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2011年江苏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考点的整理!!

2025-01-08 06:44:5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一节 地球圈层结构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32—P33)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地球圈层结构
  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上层硅铝层,下层硅镁层)——莫霍界面——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外核,内核)
  地壳上层: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
  地壳分层:
  地壳下层:硅镁层,是一个连续圈层
  (2)岩石圈的结构: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组成物质:岩石)
  (3)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①地壳的厚度不同,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陆地壳中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大洋地壳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②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③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④地幔的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组成,由上而下铁、镁逐渐减少。 ⑤地核中的外核在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32)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只能穿过固体物质,传播速度较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任一种物资中自由通行,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与纵波共同点:都随着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33)
  (1)三大类岩石: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变质岩 岩浆
  重熔再生
  岩浆岩(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喷出岩)
  岩石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知道内、外力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37)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热能,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表现形式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把高山削低,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3、知道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38)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水平岩层受到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
  褶皱 岩层形态 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侵蚀后的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产关系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成为山岭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储油构造、修隧道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成为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储存地下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
  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鄱阳湖。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4、理解流水、风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注意分析地貌图及其对应的作用)
  流水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风力作用: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沟谷、戈壁)、风积地貌(沙丘、沙垄);
  冰川作用:冰川侵蚀地貌(U型谷,刃脊、冰斗、角峰)。
  海浪侵蚀: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
  第三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1)低层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3)各层的特点
  对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其热量主要来自地面;②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
  平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主要靠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增温;②大气以水平(平流)运动为主
  高层大气密度很小,有若干电离层。
  2、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如下图,其过程包括:①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释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回答2: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知道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 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
级别:总星系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
河外星系
2、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维持地球表面温度,促进表层物质运动;②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地球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③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
3、知道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主要类型:黑子——光球层, 耀斑——色球层
太阳活动
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对地球的影响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极光
对地球大气状况(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黑子和降水的相关性
4、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普通性: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十分相似;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有许多共同之处。
特殊性(存在生命):(1)外部因素: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补干扰;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内部因素: ①日地距离适中,能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②体积质量适中,形成适合呼吸的大气层;③原始海洋形成液态水;④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得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周期适度。
第二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地球运动 公转 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角速度 平均1º/日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
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2、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区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11)
成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时刻较早

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地方时 换算:经度没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

换算原则:东加西减

时区的划分:以经度每15度范围作为1个时区,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区时 区时: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区时换算: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个小时

由西向东过日界线减一天
国际日期变更线:180度线

由东向西过日界线加一天

北京时间=东8区时=东经120°的地方时≠北京地方时
3、知道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偏转原因:受地转偏向力作用
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
使地表水平运动
物体方向发生 偏转规律 赤道:不偏转
偏转
南半球:向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
举例: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显著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19—P21)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 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 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
随纬度的变化 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 方向降低
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
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最大值 离直射点越近高度
随季节的变化 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最大值 越大
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
5、理解四季更替的原因和规律。(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21——P22)
(1)四季更替的成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不明显
(2)空间分布 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季节更替不明显 (3)气候四季:3, 4, 5月春季(北半球)
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明显

回答3: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传大地。(大气受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