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需要的是创新,然而中国学生最缺乏的也是 创新,中国学校最不能容忍的也是创新。妨碍中国人创新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这种并不科学的理念和做法。中国的教育人们对它的批判是严厉全面尖锐的,但并不 一定是深刻的。就像孩子发烧,任何人一摸其脑袋就知 道孩子病了,也能说出一些分析和责怪的话来,但是对于其真实病因尤其是如何治疗却不是一般人所能说出 的了。这就是经验与科学的区别。我对中国的教育批判严厉。概括地说:它用最繁琐的内容最专制的形式最高昂的代价让人学了许多(不能说全部)最没用的东西——正所谓“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教育(商经政界产业界也有类似现象)有意无意地把一张纸变成万卷书来教来学——必须予以革命。
什么叫教育,谁才有权对别人进行教育?教育在世界上确实存在,但是只有父母对孩子、师傅对徒弟、主人对仆人、上级对下级、尊者对卑者、胜者对败者、强者对弱者才有权这样做,因为前者有理有利有力有予,而后者无力有错有罪有取。老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政府与公民不应是这种关系,因而也就不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总是居高临下的(所谓教书育人听着就是一种带有恩赐色彩的单向灌输过程),教育必然以教育者而不是被教育者为主为本,宾语不可能变成主语,客体不可能变成主体。教育也必然是停留在传授已知,必然是专制封闭僵化不平等的。
有比较才有鉴别。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像我们一样不能创新,对中西方情况作一对比,就可以立即看出我们的问题所在。西方并不存在我们所理解的教育,或者我们所说的西方教育与中国的教育并不一样。西方的education不是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也不是西方的e·ducation,按照中国式的教育西方很难有创新,按照西方的education中国则一定能创新。education和教育的差别,就像放养动物和圈养动物的差别。教育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而education则使人成为知识的主人。在西方词典中,education的第一意义是训练是指导是引出,第二意义是知识和能力,第三意义才是教育——而且也决不像中国这样沉重。而我们的词典却把教育作为第一甚至唯一的意义,显然这是一个有意的根本性的误解。在西方它根本没有中国的教育这个词这么沉重这么高贵神圣,二者不说风马牛不相及,至少也是差别极大。把人家不存在的东西强加于人或者把主要的东西歪曲了,正是自己观念的反映。教育强调的是被动、服从、规律、接受,而不像education那样强调的是主动、探索、创新、发展。
中国的教育理念发端于?L子,至今也没有超出他老人家那一套。孔子有教无类,弟子三干贤者七十二。是典型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傅带徒弟。《论语》几乎全是夫子自道一人独白,没有学生质疑,更没有学生反对他的观点,满堂灌填鸭式,即使有所谓循循善诱的启发式,也不过是启发学生说出他早已知道要告诉学生的内容。“引而不发,跃如也。”这就是教育的本质,这就是教者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启发式实际上还是不平等。西方的传统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自称自己的方法是“精神助产术”,(education中的引导之意即来自于此)是自知其无知而引导别人学习,看看苏格拉底的著作,那是学生和老师的对话、辩论而不是老师对学生的训诫教导。西方现在也是这样,上课前老师不一定有什么现成的结论。结论在他们的探讨中。老师启发学生?不,简直是在刁难学生。学生听从老师?不,是在质疑、反驳老师。唇枪舌战十分激烈。他们是师生,更是对手。在他们那里,可能没有标准答案。符合标准答案的学生也很难是好学生。谁的见解新鲜出奇别具一格,与别人与老师的不一
样,有一点创新就是好学生。老师会给他——个高分。即使错了也会受到鼓励。一个人即使倒下也是向前的。‘‘吾爱吾师,可是我更爱真理。”这样的传统和观念在中国是不可能出现不允许存在的。把真理当作老师和把老师当作真理即求知和求师根本不同。把真理当作老师,真理会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多人们都有进步和提高,而把老师当作真理只会真理越来越少师傅越来越多从而使人萎缩。中西方的差别也正在这里。
在中国学生是被教育者,老师则是教育者。人只要作为教育者,就有一种教师爷心理,在被教育者面前就永远是正确的高大的(长者为尊早知为尊)。他高人一等,有一种天然的盛气豪气优越感。中国的老师看学生并不顺眼并不喜欢。:在一个班级里,教师只喜欢前几名
甚至第一名,只喜欢学得好的学习快的,其他的人他总认为学得慢跟不上,因而不为教师喜欢和尊重。孩子一入学绝大多数就被当做“笨”“不聪明”而受冷遇遭贬损了。人一旦作为被教育者,他永远是失败的(是自己和师傅比,徒弟总不如师傅,总难以跟上师傅,学不好的责任好像都怪自己);中国人对此大概深有体会,没有几个学生真正有成就感!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大都是学习的失败者厌恶者,教育磨去了学生的勇气、尊严、价值、自信、智慧、灵性,而只和学生比的教育者本人也不会有多大进步,中国的教师就是教师就是教书匠而很少创新,多数人多年很难有进步,很难转换职业进步提高,教师其实也是故步自封的失败者。马克思引用谚语说:巴黎最漂亮的女郎也只能给以他人自己所有的东西。教师自己尚且不能创新如何让别人创新?而人作为学习者,无论如何都是胜利的成功的。因为学习是自己和自己比,总比先前有进步,如果没学好老师也有责任!作为引导别人学习的老师,也会在教学中有所发现和进步,大家都始终指向未来和未知。好的教师会在教学中进步提高,才能的提高和职业的转换是正常的。西方教师的出路和流动性就比中国大得多。教育与引导的差别还有一个鲜明的例子:引导孩子学走路学说话时没有一个父母拿自己的能耐和孩子比,说自己的孩子笨而批评和嫌弃他(她)而总是满怀爱心地引导鼓励和培养他,高兴地看着他一天天进步提高,没有一个正常的孩子在走路和说话上有什么障碍有什么差别,发展都很健康。但是到了学校在老师那里就没有这种引导观念而只有所谓教育心理,他对学生的方法和态度变了,他从他自己的能力出发从教育的要求出发来塑造学生(所谓“教书育人”),因而才有了现在的种种矛盾、差别和弊端。引导者不同于教育者,引导者从不自以为是高人一等。打个比方,这就像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卖方市场,商店售货员自觉高人一等,好像顾客有求于他,是商店养活顾客;而实际情况正好相反,或者至少说双赢互相服务。
