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是什么文体

宋词是什么文体
2024-11-27 06:39:0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唐宋词的艺术魅力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独特的形体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唐宋词形体美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体认和揭示。

早在宋代,词就出现了“长短句”的别名,表明宋人已经对词以长短句为主体的形体特征有所体认和揭示。又如清人亦有“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之类的比喻(清田同之《西圃词说》),以壮士比诗,以美人喻词,不仅是就风格意境而论,也是就形体特征而言。的确,词以长短句为主体的形体特征,比之以齐言句为主体的古体诗尤其是近体诗而言,犹如美人之比壮士,具有一种窈窕妩媚、袅娜多姿的形体之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和描述唐宋词形体美的特征。

一、标题形式更丰富多彩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又称“词调”、“词牌”。一首词的调名,与一首诗的诗题并不相同,诗题是诗的内容题材的规定与揭示,词调则是乐曲内容及其性质的标志。唐五代人填词,词的内容往往与曲调内容相符合,古人称之为“赋咏本调”或“缘题而赋”,这种情况下,词的调名实际上具有代词题的作用。后来,词的内容与曲调内容逐渐分离开来,调名则只表示它的音乐性质与格律特征,于是有些词人便在调名下另加题目或小序,以揭示创作缘起及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北宋中前期词坛,从张先到苏轼,词题、词序的运用开始逐渐增多,至南宋才进一步流行起来。

这样,一首词在标题的形式上有调、有题、有序,比之传统的诗歌较单调的标题形式(极少数诗篇题下有序)显得更为新颖多姿;比之大多数诗题(尤其是宋代诗题)的冗长乏味来,词调大多以三字为题,而且优美动听,也能令人产生更丰富的审美联想;同时,词序的写作(如苏轼、姜夔等人的词序)也更注重艺术性和抒情性,与词作本文的配合更密切,颇具相映成趣之美。

二、体制结构更摇曳多姿

词在外在形体上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片、段的划分,这与齐言的古体诗及近体诗凝固的单调的板块形体形成鲜明的对照。

词属单独一段的,称为“单调”或“单片”;有多至三段、四段的,称为“三叠”、“四叠”;大多数的词分为两段,称为“双调”或“双叠”。作为入乐歌唱的歌词,词的分片,主要是依据乐曲的分段而来的。唐宋时代,乐曲的一段叫一“遍”。“遍”又作“片”,也称“阕”。乐曲有几遍,歌词也就相应地有几片。唐五代人填词,大多选用单遍的曲调,即“小曲”、“杂曲”,因为它们特别适合于酒筵娱乐歌唱。乐曲分两遍的最多,故词中的双片体或双叠体也最多。两遍的乐曲在演奏和演唱时以暂时休止来表示,而歌词的上下片之间在书写和刻印上则以空格为标志。三叠、四叠的词调不多见,这主要是因为曲调太长,不便于歌唱和流行的缘故。

如此,词的片段的划分,不仅打破了齐言诗凝重方板的主体结构,使得中国古代的诗体走上了解放之路,而且创造了更灵活更多样的形体结构方式,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形体美的内涵。

三、句式句法更参差多变

词在形体上还有一个一眼就能看出的最重要的形体特征,即长短错落、参差不齐的杂言句式,故词又有“长短句”之称。

唐宋词中虽然也有少量整首词全为五言或全为七言句式的齐言体的作品,但长短句已占据词体的绝对主导地位。唐宋词中的句式,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应有尽有。而且句法也更加灵活多变,突破了一般诗歌的节奏和句法,可谓长短并用,奇偶相生,极尽错综跌宕之姿。据电脑统计,《全宋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句式依次是:四言句、七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三言句。可见宋词的句式已打破了长期以来五、七言的奇言诗歌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堪称中国古代诗体演变的一大进步。唐宋词的长短句式,虽极尽参差变化,但又不是随意为之,而是“依曲拍为句”,有具体的法度规范可以依凭。乐句有长短,节拍有急慢,因调而异,各调不同,那么依调填词,随物赋形,词也就自然形成了长短不齐、参差多变的句式特征。据清人所编《词律》、《词谱》等书来统计,唐宋金元各代所用词调约有800多调、2300多体。不仅各调体制不一,而且一调多体。调和体的区分,既有篇段体制上的差别,也有平仄音韵上的不同,而句式句法的变化更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词的参差多变的长短句式,与摇曳多姿的篇段结构、乃至新颖多样的标题形式等因素的结合,共同构成词体的外观形象,给人以超越凝固方板的传统诗体的袅娜之美;再加上丰富多彩的韵声韵位的变化、精严多样的字声配合,唐宋词于是形成了成百成千的“调”与“体”,真是琳琅满目,各具风采,构成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画廊中一道绮丽的风景。

