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什么要融合共进,共同发展?

2024-11-30 05:18:2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尚未完成。为此正在大力调整优化工业的产业结构和资产结构,改善工业的总体素质和提高工业运营的效率,以尽快实现工业化的目标。然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不仅早已完成工业现代化,而且正在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劲翅膀,加快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进程。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对我国这样一个即将进入WTO的“后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正面临来自外部的经济、科技、军事、政治上更大的压力。面对世界大趋势,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在尚未完成市场化的情况下,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必须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迎接信息化的挑战和与此同来的机遇,将工业以及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这两大任务一起完成。   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要不要融合共进的问题,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有人担心,一方面,信息产业技术尖端、投资巨大、人才稀缺,我国尚不具备充分的条件去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去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低;另一方面,中国庞大的传统工业中数量巨大的既有劳动力的素质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一旦资源向后者倾斜,传统产业的衰退和就业恶化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政策重心应置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换代而非信息化。   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一如既往地并未轻视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问题。相反,对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进行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各个重要方面,都提出了相当具体的合理安排,把它确定为对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持续增长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无疑是切合我国传统工业实际、推进我国工业化的正确战略决策。   但同时,中央又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到了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的高度。这意味着,信息化应是覆盖社会和经济生活各方面以及四个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工程。为此需要在政府管理、公共服务、企业经营中广泛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美国经济近十年来的增长事实证明信息化的巨大作用;信息技术以新的供给创造了新的需求,后者又推动新供给,供求良性互动相长的结果,促成美国经济空前的超长波持续稳定增长;在信息化进程中电脑与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商品与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缩短了时空距离,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的效益。信息化之所以成为世界性潮流,与美国经济成长中信息化的成功实践效应密切相关。同时,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在信息产业中异军突起取得软件大国地位的经验,也为信息化可以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特殊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佐证。   在工业化、信息化不可偏废的前提下,中央进一步明确两者的相互关系。首先,工业化和信息化应该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说,传统工业应当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升级;同时工业和现代化也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升级创造条件。其次,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我们承认我国的工业是传统的和相对落后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只要大力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以优化改造,就可能跨越产业升级的常轨,大大缩短传统工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和降低成本,后来居上,发展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这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方式之一。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作为当代光电子、激光、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等世界最先进技术的大集成,具有最为深广的应用性,从而在优化改造传统产业乃至发展所有其他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无可匹敌的重要作用。在此意义上,信息化确实具有其带动和促成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意义。

回答2:

  1,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尚未完成。
  (1)为此正在大力调整优化工业的产业结构和资产结构,改善工业的总体素质和提高工业运营的效率,以尽快实现工业化的目标。
  (2)然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不仅早已完成工业现代化,而且正在借助信息技术的强劲翅膀,加快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进程。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
  (3)对我国这样一个即将进入WTO的“后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正面临来自外部的经济、科技、军事、政治上更大的压力。
  (4)面对世界大趋势,我们别无选择:必须在尚未完成市场化的情况下,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5)必须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迎接信息化的挑战和与此同来的机遇,将工业以及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这两大任务一起完成。
  2,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要不要融合共进的问题,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
  (1)有人担心,一方面,信息产业技术尖端、投资巨大、人才稀缺,我国尚不具备充分的条件去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去与发达国家一争高低;另一方面,中国庞大的传统工业中数量巨大的既有劳动力的素质不能适应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一旦资源向后者倾斜,传统产业的衰退和就业恶化问题将更加突出。
  (2)因此,政策重心应置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换代而非信息化。
  3,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一如既往地并未轻视传统产业的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问题。
  (1)相反,对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进行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各个重要方面,都提出了相当具体的合理安排,把它确定为对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持续增长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无疑是切合我国传统工业实际、推进我国工业化的正确战略决策。
  (2)但同时,中央又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到了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的高度。这意味着,信息化应是覆盖社会和经济生活各方面以及四个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工程。为此需要在政府管理、公共服务、企业经营中广泛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努力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
  (3)美国经济近十年来的增长事实证明信息化的巨大作用;信息技术以新的供给创造了新的需求,后者又推动新供给,供求良性互动相长的结果,促成美国经济空前的超长波持续稳定增长;在信息化进程中电脑与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商品与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缩短了时空距离,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的效益。
  (4)信息化之所以成为世界性潮流,与美国经济成长中信息化的成功实践效应密切相关。同时,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在信息产业中异军突起取得软件大国地位的经验,也为信息化可以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特殊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佐证。
  4,在工业化、信息化不可偏废的前提下,中央进一步明确两者的相互关系。
  (1)首先,工业化和信息化应该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说,传统工业应当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优化升级;同时工业和现代化也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升级创造条件。
  (2)其次,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1)我们承认我国的工业是传统的和相对落后的,但是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只要大力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以优化改造,就可能跨越产业升级的常轨,大大缩短传统工业升级换代的时间和降低成本,后来居上,发展出先进的工业生产力。这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方式之一。
  (2)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作为当代光电子、激光、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等世界最先进技术的大集成,具有最为深广的应用性,从而在优化改造传统产业乃至发展所有其他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具有无可匹敌的重要作用。
  5,在此意义上,信息化确实具有其带动和促成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