜马拉雅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重大贡献。
编辑本段功能定位
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中科院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植物园为基本研究单元与科学平台,立足云南和我国西南,面向东南亚和喜马拉雅地区,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瞄准国际现代植物科学前沿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前沿,加强原始性科学创新,加强战略高技术创新,为国家的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与保护、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跨越式的重大贡献。 到2010年,将我所建设成为具有当代植物科学研究体系,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特色鲜明、立足于国际化竞争的国立研究所,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高级生物学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基地,以及天然药物和花卉产业化的孵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