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求解 高校开放校内资源弊大于利 如何理解 怎么解析题目 准备呢?

2024-12-22 20:56:0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这个辩题我们刚刚打完。呵呵,不过我们打的是利大于弊。
首先看辩题,这个辩题是高校开放校内资源弊大于利,所以讨论的是开放后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而并非是讨论是否应该开放(这一点最容易被搞混、跑题);然后高校并不只包括大学,你们可以举如军事院校这类的特殊高校。
就我们打的几场来看,对方的观点主要有两个:1、开放校内资源会影响高校的本职工作,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2、高校自身的资源是有限和紧缺的,还没有能力进行开放。其他的还有一些小观点,诸如:1、满足社会需求是政府的责任,为什么不扩建公共图书馆而是让高校来买单;2、高校报效社会主要是取资源、还人才,开放会带来诸如安全隐患等问题,并可能影响大学的学习氛围;3、高校开放的资源可能并不是社会大众所需要的,并且就算开放了社会也并不能很好的利用,还是相当于资源浪费。
而我们这一方(即利大于弊)打的观点主要有:1、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快,高校间要加强交流才能提高(但你们可以把高校间的交流打成不算做开放校内资源)2、目前社会需求明显,虽然高校的资源也不足,但社会的资源更不足,1%的人掌握了社会60%的资源(例:记者从权威部门的资料获悉,我国1000余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册,公共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为30%,而公共馆仅为2.9%。从这组数据,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还显得十分缺乏。如果将高校馆开放,无疑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但是你们可以说不能这么比,因为高校是学习的地方,对资源的需求要大过社会,所以不能单凭人数做比较)3、高校拥有大量资源,但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开放有利于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然后我们打的主线就是:高校有责任有能力开放,社会有强烈需求,所以高校开放资源是必要的,只要是必要的就是利大于弊的。
你们可以多举些例子,因为例子是最难驳的。给你这些观点参考下,希望能对你有帮助!辩论加油哈!~

回答2:

因为考研或是单纯的求知,各大学校课堂里“蹭听”的同学,本来司空见惯。一些学校禁止;一些老师宽容。但是,如果有人要从这一现象提出某种“教育体制改革”的理想诉求,恐怕就值得认真想一想了。这种理想诉求就是:“中国高校应当尽快实现‘资源共享’,替那些好学的以及跨校考研的大学生摘掉‘蹭课’的小帽子。”
这是这两天湖南红网时评佳作评选中一篇文章的判断。在这里,“资源共享”不仅是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均问题的现实办法,而且是一个无可置疑的价值目标。
我对这样的判断存有疑问。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和许多教师一样,对蹭听同学取默许的态度。因为在我们内心深处,还都存着一点“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这个“无类”,既包含着无论你是本校学生还是外校学生,也包含着无论你根本是不是学生。
但是,这样的教育理想,并不是当代高等教育的运行原则,也不是当代社会运行的原则。人们通过高考不同的分数进入不同的学校,也因此享受不同的教育资源。这是我们通常所见的现实,也是大家都接受的公平。尽管高校资源的不均,在现行体制下还并非真正公平,但却难以通过敞开校门的办法来加以纠正。
一位本校的同学,通过高考录取成绩和他所交纳的学费,便有权利享有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而一个旁听外校同学,或者根本不是学生(这个界线无从划分,也没有意义),他的权利基础是什么呢?是因为他同样通过了高考,还是因为他仅仅是一名渴望知识的人呢?能够在这个基础上确立一个人对一所学校的权利吗?如果在一所高校就读的权利可以这样取得,那么,人们通过高考和学费所取得的权利又有什么价值呢?有人想从宪法中的“受教育权”来推导出这种“免费听大学”的权利。那么,我要问,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具体的权利,都是这样通过“演绎法”推出来的,还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立法过程确认的呢?
“共享”这个概念,总给人一种美好、温暖的感觉。它与我们内心的理想情愫相关。在现实社会中,“共享”的也往往能够达到资源的优化利用。但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资源共享”,其实多是在排他性权利基础上的双方或多方交易,而不是“各取所需”的人类理想。我们只要想一想,我们社会的其他资源是不是“共享”的,我们就能明白高校的资源是否能够“共享”了。
有人以中国的高校教育资源绝大部分是公共资源作为“共享”的理由。但“公共资源”的事实仍然不能得出全民共享的简单结论。实际上,何止大学,这样的公共资源还多得很,都不是无偿分享的。相反,竞争或支付所获得的权利,往往是人们享有具体的公共资源的限定性条件,高考和大学收费,就是这样的限定性条件。因为,大学也像其他公共资源一样,没有限定条件的无偿共享,就会产生经济学家哈丁所说的“公地的悲剧”———对所有人开放的牧场必然会遭到过度放牧。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源共享”也不可能是免费午餐。
我们的心中有许多“应当如此”的价值目标,往往成为我们判断事物的标准和提出权利诉求的理由。这可以理解。没有这样的价值目标,人类就无法进步,权利就不会生长。其实,最大的“应当”就是各取所需,按需分配———人类在认识上早就达到了,但在资源上却无从安排。所有的“应当”都受到资源和人们现实的权利的限制。教育的理想也是如此。

回答3:

弊大于利的话是站在一个理性思考的角度,在情感上观众可能无法接受,你方的立场能通过说理实现。
发散一下思维,校内资源,一些如同dupin配方,秘史研究之类的东西开放的话会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危害,还有从高校管理方面来考虑,会不会对高校安全造成威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