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控对象,被控变量,控制对象,控制变量的区别

2025-02-02 15:43:13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1、主体不同:

1)被控对象:要求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1例如数控机床按照预定程序自动地切削工件,在这里数控机床就是被控对象。人造卫星准确地进入预定轨道运行并回收,在这里人造卫星就是被控对象。

2)被控变量:也称为被控对象的输出量,即要求严格加以控制的物理量。比如要求保持为某一恒定值,温度、压力或液位等。也可以是要求按照某个给定规律运行,比如飞行航线、记录曲线等。

3)控制对象:控制装置,是对被控对象施加控制作用的机构的总体。比如人取书的过程,眼睛、大脑和手臂产生控制作用,它们统称控制对象。

4)控制变量:作用于控制系统的输入端,并可使系统具有预定功能或预定输出的物理量。比如飞机自动驾驶仪系统,控制变量是给定的常值俯仰角,自动驾驶仪系统的任务就是在任何扰动作用下,始终保持飞机以给定的俯仰角飞行。

2、主动与被动的区别:

1)被控对象、被控变量是被控制的;

2)控制对象,控制变量是施加控制的;

3、要求不同

1)被控对象被要求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按预定规律运行;

2)被控量被要求保持某一恒值或按某个给定运动规律运行;

3)控制对象被要求通过被控量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被控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偏差,从而实现控制任务;

4)控制变量被要求是预先设定好的物理量。

扩展资料

应用研究:

自动控制的发展,从开始阶段的发生到形成一个控制理论,讲整个这个进程。自动控制就是指这样的反馈控制系统,这是有一个控制器跟一个控制对象组成的,把这个控制对象的输出信号把它取回来,测量回来以后跟所要求的信号进行比较。

根据这误差告诉控制器,这就是机器内部的工作了。让控制器完成这个控制作用,使得这个偏差消除或者说使得控制对象的输出跟踪我所需要的要求的信号。控制对象的输出量一般来说都是一个物理量,比如说我控制一个机器的转速,就是需要把速度测量出来,才能进行控制。

参考资料来源:《自动控制原理 第五版》胡寿松 主编  科学出版社  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1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方式  1-2 自动控制系统示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动控制

回答2:

1,被控变量:“被控变量”是“被控对象”上的一个“输出”。
2,控制变量:影响“被控变量”的外部因素则是“被控对象”上的“输入”。显然,影响“被控变量”的“输入”不止一个,在影响“被控变量”的诸多输入中选择其中一个可控性良好的“输入量”作为“控制变量”,而其他没有被选中的“输入量”作为“干扰”。
3,控制对象“控制对象”又称“被控对象”。
4,被控对象:控制系统中,作为广义的控制对象,除控制器(调节器)以外的执行器(调节阀)及测量变送装置都包括在内。作为狭义的控制对象,其端部参数(输入、输出)有被控参数、控制参数和扰动参数,它们通过控制对象的内部状态而相互联系。
我觉得这已经很清楚了吧?

回答3:

被控对象为被控变量表征其特征的工艺生产设备。

回答4:

操作:词性:名词、动词
*日常用语:(1)指劳动;劳作; 或者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领操纵动作。例如,“小李给大家示范如何操作这种机床”。(2)执行,实施:例如,“小李,这件事情你负责操作一下”。(3)使用已有资源对已有事、物进行加工改造,使之产生目标结果的过程叫操作
计算机用语:计算机的指令的运行,操作系统,计算机运行的基本的软件环境 ,例如DOS、OS/2、UNIX、XENIX、LINUX、WindowsNT、WindowsMe、Windows2000、XP、Netware等
*基本解释:[labor] 劳动;劳作,[operate;manipulate;handle;manage] 按规范和要领操纵动作,操作规程,需要细心的操作,以防冲垮

控制:掌握住对象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现代汉语词典》)
控制应用控制,是指对事物起因、发展及结果的全过程的一种把握,是能预测和了解并决定事物的结果。
经济学中控制的定义: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其子公司,投资企业应当将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管理学中控制的定义:对员工的活动进行监督, 判定组织是否正朝着即定的目标健康地向前发展, 并在必要的时候及时采取矫正措施
自动控制理论中控制的定义:控制就是检查工作是否按既如果把输入值用x表示,输出值用y表示,客体的功能用s表示,控制系统也即反馈系统的作用用R表示,偏差信息用△x表示,则有:y=S(X+△X)=S(X+Ry)=SX+SRy式中CF称反馈因子或控制参数,它反映闭环控制系统的反馈功能或控制功能。管理中所运用的反馈原理主要是负反馈原理
定值控制:控制模型这是一种使预期量不随时间而变化的常量反馈控制。在定值控制中,由于预期量是个常量,因此其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抗拒外来的干扰。当外部干扰影响系统运行时,输出量将偏离预期值,控制系统的作用是使被控变量恢复到预期的常量。在实际中,国家对于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控制,一般都是定值控制
程序控制:(控制模型)这是一种预期量是一个预先知道的时间控制程序的反馈控制。在这类控制中,顶期量是一个由决策者预先规定的随时间而变化的控制程序。这种控制虽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干扰的作用,但作为一种控制方式来说,只考虑被控变量按预定规律变化的问题。如果预期量变化了一个值,因被控变量从而变化,反馈后有偏差输出,从而使控制系统驱使被控对象作相应变化,如此直至两者按一定准确都作相应变化为止。在实际中,某些长期计划的完成多属程序控制,例如投资对GDP增长的控制
前馈控制:前馈控制也称超前控制、预先控制。是指观察作用于系统的可以测量的输入量和主要扰动量,分析它们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关系,在这些可测量的输入量和扰动量产生不利影响之前,通过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来消除它们的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前馈控制,可以克服事后控制的时滞,具有事先预防的作用,因此在管理中有广泛的用途。
反馈控制: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是管理控制职能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反馈的机理。所谓反馈,是指系统的输出信息返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息进行比较,并利用二者的偏差进行控制的过程。如果输出信息的作用是抵消输入信息,称为负反馈;若作用是增强输入信息,则称为正反馈。反馈控制具有使系统稳定、跟踪目标、抗干扰三个方面的性质。反馈控制,不仅是管理系统,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过程控制:过程控制也称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采用自动化装置使各生产或其他活动环节能以一定的准确度自动调节的控制。这种控制多用于生产中的自动操作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自动控制
优化控制:这是指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寻求一个控制系统,使给定的被控系统性能指标取得最大或最小值的控制。一般说,进行优化控制必须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给出系统的性能指标;二是要给出约束条件;三是要寻找优化控制的机制和方法。由于在实际中情况是复杂多变的,进行优化控制不可能达到十全十美,因此优化控制只能是相对的或满意的控制,而难以做到最优控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已开始广泛应用。这种控制将人类的智能,例如把适应、学习、探索等能力引入控制系统,使其具有识别、决策等功能,从而使自动控制和优化控制达到了更高级的阶段
自组织控制:自组织控制是指工作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不确定性变化时,组织能及时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以达到预期的理想目的的一种控制。自组织控制是适应性控制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但能适应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改变原定策略及某些参数,而且还能改变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实行自组织控制要不断测量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积累经验,深入研究,以求在低成本的情况下,使组织结构与环境变化相适应,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发现偏差,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