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间小故事:珠花
栽培一朵清远香溢的荷花
——索菲娅•罗兰受教于母亲的故事
索菲娅•罗兰(1934—),是久负盛名的意大利红星,从20世纪50年代起,她就以自己独特的气质和杰出的演技名扬天下。1961年,她在德•西卡执导的影片《两妇人》中,成功地扮演了一位在战乱中因保护女儿免招侮辱而心力交瘁的母亲,从而荣获同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接着,罗兰又与德•西卡拍摄了影片《昨天,今天和明天》。此片上映后,一炮打响,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从此,罗兰来往于美、英、法、意之间,成为“在混乱中诞生的一颗巨星”(卓别林语)。曾经有人这样形容罗兰:“如果罗兰是花,她将不会是小巧精致、有色无香的西洋菊,而是粗枝大叶、清远香溢的荷花。”
1934年,墨索里尼轰炸埃塞俄比亚的前一年,在罗马的雷吉娜•玛格丽塔医院里,在一间接纳未婚孕妇的慈善病房里,一个婴儿出生了,她就是日后的世界著名影星——索菲娅•罗兰。在医院登记册上,她的名字是“索菲娅•席柯洛尼”,这是因为他的父亲里卡尔多•席柯洛尼签署了一份宣誓书,承认是他的女儿,但他拒绝和索菲娅的母亲结婚,只是让索菲娅用他的姓。
索菲娅的童年是凄苦的,是在饥饿和寒冷中度过的,在那段日子里,只有她们母女二人相依为命。
索菲娅生下来时,瘦骨嶙峋、皮肤苍白。但是她母亲告诉别人说,尽管女儿不漂亮,她又蒙受耻辱,生活又不稳定,可她从来没有把女儿送往孤儿院的念头。这个孤儿院是附近的一个女修道院办的,专门为了收容未婚先育的孩子。索菲娅的母亲向来是一个禀性坚强的女人,她下定决心要亲自抚养索菲娅成人。
1934年的意大利,索菲娅的母亲面临的前景是很不美妙的。严格的天主教信条统治着人们的生活,它决不宽恕违反教义的罪人,而私生孩子则是一项最严重的罪行,在小城波佐利,人们彼此都认识,从未听说过有私养孩子的。谁养私生子肯定会受到歧视和排斥。
母亲一能走动就出去找工作,把索菲娅留给管公寓的那个女人来照料。可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妇女事实上没有就业机会。墨索里尼下令要女人呆在家里,养育孩子,这样就增强了意大利男人对待女人的传统态度,它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女房东察觉了索菲娅一家所处的困境,她试着说服索菲娅的母亲把女儿扔下。她说:“你为什么不让这个丑东西死掉?瞧瞧你们的日子是怎么样过来的,为了什么?你没有结婚,你们俩又找不到工作。”
但是,索菲娅的母亲顽强地坚持下来了。
她靠在一家酒店里替人弹琴挣钱养家糊口,索菲娅也跟着母亲学琴,梦想成为一名钢琴家。可这一美梦很快就因生活的艰难而破灭了,因为弹钢琴是有钱人的专利。
一次,母亲得知那不勒斯亚举行少女选美比赛,她鼓励女儿也去试试。可根据参赛规则,参赛者必须穿着午后服装和夜礼服,她却没有那样的衣服。于是母亲从针线袋里找出一些零碎的料子,给她缝了一身褐色的比基尼,算作午后服装;又把一个粉红色窗帘扯下来改做了一件夜礼服。可没有与之相配的白鞋,母亲便把它惟一的一双黑皮鞋用白漆漆了两遍,索菲娅就穿着这些服装走上了选美的擂台。
索菲娅凭她内在的气质和大方的举止,被选为大海皇后的12名女儿之一——海的公主。
这次意外的成功激发了母亲把它培养成一位演员的念头,而这也是索菲娅梦寐以求的。
受母亲的影响,索菲娅不论做什么事,都会不遗余力地以最大的热情和耐心去干,并尽量干得完美无缺。为了精益求精,她从不吝惜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她的艺术生涯中,有过巨大的成功,也有过惨痛的失败。但不论成败,母亲永远都支持她、鼓励她,使她对人生、对艺术都充满了自信。
索菲娅说:“即使在屡遭失败的情况下,我仍相信自己,决不气馁。我不是一个天才,我除了自己以外,无人可以依靠。”
在母亲的支持下,人生路上的索菲娅,成为一名成功的跋涉者。
索菲娅演技高超,赢得了世界上亿万观众的赞誉。她虽然没有漂亮的容貌,也没有刻意修饰装扮的习惯,却以一颗博大的爱心,一种对人生、对事业执著追求的勇气,感动、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索菲娅从一个饥寒交迫的贫民娃到闻名世界的具有高超演艺技巧的影星,其中的坎坷可想而知,然而来自母亲的鼓励、支持却给了索菲娅无穷的力量,促使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丁肇中的成长之路
