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王杨秀清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州的客家人 ,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
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是太平天国最重要的领袖之一。
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已经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是太平天国实质上的首领。1856年9月,杨秀清在天京事变中被杀害,家人僚属几无幸免。
2、西王萧朝贵
萧朝贵(约1820—1852),族属未定(有汉、壮、瑶、客家四种说法)。生于清嘉庆末年,广西武宣罗渌垌人。金田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军事将领,被洪秀全封为西王。
1852年,太平军陷桂林,克兴安,攻全州,北进湖南,萧朝贵统帅前军进入湖南后,“所攻必克”,节节胜利,连克道州、桂阳、安仁、攸县、醴陵、江华、郴州、永明、永兴、茶陵,直抵长沙城下。
8月,萧朝贵率部诱敌作战,强攻湖南长沙,连破清军营盘多座;乘胜挺进七、八里,杀死总兵福诚以下清将数十人,清兵2000余人,缴获弹药4000余担,击溃清军在长沙城外的防线。
萧朝贵指挥天兵猛攻南门,弹片横飞,火光冲天。12月,萧朝贵亲临前线,在南门外妙高峰执旗督战,指挥炮兵轰击,不幸被敌军炮弹击中胸部,回营后伤势太重,虽经多方医救,仍未能治愈,逝世,年仅32岁。
3、南王冯云山
冯云山(约公元1815年—公元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
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是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
1852年6月太平军路经蓑衣渡时,冯被埋伏于此的清军江忠源部炮火命中,伤重身亡。官封南王,七千岁。
4、北王韦昌辉
韦昌辉(1823年-1856年),壮族,原名志正,又名正。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祖籍广东南海县。
明末清初,其先祖迁广西,定居桂平金田村。他家资富有,少曾读书,知文义,有才华,遇事能见机应变。
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拜上帝会,不久成为中坚,与洪秀全、冯云山结为兄弟,称天父第五子。
金田起义后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官封北王,称六千岁,地位次于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
1856年,八九月间江南大营被打垮之后,杨秀清更逼天王洪秀全到东王府封其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和石达开回部对付杨秀清。
韦昌辉接令后立即率兵回天京,包围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及其眷属,在天京城内制造大屠杀,实行恐怖统治,并杀死杨秀清全家老小,石达开逃往安庆。
韦昌辉的屠杀和暴虐统治激起了天京将士的愤怒,石达开也要求洪秀全惩办韦昌辉,洪秀全遂于11月初处死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
5、翼王石达开
石达开(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客家人,祖籍地在今广东省和平县。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主要将领之一,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战略家,武学家,诗人,书法家,爱国将领,民族英雄。
1851年12月,太平天国在永安建制,石达开晋封“翼王五千岁”。
