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制
在他作了枢密副使之后,脸上仍保留着宋代军士低贱的标记——制
宋代军士的俸禄主要有料钱、月粮和春冬衣等名目,还有其他临时赏赐,禁、厢军之间有军种差别,军士之间亦有等级差别,国家往往以各种借口拖欠军粮兵俸,各级军官及仓吏也层层盘剥,致使士兵难以得到应有的俸禄,至于杂色名目的赐给,更为将官侵夺,甚至全部吞没。绝大部分士兵及家属的生活是十分穷困的。为了糊口,士兵往往兼营他业,小部分士兵因此生活宽裕,而大部分士兵仍十分贫困,一旦断其生业,便无法生活。从事官营运输的士兵,往往夹私货贩卖,政府也认可这种逃避商税的做法。军官勾结豪富,在军中私放高利贷,进一步盘剥。军内外官僚大量私役军士,不仅使士兵沦为私家奴隶,还成为剥夺军士的手段,军士被迫出外打工,要向军官纳钱,称为“买工”,南宋时,私役士兵的现象更为普遍。士兵不堪压迫,往往逃亡,为此在士兵脸上或手上刺字加以识别,辅以严刑峻法,但仍难阻止。军中矛盾激化,不时爆发士兵的反抗。
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抹去,狄青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首先想到的是鼓舞士气,而不是自己作官的尊严。
宋代的“刺字为兵”制度
宋代兵制承袭唐和五代府兵制,但更偏重募兵制,募兵入伍,脸部要刺字,是为入籍标志,亦防止兵丁开小差逃跑。
北宋中期,西夏李元昊反叛,西北边地吃紧,朝廷调遣“东兵”(京都禁军)赴陕西,但东兵一向养尊处优,武备松弛,毫无战斗力。在这个紧要关头,陕西边关大史夏竦先后征招陕籍兵丁应急固边。开始征兵文告写明“守护乡里”,“必不刺字充正军”云云。但所招募新兵入伍后,却一律被面部刺字,编为正规军开赴边关去打仗。新兵和其家人最怕背井离乡远戍,亦不愿“刺字永充军籍”,殃及子孙世代为兵。后来范仲淹任“环庆路拒西夏招讨使”主陕边务,他体恤民情,所招募的兵勇只刺字于手背或手臂上,再不“黥面”为记了。朝廷定死制度,边关大吏灵活运用,收到了较好的募兵效果。后来宋朝对西夏抚和罢兵之后,独范仲淹管辖的“环庆路”的士兵未黥面“得复为民”,子孙未“承袭军籍”。
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也说:“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此记载可补正史之不足,说明宋代募兵制是要刺字为记的。刺字所用材料,据古书零星记载,一般是取“松烟墨”,入管针(类似于管状针头)画字于身,直刺肌肤,涂以药酒即成。所刺文字最初是军队编号,如武德军、厢军、陕军等,稍后亦可刺吉语、警策语为记的,这是制度使然。
狄青是平民士兵,应该是刺军队标志或者军队的番号什么的,具体估计不可考了
把电视剧重看一遍找
一个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