“丁粒子”的诞生
——丁肇中的成长之路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并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这是美国科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1974年11月,一个震撼世界物理学界,特别是高能物理学界的消息传开了: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发现了“丁粒子”。1976年,丁肇中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成为第三位中国血统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回忆他的成才之路,也包含了父子情深、血浓于水的亲情。正如丁肇中所说:我的父母待我恩重如山,他们不但生育了我,抚养了我,更注重教育我,琢磨我,我的成才成器,首先应感谢我的父母——我的启蒙良师。
丁肇中的祖籍是山东省日照市。父亲丁观海、母亲王隽英都是大学教授。1936年,丁观海和已有身孕的妻子王隽英到美国进行学术访问。2月4日,王隽英意外早产,在美国安·亚柏尔大学的医院里,临盆分娩了一个男婴,他就是后来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丁肇中。
3个月后,王隽英怀抱婴儿回到中国,回到丈夫身边,并于暑假间一同去山东日照老宅省亲。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丁观海和王隽英又携儿到重庆。丁观海在重庆大学、复旦大学任教,王隽英则在四川教育学院工作。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小肇中没能进小学读书。为了教育好孩子,夫妻俩共同商讨制订了教育儿子的方案。夫妻俩都有了双重的教育任务:白天在大学里当教授,晚上则在灯下教自己的孩子读书。
他们对小肇中的学习一点也不放松,白天复习功课做作业,晚上灯下先由母亲检查批改作业,然后由父亲教新课。亏得小肇中聪明好学,知难而进,因而尽管功课压得很重,但还是游刃有余,空下来不是画几幅静物写生,便是拍皮球,而他玩得最多的还是用黏土捏各种玩具摆龙门阵取乐。
1948年冬,丁肇中随父母定居台湾的台中市,先后入台中市丰原中学、台北市的成功中学和建国中学就读。读高中时,他最感兴趣的是历史,但很快又意识到,在历史上寻找真理比在自然科学中寻找真理要困难得多,因而又把兴趣转向物理和化学。
中学毕业后,丁肇中被保送进台湾成功大学,但他一心向往的是进台湾大学。他报考了台湾大学又名落孙山,最后还是回到了成功大学。此时,他没有灰心。他认为,这次失败并不能代表前程的失败。他更加踏实地学习。父亲看到他刚毅自信的精神,表示全力支持。母亲则鼓励他说:你要记住一点,不管你学哪一行,你一定要成为那一行的佼佼者。
1956年9月,丁肇中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并经过艰苦努力,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尼文斯实验室,经过两年的努力,发现了重氢分离子,第一次获得了自己的实验成果。接着,他有一系列的新发现。特别是在1974年8月,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他发现了一个新的粒子,即“丁粒子”。“丁粒子”是已发现的原子核子几百种粒子中重量最大、寿命最长的一种,轰动了沉寂十多年的高能物理学界。
编者絮语:穆尼尔·纳素夫曾说过:“母亲对于孩子是第一所学校”,也许有的父母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知识水平上都没有像丁肇中的父母那样有突出的地方,但是,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要他们有着高尚的生活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便是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都会给孩子莫大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会涉及孩子一生的成长。
