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货币供求影响研究
2024-12-29 05:37:4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是指某一国或货币区的银行系统向经济体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金融过程。货币供给指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政府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
  货币供给
  供给的决定因素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一般认为,货币层次可以划分如下:
  M1=现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
  M2=M1+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散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M3=M2+其他金融资产。
  货币创造(供给)过程是指银行主体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它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向流通供给货币的过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货币供给还可划分为以货币单位来表示的名义货币供给和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表示的实际货币供给等两种形式。
  货币供给的环节
  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记账货币
  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有三种途径:
  变动其储备资产,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或贵金属;
  变动对政府的债权,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
  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或发放再贷款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

  定义和原理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货币数量增速大于实物数量增速,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于是的普遍物价水平上涨。
  货币是实物交换过程中的媒介,货币也就代表着所能交换到的实物的价值。在理想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长(货币供给,如央行印刷,币种兑换)应当与实物市场实物数量的增长相一致,这样物价就能稳定,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当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实物数量的增长速度时,就会出现通货膨胀。例如货币总量100元,实物总量10个苹果那么一个苹果就价值10元,如果第二年苹果产出增加了10,也就是市场上有20个苹果,而货币增加了200也就是300元总量的货币,那么第二年每个苹果就价值15元,推广到整个经济体,物价水平就上升了,于是就出现通货膨胀。
  编辑本段
  简介

  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意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贬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
  各国的通货膨胀率(更新至2008年)
  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通货膨胀之反义为通货紧缩。无通货膨胀或极低度通货膨胀称之为稳定性物价。
  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此举有时会造成物价上涨。若干(奥地利学派)学者依旧使用通货膨胀一词形容此种情况,而非物价上涨本身。因之,若干观察家将美国1920年代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即使当时的物价完全没有上涨。以下所述,除非特别指明,否则“通货膨胀”一词意指一般性的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之反义可为“通货再膨胀”,即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或紧缩的程度降低。也就是说,一般物价水平虽然下降,但幅度缩小。相关词为“通货膨胀率减缓”,即通货膨胀上升速率减缓,但不足以造成通货紧缩。
  部份学者认为,中文“通货膨胀”一词字面上容易给人通货本身价值增加的联想,建议改称“物价膨胀”,但并未广获使用。

回答2:

总体来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属于货币政策范畴,常常与财政政策相配合治理通货膨胀或通过紧缩,两者是相互影响的。
一、通货膨胀对货币供求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出现通货膨胀时,货币当局通常会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减少货币供应量,也就是常说的紧缩的货币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和金融的目的。
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以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为例: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就是我们常说的:法定准备金制度、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
这三种政策工具都属于对货币总量的调节,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1)法定准备金制度
法定准备金是金融机构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上交的部分,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
若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则商业银行就会有较少的剩余准备金可用于贷款或投资,并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使创造出来的派生存款变少,导致货币供应量变少。因此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
2)再贴现政策
当商业银行发生资金短缺时,可以凭其贴现业务中取得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再贴现利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一般来说如果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则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借款成本将提高,从而基础货币的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或者有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不符合再贴现资格,则不能在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则该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基础货币投放减少。这属于紧缩的货币政策
3)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短期政府债券)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
如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证券,一般可向商业银行或社会公众卖出。这两种卖出引进基础货币的回笼,从而减少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并通过乘数作用使货币供应量成倍缩小,利率上升,因而是一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二、货币供求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通过膨胀的成因一般有两种: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
而需求拉上型里货币主义的需求拉上认为:
传统的货币数量说把货币数量看成是决定一般物价水平的唯一因素,假设经济总量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物价水平同比例的上升或下降。
新货币数量说仍强调货币数量对通货膨胀的作用,他们认为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根据他们的理论,货币量是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其变动必先于物价变动而发生,通货膨胀是因为货币数量比产量增加更快造成的, 货币量的作用为主,产量的作用为辅。
货币主义的需求拉上说更强调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并强调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回答3:

货币供应速度超过商品生产增长速度就通货膨胀。
例如原来市场是一个商品对应一个货币量,现在商品数不变,货币量变成两个了,这个商品价格就胀了一倍,通货膨胀率也就是100%。

回答4:

货币供给过量了,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了,就引起通货膨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