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主父偃》“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吾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之。”。主父偃在朝廷得势,为人蛮横,人家畏惧他,他就说了这句很狂的话。
内地与匈奴的边境关系,一直是影响及于双方边境安危的大问题。历史事实证明,和则两利,战则两伤。主父偃的建议,实是利国利民良策,但汉武帝并没有采纳。然而对他另外八议赞赏,遂于召见他与徐乐时说:“公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主父偃传》)即委他以郎中之职。郎中,是皇帝的侍从官员,从此主父偃侍从武帝左右,媚上邀宠,获得了连升三级的幸运。《主父偃传》云:“偃数见上,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中大夫,乃是汉代掌论议的官员,他正是利用这一条件,短时间内成了左右朝廷的人物之一。致连王爷级大员也顾忌他三分:“赵王欲上书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群僚更是惧他, “大臣皆畏其口”,谓“偃太横”(《主父偃传》)。他听此议后,回应道:“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吾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之。”(《汉书·主父偃》)这是主父偃内心世界的自白,也是他为人的品行所在。
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吴王阖闾信任。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伍子胥对吴国事业忠心耿耿,为使吴国能内可守御,外可应敌,他首先建议吴王阖闾“先立城郭,设守备,实仓禀,治兵革”,并亲自受命选择吴国都城城址。他“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最后选定今苏州古城的地址,合理规划,建造了阖闾大城。他还先后7次向吴王力荐具有军事才能的孙武,孙武很快就训练出了一支纪律严明、能真善战的军队来。在伍子胥和孙武的帮助下,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使吴国很快从一个贫弱小国,发展成为强大的诸侯国,吴国国力达到了鼎盛之势,实现了吴王阖闾称霸诸侯的梦想。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10万大军,向楚国进攻,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直至占领楚国郢都。那是,楚平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楚昭王也仓皇出逃了。据记载,伍子胥掘开楚平王墓,并鞭尸三百,报得杀父之仇,并自称“我日暮途远,故倒行而逆施之”。成语“日暮途穷”和“倒行逆施”皆出于此典故。
吴王阉闾去世后,伍子胥和孙武扶助夫差即位,帮助夫差打败越国。他多次劝阻夫差与越国讲和,并阻止夫差让勾践回国,谏劝夫差放弃攻打齐国而伐越国。但夫差却听信伯喜否谗言,于公元前484年秋赐剑使伍子胥自刎,并将其尸放鸱夷革中,漂浮江上。
今天的百家讲坛刚听说这个典故。王立群教授这样说,汉武帝时期,主父偃在京城许多年才受汉武帝赏识,得志便猖狂,人劝他收敛些,他便说了一句话“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吾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之。”印象中原话好像是暴行逆施之。
后面两位说的是对的~~~是主父偃。不过不是“吾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之。”而是“吾日暮途远,故暴行逆施之”后来被用为“倒行逆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