把卓别林推上舞台
查理·卓别林的父母都是歌舞艺术家。他的父亲是男中音。小查理父母很早就分开了,他可能跟父亲学过踢踏舞,后来其父因酒精中毒去世。他的母亲汉娜·希尔,艺名莉丽·哈维,是一家声名赫赫的轻歌剧团的舞蹈和歌唱演员。莉丽收入颇丰,小查理在母亲和西德尼(母亲前次婚姻所生子,日后他始终亲近的兄长)身边,度过了一段美满的时光,直到有一天厄运降临。
那年他五岁。这件大事发生在伦敦一家极为简朴的剧院中,他的母亲脸色苍白,刚刚离开舞台。她是在一阵阵倒彩声中离开的,她那先前已经变糟的嗓音彻底倒了,曼妙的歌声不再,如今只有如蛙鸣般的聒噪。众人吹起口哨,嘲笑声此起彼伏,经理暴跳如雷。当时一种直觉促使莉丽拉着儿子的手,把他推到了舞台脚灯光之下。查理走向目瞪口呆的观众,他唱起歌,跳起舞来。他扮演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怪人,滑稽又冷酷:“我模仿了我母亲的破嗓音。”后来他说道。众人大笑,他获得了成功,硬币如下雨一般落在他的四周。他停了下来,捡起硬币,用手帕包起交给母亲。观众误以为他的这一举动是在搞笑,愈发捧腹。这是查理的第一次演出,同时也是莉丽最后一次在剧院舞台上露面。
随后的日子是一段漫长而可怕的通向苦海的下坡路:先是租住廉价的带家具的套间,随后蜗居肮脏不堪的楼顶屋,莉丽卖掉了她那些漂亮的戏服,在缝纫机上拼命工作以赚取几个小钱。她去过救济贫民的施食站,进过贫民收容所。孩子们被收容进贫儿院,随后又被送到一家孤儿学校。可怜的莉丽先是被安顿在妇女收容院,随后又被关进了疯人院。
当她的病暂时得以治愈时,就设法找回她的儿子,一家人重又团聚。但有时候,当他们“演戏”,在惟一的布景——一个破烂的炉灶和一张铁床前互接台词的时候,他们几乎是幸福的。“她是我所见过的最有表演天才的演员,”查理日后吐露真情,“通过观察她,我不仅学到了如何用我的手和面容来表达我的情感,而且学到了如何去研究人。”
当兄长西德尼当了水手,音讯全无的时候,小家伙就说服他妈妈,让他离开学校找个差事,从小商贩到跑腿的都可以。由于焦虑和担忧,莉丽再一次发疯了。那年查理12岁。他已经知道,他的未来在剧院。他与兄长一同造访疯人院的可怕回忆,始终留在了他的脑海里——莉丽蜷缩在她的单人囚室里,从她那模糊的脑子里想出一个一个的词,拼凑成这么一句离奇的叮咛:“不要失去理智,否则,他们会把你关在这里。”
查理在剧院里获得了一个小角色。随后他很快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乃至电影中的主角。不久他就能奉养他那两次旧病复发,两次住院的母亲了。这个不幸的女人终于在去世前看到了她儿子的成功,了解到流淌在她血管里的戏剧的激情,通过血缘的纽带,传给了小查理。
寇准的母亲勤劳纺织,孤灯伴读,不惜辛苦,教子刻苦求学,寇准后来果然德建名立、官居相位,生活人方奢侈,正如司马光《训俭示康》文中所述:“近世寇来公,豪侈冠一时,然其功业大,人莫非之,子孙习其家风,今多贫困。”说明寇准从奢影响习俗是行不通的,他时主朝政,欢歌艳舞,连他的夫人倩桃也呈词劝谏:“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响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又“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札札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以妖姬一曲歌。”按理本当纳谏而改,可见寇准和倩桃的诗:“将相功名总若何,不可即景似奔梭,人间万事君休问,且向樽前听艳歌。”他以诗拒谏,“我行我素”,一点都不听。时逢寿辰已到,要居家大讲排场,宴会宾客,寇家佣人刘妈感到如此挥霍远背寇母之意。随将寇母遗留交待所藏《半读图》是展示亮相的时候了。便将展示:一张课桌上放着一盏油灯,旁边放着一辆纺线车,并赋恃一首:“孤灯伴读苦含辛,盼儿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贪。”刘妈见势,挥霍过余,时不我待地将寇母遗留的这份《半读图》亲手递给寇准细看:课桌、油灯、纺车、题诗乃母亲的手笔亲训,历历在目,情不由己,触动,心情,热泪盈眶,忆及当年情景在目,尊念母意,立即收缩了人讲铺张的排场。
孟母三迁;岳母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