希望能帮到你

回答2:

成的,独特的形体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唐宋词形体美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体认和揭示。

早在宋代,词就出现了“长短句”的别名,表明宋人已经对词以长短句为主体的形体特征有所体认和揭示。又如清人亦有“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之类的比喻(清田同之《西圃词说》),以壮士比诗,以美人喻词,不仅是就风格意境而论,也是就形体特征而言。的确,词以长短句为主体的形体特征,比之以齐言句为主体的古体诗尤其是近体诗而言,犹如美人之比壮士,具有一种窈窕妩媚、袅娜多姿的形体之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和描述唐宋词形体美的特征。

一、标题形式更丰富多彩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又称“词调”、“词牌”。一首词的调名,与一首诗的诗题并不相同,诗题是诗的内容题材的规定与揭示,词调则是乐曲内容及其性质的标志。唐五代人填词,词的内容往往与曲调内容相符合,古人称之为“赋咏本调”或“缘题而赋”,这种情况下,词的调名实际上具有代词题的作用。后来,词的内容与曲调内容逐渐分离开来,调名则只表示它的音乐性质与格律特征,于是有些词人便在调名下另加题目或小序,以揭示创作缘起及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北宋中前期词坛,从张先到苏轼,词题、词序的运用开始逐渐增多,至南宋才进一步流行起来。

这样,一首词在标题的形式上有调、有题、有序,比之传统的诗歌较单调的标题形式(极少数诗篇题下有序)显得更为新颖多姿;比之大多数诗题(尤其是宋代诗题)的冗长乏味来,词调大多以三字为题,而且优美动听,也能令人产生更丰富的审美联想;同时,词序的写作(如苏轼、姜夔等人的词序)也更注重艺术性和抒情性,与词作本文的配合更密切,颇具相映成趣之美。

二、体制结构更摇曳多姿

词在外在形体上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片、段的划分,这与齐言的古体诗及近体诗凝固的单调的板块形体形成鲜明的对照。

词属单独一段的,称为“单调”或“单片”;有多至三段、四段的,称为“三叠”、“四叠”;大多数的词分为两段,称为“双调”或“双叠”。作为入乐歌唱的歌词,词的分片,主要是依据乐曲的分段而来的。唐宋时代,乐曲的一段叫一“遍”。“遍”又作“片”,也称“阕”。乐曲有几遍,歌词也就相应地有几片。唐五代人填词,大多选用单遍的曲调,即“小曲”、“杂曲”,因为它们特别适合于酒筵娱乐歌唱。乐曲分两遍的最多,故词中的双片体或双叠体也最多。两遍的乐曲在演奏和演唱时以暂时休止来表示,而歌词的上下片之间在书写和刻印上则以空格为标志。三叠、四叠的词调不多见,这主要是因为曲调太长,不便于歌唱和流行的缘故。

如此,词的片段的划分,不仅打破了齐言诗凝重方板的主体结构,使得中国古代的诗体走上了解放之路,而且创造了更灵活更多样的形体结构方式,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形体美的内涵。

三、句式句法更参差多变

词在形体上还有一个一眼就能看出的最重要的形体特征,即长短错落、参差不齐的杂言句式,故词又有“长短句”之称。

唐宋词中虽然也有少量整首词全为五言或全为七言句式的齐言体的作品,但长短句已占据词体的绝对主导地位。唐宋词中的句式,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应有尽有。而且句法也更加灵活多变,突破了一般诗歌的节奏和句法,可谓长短并用,奇偶相生,极尽错综跌宕之姿。据电脑统计,《全宋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句式依次是:四言句、七言句、五言句、六言句、三言句。可见宋词的句式已打破了长期以来五、七言的奇言诗歌一统天下的传统格局,堪称中国古代诗体演变的一大进步。唐宋词的长短句式,虽极尽参差变化,但又不是随意为之,而是“依曲拍为句”,有具体的法度规范可以依凭。乐句有长短,节拍有急慢,因调而异,各调不同,那么依调填词,随物赋形,词也就自然形成了长短不齐、参差多变的句式特征。据清人所编《词律》、《词谱》等书来统计,唐宋金元各代所用词调约有800多调、2300多体。不仅各调体制不一,而且一调多体。调和体的区分,既有篇段体制上的差别,也有平仄音韵上的不同,而句式句法的变化更是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