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以下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简单的看法:
首先,从三顾茅庐开始到那一刻之前,刘备对孔明是言听计从、事事以孔明主张行事,君臣之间真的是鱼水相依。傻子都知道法正的新政其实与孔明的主张是一致的,否则孔明在提出新政时的语气不会那么肯定,但刘备不加思索地当场驳回了,实际上也就是驳回了孔明的主张,而且语气不容任何置疑。这与之前刘备对孔明的言听计从相比,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落差。我觉得用“突兀”来形容孔明的第一感觉也许比较合适。
然后,刘备之所以回绝了孔明的方案,因为经过了风风雨雨后他已经知道光凭“正邪不两立,王道不偏安”一腔抱负是成不了大事的;光凭仁爱之君的光环是阻止不了魏与吴的讨伐的,打仗打的就是一个字——钱!就是国力,而不只是单纯的仁爱、仁政,因为当时魏与吴的虎视耽耽让刘备如芒在背,这些问题不是一个仁字可以解决,而是得靠真金白银。孔明是明白人,他当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当然也明白刘备考虑问题的角度已经变了,国家、人民现在已经不仅仅只是刘备的心头肉,而且已经变成了拳头肉,可以战敌人的铁拳头,说得难听点就是棋子。为什么是当即驳回呢?那肯定是已经思考良久了呀!孔明为什么事先没闻出味来呢?那肯定是刘备在考虑成熟之前不想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想法喽!我是老大,我有什么话还非得先听取你的意见先不可!?是不是?
我个人觉得,思考问题的角度已经从小善变成了治理好国家的大善;臣子的谏言有取有舍;命令时的语气坚决、霸气,所以此时的刘备真的已经脱胎换骨,成为名副其实的帝王了。
最后,圣贤经云“伴君如伴虎”,自古以来皇帝在用得着某一臣子的时候多少都会对其行为忍耐;但某一天这臣子没用了或是有了可以替代他的人物出现后,那皇帝的宠爱也会转移、有甚着原臣子人头不保也不一定。
况且诸葛孔明当时已经有功高盖主之势,连刘备自己都明白孔明之才不下十倍于他,当时刘备的辉煌基本归功于孔明的运筹帷幄。但我个人觉得孔明是那种亘古难得的大贤,且忠义无双,而刘备也不会是那种暴戾的君主,所以我分析孔明最担心的应该也不是人头落地,而应该是担心刘备一些决策会影响到大局而丢失得来不易的基业、还有的就是昔日君臣之间那种融洽的人情关系届时也会烟消云散,那种情况对他来说应该更难受。
综上个人分析,我觉得开始的时候诸葛亮对刘备当场驳回仁政主张肯定是担忧的,而后经过刘备一番论述后心里也妥协了,并且也默认了刘备的主张,还让孔明知道了君方已经不是以往只考虑仁爱待民的大哥、已经成了为大局计划的君王了。
刘备提出自己主张时坚决的口气也在告诉孔明他是君主,治国方面的事以后得以他为中心,臣下只能辅佐而不能左右君主。这让孔明有敬畏的同时也在担心刘备的决策会影响到将来三国之间剑拔弩张的情势,因为毕竟当时的国情特殊、三国各方都可能因为自身某个细小的失误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法正的新政是宽型省法的主张,而刘备打算严刑峻法 .. 这说明刘备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刚起来摆摊的那个仁义天下的刘皇叔了,而变成了上下等级严格的君臣体制了.....开始有了为君的想法..(刘备不是说刘璋轻刑 君城伦理纲常 不在吗.) 诸葛亮担忧的是大业为定,而已有贪图享受的念头。大业难成刘备称汉中王时诸葛亮就不支持..后来称帝支持是因为曹丕称帝 ,必须维持汉室,才可出师有名伐贼 .
法正的新政是宽型省法的主张,而刘备打算严刑峻法 .. 这说明刘备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刚起来摆摊的那个仁义天下的刘皇叔了,而变成了上下等级严格的君臣体制了.....开始有了为君的想法..(刘备不是说刘璋轻刑 君城伦理纲常 不在吗.) 诸葛亮担忧的是大业为定,而已有贪图享受的念头。大业难成..(应该广积粮,缓称王..) 刘备称汉中王时诸葛亮就不支持..后来称帝支持是因为曹丕称帝 ,必须维持汉室,才可出师有名伐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