天京事变以后石达开回天京,洪秀全命他掌管政务,但是对其心存疑忌,加封自己兄弟为王,处处牵制石达开。1857年6月石达开率部出走,1863年5月陷入清军包围,全部被剿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达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韦昌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冯云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朝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秀清
这么多王爷,怕是一个队长都封王了。这么多王爷岂不乱了套了,怪不得太平天国要亡。
1、东王。杨秀清。
初封“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后加封“劝慰师圣神风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所刻东王印称“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圣神上帝之风雷劝慰师圣师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东王杨秀清”。
1-1、幼东王。洪天佑。
封“殿前统领转奏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王五殿下幼东王九千岁”。
2、西王。萧朝贵。
封“右弼又正军师西王”。所刻西王印称“传救世主天兄基督太子圣旨圣神上帝之雨电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西王萧朝贵”。
2-1、幼西王。萧有和。
封“殿前赍奏节钺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幼西王八千岁”。
3、南王。冯云山。
封“前导副军师南王”。
3-1、幼南王。萧有福。
封“殿前公议前导军师顶天扶朝纲幼南王七千岁”。
4、北王。韦昌辉。
封“后护又副军师北王”。
5、翼王。石达开。
封“左军主将翼王”。后封称“殿前吏部又正天僚开朝公忠又副军师顶天扶朝纲翼王喜千岁”。
6、燕王。秦日纲。
7、豫王。胡以晃。
7-1、幼豫王。胡万胜。
封“殿前礼部正春僚顶天扶朝纲幼豫王强千岁”。
8、安王。洪仁发。
8-1、信王。洪仁发。
由安王改封“殿前京内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信王显千岁”
9、福王。洪仁达。
9-1、勇王。洪仁达。
由福王改封“殿前京内副总鉴御林兵马顶天扶朝纲勇王伦千岁”
10、恤王。洪仁正。
封“殿前工部正冬僚顶天扶朝纲恤王利千岁”
11、巨王。洪和元。
封“殿前京内又副总鉴顶天扶朝纲巨王显千岁”
12、宗王。洪利元。
封“殿前京外正总鉴顶天扶朝纲宗王显千岁”
13、元王。洪科元。
封“殿前京外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元王显千岁”
14、长王。洪瑞元。
封“殿前京外副总鉴顶天扶朝纲长王显千岁”
15、见王。洪现元。
封“殿前京外又副总鉴顶天扶朝纲见王显千岁”
16、唐王。洪瑭元。
封“殿前正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唐王显千岁”
17、同王。洪同元。
封“殿前又正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同王显千岁”
18、次王。洪锦元。
封“殿前副总铸宝顶天扶朝纲次王显千岁”
19、定王。洪钰元。
封“殿前又副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定王伦千岁”
20、汉王。洪釪元。
封”殿前正开矿顶天扶朝纲汉王伦千岁“
21、封王。洪春元。
封”殿前兵部又正夏僚顶天扶朝纲封王猛千岁“
22、请王。李开芳。
封”殿前春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请王合千岁“
22-1、请王。李永保。袭李开芳爵。
23、求王。林凤祥。
封”殿前夏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求王协千岁“
23-1、其子袭求王爵。
