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据独立性。
软件工程的概念的出现来源于软件危机。 二级考试复习整理——公共基础部分 整理人:房成亮
第一部分:基本数据结构与算法
1. 算法的性质:有穷性、可行性、确定性、输入和输出。
2.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简单操作次数的多少;空间复杂度:所占存储空间的大小。
3. 数据的逻辑结构(统称数据结构)和物理结构(统称存储结构)。
4. 数据结构的图形表示: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形结构或网状结构。
5. 线性表:最简单常用的数据结构,是n个数据的有限序列。常用的线性表有栈和队列和线性链表。
6.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利用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简称顺序表。
7. 栈:只能在一端删除和插入,该端称栈顶,另一端称为栈底,特点为后进先出。
8. 队列:一端插入,称为队尾;另一端删除,称为队头,特点为先进先出。
9. 线性链表:非连续非顺序的存储结构,根据逻辑顺序存储。有线性单链表、循环链表和双向链表。
10. 树:n个点的有限集合。
11. 二叉树:一种重要的数据结构,并非是树的一,非线性存储结构。
12. 遍历二叉树:前序(根左右),中序(左根右),后序(左右根)。
13. 查找与排序:此部分内容较复杂,见课本第九页。
第二部分:程程序设计方法与风格
1. 面向过程的设计:将程序模块化,每个模块用多个函数和过程实现,设计顺序、选择、循环结构三种基本结构完成。
2. 面向对象的设计:采用对象、继承等技术实现。
3. 程序设计风格:源程序文档化、数据说明的方法、语句结构和输入输出。
4. 源程序文档化:注释——序言性注释和功能性注释。
5. 语句结构:清晰第一,效率第二。尽量避免使用GOTO语句,除非不影响清晰度。
6. 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原则: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
7. 设计方法:自顶向下、逐步求精。
8. 数据结构的合理化:用栈和队列来代替数组和指针,克服随机存储带来的麻烦。
9. 对象的属性:状态和行为分别是其静态和动态属性。
10. 继承:对象设计的重要方法,明确类间关系。
11. 多态:提高类的抽象度和封闭性,分为覆盖和重载。
12.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成分:数据运算控制和传输成分。
13. 对象的基本特点:标识唯一性、分类性、多态、封闭性和模块独立性。
14. 对象的封装:实现数据和操作的结合。
15. 程序设计语言,按语句性质分:有序语言、并行语言和分布式语言。
16. 在SQR中,测试(非)空值:用IS (NOT) NULL。
17. SQR语言的两种使用方式:交互式SQR和嵌入式SQR。
18. 类:共同属性、共同方法的对象的集合。类是一个支持集成的抽象数据类型,对象是类的实例。
19. ASC和DESC分别表示升级序列和降级序列。
20. 过程性语言:“怎么做”;非过程性语言:“做什么”,如查询语言。
21. 程序设计语言的心理特性:歧义性、简洁性、传统性、局部性和顺序性。
22. 结构化语言:介于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之间的一种半形式语言。
23. 模块的三个基本属性:功能、逻辑和状态。
第三部分:软件工程基础
2. 软件:程序、数据及相关文档的集合。
3. 软件生命周期:计划阶段、开发阶段和运行阶段(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设计、程序编码、测试及运行维护(用时最多的阶段)。
4. 软件开发环境:软件开发工具集合。
5. 结构化分析:面向数据流进行分析的方法,自顶向下,逐层分解。
6. 结构化分析使用的工具:数据流图(DFD)、数据词典(DD) 、结构化语言、判定表和判定树。
7. 数据流图(DFD):描述数据处理过程的工具,从数据传递和加工的角度,以图形的方式刻画数据流从输入到输出的移动变换过程。
8. 数据流图的基本图形元素:加工、源点或汇点、数据流、数据存储文件。类型:变换型和事务型。
9. 数据流与加工之间的关系:*表示同时出现,+表示只取其一。
10. 数据流图的画法:自外向内、自顶向下、逐层细化、完善求精。
11. 数据词典:对数据流图中的图形元素加以解释。
12. 数据结构的描述:定义式和Warnier图。
13. 结构化设计方法:模块化、自顶向下、逐层细化、结构化程序设计。
14. 详细设计的工具:图形工具、表格工具、语言工具。
15. 软件测试的方法: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16. 黑盒测试:又称功能测试或数据驱动测试,具体可分为: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法、因果图和功能图等。
17. 白盒测试:允许了解内部逻辑结构,对程序的所有路径进行测试,具体分为:逻辑覆盖(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路径测试)、基本路经测试。
18. 软件测试的实施:单元(模块)测试(一般采用白盒测试)、组装(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