24、祝王。吉文元。
封”殿前秋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祝王洽千岁“
25、嘏王。庐六。
封”殿前冬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嘏王让千岁“
26、勤王。林启容。
封”殿前兵部副夏僚顶天扶朝纲勤王茂千岁“
26-1、其子袭勤王爵。
27、光王。洪天光。
28、明王。洪天明。
29、瑛王。洪春魁。
30、琅王。洪魁元。天王 洪秀全 幼天王 洪天贵福
东王 杨秀清
南王 冯云山 幼南王 冯炳文
西王 萧朝贵 幼西王 萧有和
北王 韦昌辉
翼王 石达开
英王 陈玉成
忠王 李秀成
豫王 胡以晃
燕王 秦日纲
干王 洪仁轩
安王 洪仁发(后改封信王)
福王 洪仁达(后改封勇王)
恤王 洪仁政
巨王 洪和元(洪仁发之子)
崇王 洪利元(洪仁发之子)
定王 洪钰元(洪仁达之子)
请王(威王) 林凤祥
求王(毅王) 李开芳
辅王 杨辅清
赞王 蒙得恩 幼赞王 蒙时雍
章王 林绍璋
侍王 李世贤
勤王 林启荣(追封)
顺王 李春发
补王 莫仕睽
戴王 黄呈忠
首王 范汝增
正王 徐广琛
佐王 朱一波
慕王 谭绍光
遵王 赖文光
勇王 罗大纲
纳王 郜云官
诸王 黄文金
烈王 方成宗
宁王 张学明
随王 杨柳谷
听王 陈炳文
庄王(祝王) 吉志元
翰王 项大英
奖王 陶金曾
以王 陈金刚
顾王 吴汝孝
松王 陈得风
慰王 朱兆英
扶王 陈得才
康王 汪海洋
宁王 周文康
对王 洪春元
襄王 刘官芳
奉王 谷隆贤
来王 陆顺德
护王 陈坤书
启王 粱成富
导王 陈仕荣
孝王 胡鼎文
航王 唐正财
相王 陈潘武
古王 蓝成春
比王 钱桂仁 比王 伍贵文 从王 陈得德
康王 汪安钧
保王 康容海
归王 邓光明
会王 蔡元隆
谐王 谭体元
淮王 邱远才
敬王 林大居
畏王 秦日南
直王 林得英
趋王 黄章桂
爱王 黄崇发
善王 陈观意
匡王 赖文鸿
循王 魏超成
梯王 练业绅
金王 钟万信
荣王 廖发寿
挺王 刘得功
佑王 李远继
乐王 谭应芝
享王 刘裕鸠
昭王 黄文英
感王 陈荣
潮王 黄子隆
凛王 刘肇钧
拱王 杨张安
湘王 黄子澄
广王 李恺顺
武王 汪有维
纪王 黄金爱
祥王 黄隆芸
贵王 陈得胜
扬王 李明成
守王 方海宗
利王 朱兴隆
显王 袁得厚
志王 陈志书
然王 陈时永
粱王 凌国钧
邹王 周林保
柬王 赖桂芳
怀王 周春
献王 王文发
养王 吉庆元
佩王 冯真林
跟王 蓝仁得
沛王 谭星
誉王 李瑞生
稽王 吴玉堂
陪王 谭富 幼陪王 谭标
赞王 赖阿养
报王 秦日富
奏王 苗沛霖
端王 蓝大顺
文王 蓝二顺
周王 汪麻子
卫王 杨雄清
成王 陈聚成
贡王 粱凤超
穰王 黄绍忠
列王 黄明厚 徐朗 林彩新 金友顺 傅振纲 李万才 刘得义 邱国文
萧雅泗 黄宗保 洪桂芳 李清青 朱义得
沃王 张乐行(捻军)
鲁王 任化邦(捻军)
荆王 牛宏升(捻军)
魏王 李蕴泰(捻军)
粱王 张宗禹(捻军)
勇王 龚德树(捻军,追封)
守王方海宗
从王陈德隆
相王陈潘武
启王梁成富
沃王张洛行
幼沃王张禹爵
遵王赖文光
堵王黄文金
卫王杨雄清
匡王赖文鸿
襄王刘官方
觐王黄为正
宗王吉能胜
服王曾传忠
事王梁与琛
拱王杨张安
庆王秦日庆
贺王秦日来
望王黄文安
祜王蓝成春
孝王胡鼎文
学王胡海隆
慕王谭绍光
来王陆顺德
趋王黄章贵
戴王黄呈忠
铭王张立趋
心王侯贤提
首王范汝增
助王黄期陛
解王蓝泰义
贡王梁凤超
航王唐正才
懿王蒋有福
金王钟万信
凯王黄栋梁
捷王黄文胜
梯王练业坤
佩王冯真林
贵王陈得胜
跟王蓝仁得
潮王黄子隆
湘王黄子澄
怀王周春
怀王邱朝贵
纪王黄金爱
荣王廖发寿
挺王刘得功
献王王文发
翰王项大英
显王袁德厚
志王陈志书
直王林得英
佐王黄和锦
然王陈时永
邹王周林保
梁王凌郭钧
梁王张宗禹
广王李凯顺
乐王谭应之
感王陈荣
力王张潮爵
莱王赖桂芳
养王吉庆元
康王汪海洋
昭王黄文英
偕王谭体元
沛王谭星
享王刘裕鸠
穆王苏喜
誉王李瑞生
凛王刘肇钧
祥王黄隆芸
幼陪王谭标
森王侯裕田
烈王林彩新
奏王赖世就
周王汪起贤
曹王黄金锐
鲁王任化邦
荆王牛宏升
麟王朱雄邦
平东王翟天凤
护驾列王黄金凤
列王方成宗
列王李万材
列王徐朗
列王邱国文
列王黄吉建
列王刘得义
列王洪桂芳
列王李海清
列王徐昌先
光王洪天光
明王洪天明
信王洪仁发
勇王洪仁达
恤王洪仁政
巨王洪和元
崇王洪利元
元王洪科元
长王洪瑞元
见王洪现元
唐王洪瑭元
同王洪(王同)元
次王洪锦元
定王洪钰元
汉王洪(金才)元
对王洪春元
(王干)王洪绍元
琅王洪魁元
瑛王洪全福(原名洪春魁)