19. 程序调试的目的:进一步诊断和改进程序中潜在的错误。
20. 软件设计:软件结构设计、数据设计、接口设计和过程设计(把系统结构部件转换成软件的过程描述)。
21. 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性研究:软件开发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
22. 软件设计原则:抽象、模块化、信息隐蔽和
23. 详细设计的结果基本决定了最终程序的质量。
24. 静态测试方法:代码检查、静态结构分析和代码质量度量等。注意:白盒测试属于动态测试。
25. 软件维护的类别:改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整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
26. 按照文档产生和使用范围,软件文档大致可分三类:开发文档、管理文档和用户文档。
27. 软件工程的三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
28. 从第三代语言开始,软件摆脱了对硬件的依赖。
29. 与编译系统相比,解释系统比较简单,可以执行好,执行速度慢。
30. 软件可维护性度量的七个质量特性: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修改性、可靠性、可移植性、可使用性和效率。
第四部分:数据库设计基础
1. 数据库:相互关联的数据的集合。
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完整性、一致性以及高度独立性。
3.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数据库定义、操纵、查询、控制、通信功能。
4. 数据库系统:包括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支持数据库系统的计算机硬件环境和操作系统环境、管理和使用数据库系统的人、方便管理和使用系统的各种技术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
5.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中用于提供信息表示和操作手段的形式框架,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详细内容见课本第46页)
6. 关系代数的运算:传统的集合运算(并、交、差)、专门的关系运算(选择、投影、连接运算)。
7. 数据库规范化理论:用函数依赖来讨论关系(表)中属性(字段)之间的依赖关系及其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8. 范式与规范化:在关系数据库中,用范式来讨论关系的规范化程度,所有关系都满足第一范式的定义(及所有属性都是不可分的最数据小项)。
9. 第二范式关系:所有非属性都完全函数依赖与关键字。
10. 第三范式关系:如果一个关系是第二范式关系,并且不存在非属性对关键字的传递函数依赖,则为第三范式关系。
11.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概要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数据库系统实现和维护。(详细内容见课本第48页)
12. 专有名词:数据定义语言(DDL)、数据操纵语言(DML)。
13. 数据视图模式:外模式(单个用户使用)、概念模式(全体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内模式(物理存储数据视图,又称存储模式)。
14. 分布是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分布性、逻辑整体性、位置透明性和复制透明性。
15. 数据模型描述的内容: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约束。
16. 在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过程中,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区别是:数据库系统具有特定的数据模型。
17. DBMS常见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18. 数据模型按照不同应用层次分成三种类型: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模型。
19. 关系数据库的关系演算语言是以谓词演算为基础的DML语言。
20. DBMS的组成部分:查询处理器(DDL、DML编译器,嵌入型DML的预编译器,查询运行核心程序)和存储管理器(授权和完整性管理器、事务管理器、文件管理器和缓冲区管理器)。
哦哦,快考试了,知道要复习了哦!
抢先发一份呗!
发送了,请到邮箱下载附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你的问题,才发现!过了,恭喜你!没过希望还是对你有用!文件发邮箱了!望你给我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