请王李开芳(子李永保袭爵)
求王林凤翔
祝王吉文元
嘏王卢六
勤王林启容
保王童容海
奉王古隆贤
随王杨柳谷
纳王郜永宽(又名郜云官)
康王汪海均
比王伍贵文
比王钱桂仁
宁王周文嘉
宁王张学明
会王蔡元隆
归王邓光明
慰王朱兆英
松王陈得风
听王陈炳文
奖王陶金曾
镶王黄绍忠
利王朱兴隆
稽王吴玉堂
陪王谭富
佑王李远继
扬王李明成
奉王黄朋厚
德王唐日荣
淮(怀)王邱远才
卫(魏)王李允(李蕴泰)
列王傅振纲
列王萧雅泗
列王朱义德
列王黄琮保
祝王 吉文元
嘏王 卢 六
觐王 黄为正
宗王 吉能胜
服王 曾传忠
事王 梁舆琛
拱王 杨张安
庆王 秦日庆
贺王 秦日来
望王 黄文安
祜王 蓝成春
助王 黄期生
孝王 胡鼎文
学王 胡海隆
慕王 谭绍光
来王 陆顺德
趋王 黄章桂
戴王 黄呈忠
铭王 张力趋
心王 侯贤提
首王 范汝增
解王 蓝泰义
贡王 梁超凤
航王 唐正才
纳王 郜永宽
慰王 朱兆英
梯王 练业坤
佩王 冯真林
贵王 陈得胜
跟王 蓝仁得
潮王 黄子隆
湘王 黄子澄
怀王 周 春
怀王 邱朝贵
纪王 黄金爱
荣王 廖发寿
挺王 刘得功
献王 王文发
翰王 项大英
显王 袁德厚
志王 陈志书
直王 林得英
佐王 黄和锦
然王 陈时永
邹王 周林保
梁王 凌郭钧
梁王 张宗禹
广王 李恺顺
乐王 谭应芝
感王 陈 荣
力王 张潮爵
来王 赖桂芳
养王 吉庆元
康王 汪海洋
昭王 黄文英
偕王 谭体元
沛王 谭 星
陪王 谭 富
幼陪王 谭 标
享王 刘裕鸠
穆王 苏 喜
誉王 李瑞生
凛王 刘肇钧
祥王 黄隆芸
森王 侯裕田
玕王 洪绍元
瑛王 洪其元
琅王 洪魁元
奏王 赖世就
恋王 赖昌永
周王 汪起贤
曹王 黄金锐
鲁王 任化邦
荆王 牛宏升
麟王 朱雄邦
凤王 胡永祥
贤王 蓝朝元
端王 蓝朝鼎
文王 蓝朝柱
沐王 何震川
赞王 赖阿养
莱王 赖桂英
甘王 白晖怀
隋王 杨柳谷
康王 汪安钧
比王 伍贵文
比王 钱桂仁
宁王 周文佳
宁王 张学明
会王 蔡元隆
归王 邓光明
松王 陈得风
奖王 陶金会
穰王 黄绍忠
利王 朱兴隆
稽王 吴玉堂
佑王 李远继
扬王 李明成
奉王 黄朋厚
德王 唐日荣
淮王 邱远才
兑王 许连芳
卫王 李蕴泰
列王 黄金凤
列王 刘德义
列王 林彩新
列王 李万材
列王 李海清
列王 徐 朗
列王 徐昌先
列王 黄悰保
列王 黄明厚
列王 黄吉建
列王 金友顺
列王 邱囯文
列王 洪桂芳
列王 古宗成
列王 方成宗
列王 朱义德
列王 萧雅洇
列王 傅振纲
列王 费天将
太平天国封了三千七百多个王爷,这里恐怕列不下。
清方对付太平天国战争中出场的最著名的王爷就只有僧格林沁。
中国蒙古贵族出身的清军大将。科尔沁旗(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人,博尔济吉特氏。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道光五年(1825)袭科尔沁郡王爵,历任御前大臣、都统等职。咸丰三年(1853)秋,太平天国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等率北伐军二三万人突入直隶(约今河北)。九月九日,清帝特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部署抵御。他率京营兵 出驻涿州(今河北涿县)。太平军进抵天津,屯据静海、独流。钦差大臣胜保所部当前敌,僧格林沁移军王庆坨守二线。四年正月,太平军在饥寒中南撤。他率部追击。太平军据守连镇,又分兵至高唐。他在连镇周围挖壕筑墙,长期围困。至五年正月,太平军已极度饥疲,清军始攻入连镇,俘林凤祥。继移军高唐接替胜保。高唐李开芳部太平军走冯官屯,僧格林沁仍筑墙包围,并引运河水倒灌,俘李开芳。北伐的太平军遂完全败没。他以功进亲王,并世袭罔替。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加强大沽口海防工事。九年五月,挫败来犯的英法舰队,毁伤敌艇10艘,歼敌500余名。翌年夏,英法联军1.7万人入侵。他不守北塘,敌乘隙由此登陆,迎战不利,大沽和天津失守。八月,又败于京东张家湾、八里桥,北京失陷。冬,僧格林沁复奉命南下镇压山东、安徽各地捻军等抗清武装。同治二年(1863),攻占捻军根据地雉河集(今安徽涡阳),杀捻军领袖张乐行。捻军被迫流动作战。他穷追之于豫、鄂各地,至四年四月,追至山东菏泽县境,在高楼寨之战中被捻军围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