正好网上有几段话很有意思,愿意把它奉献给朋友们:苏格拉底常被誉为“西方的孔子”,而且与孔子一样,也没有留下自己亲自撰写的著作,而只有由弟子们所记述的言论;在孔子,这是由于他“述而不作”,在苏格拉底则是由于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通过谈话去启发人们去关心和思考真理、追求智慧;两人都以口头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且都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伦理道德问题,但他们不论是在伦理道德的内容还是在对话的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区别。在言说的性质上,只有苏格拉底对话才真正具有对话的性质,fL子的对话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对话,而是类似于“教义问答”的权威对话和独白,问者所起的作用只是提起话头和等待教导。与孔子在对话中的“诲人不倦”的“答疑解惑者”形象不同,苏格拉底在对话中多半是以提问者的身份出现,他的对手才是问题的解释者和回答者。但全部对话的灵魂恰好是提问者而不是回答者,是针对回答的提问才使问题变得更清楚了。然而,苏格拉底并不以全知者自居,他说:“我知道我是没有智慧,不论大小都没有”。这不是过分自谦,而是他的真实想法。因此他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即他只提问,让对方自由地回答。所以在对话中并没有任何预设的前提,双方都是自由的,一个问题将引出什么样的回答并不是预先策划好的,而是临场发挥的,只有话语本身的逻辑在把言谈导向某个越来越清晰的方向。苏格拉底相信,话语有其自身的标准(逻各斯),但这标准不是他所独有的,而是人人固有的理性,这理性即使是他自己一个人所发现和自觉到的,也要由别人嘴里说出的话语来证实其普遍性。与此相反,孔子虽然并不认为自己“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但在对话中,他是以“学成者”的身分高居于他人之上的,尽管还要“学而时习之”,但总的来说那已是过去的事了,而对学生,凡是需要知道的他全知道,凡是他不知道的都是不必知道的。他教导学生说:“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但至少他认为自己所知的那一点是不可怀疑的,必须“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却从未考虑过是否会有自以为知其实却并不知的情况,后面这种情况正是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知和那些号称有知识的人(智者)的知都抱怀疑态度的根本原因;所以孔子的“知其不知”与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苏格拉
底是对自己已有的知的一种反思态度,它导致把对话作承认的,但那只是因为他不认为这些知识是必须知道的。从历史上看,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两种不同的对话其效应也是极不相同的:苏格拉底造成了西方哲学史上从自然哲学向精神哲学的大转折,刺激了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超越苏格拉底而建立起庞大的哲学体系;孔子则树立了无人能够超越的“大成至圣先师”,只能为后人“仰止”和不断地体会、学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从此便进人到了一个自我循环、原地转圈的框架之中(邓晓芒:“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
二.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孔子本人没有什么错,孔子创造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教学也不简单,高明不高明都是他自己的事情,问题在于后人不敢和不能超越他,把他奉为不可超越的万世师表,这就十分悲哀残酷和无能了。儒家本来就不是提倡创新的思想体系,其保守性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它的思想与贯彻其思想的方式相一致。中国传统教育适应中国传统社会,一向缺乏创新机制和精神。而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就是一个名声和水平不亚于苏格拉底的哲学家,西方其后乃至如今(当中世纪的西方否弃古希腊传统时,西方也没有什么大师和真理了。正反两个方面都证明了这一点:人的创新精神与民主和自由程度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是哲学家群星灿烂,代有人出。大师带出大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带出了新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这才是教师的本领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反观中国的“教育”,孔子的学生孔子的后人没有一个人超过孔子,甚至没有人想过(也不允许)超过孔子。中国在?L子之后的几千年有谁能称为“教育家”和思想家?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又是多么可悲啊!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就输给了苏格拉底,中国的教育就输给了西方的education。画上一个圆圈,你如
何看待它,是看圆圈里面的还是看外面?中国的教育囿于已知,限于自身,是封闭的圆圈,原地踏步看自己会越看越觉得自己完善美满千古不易一经一理,永远不能超越和创新。只允许自己存在而不允许别的东西存在和试前台把子庸视为能事,这对社会的危害是很大的。关起门来自吹自擂,在封闭体系中才有至高无上人们必须对之顶礼膜拜的“家”和“王”(最大的“家”最大的老师就是孔子。中国人认老师为真理为权威,真理总是在最高统治者手里);西方的education走出圆圈超出自身放眼未知,是开放的,越往外看越觉得自己不足无知,永远处于不断的超越和追求之中,创新不断永不满足。只有开放的体系才会看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远有新的更好的在前头,没有什么(或者说有无数的)“家”和“王”。
中国的师生关系是父子(“天地君亲师”相提并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教师抬到了吓人的高度。其实这也是对师生关系的歪曲,因为这就必须把师生关系当作父子关系才行,真这样哪里谈得上自由平等民主)、尊卑、上下、官民、猫鼠的关系,西方则是朋友、平等的关系。中国的好学生只长耳朵不长嘴巴,学生谁敢对老师的话说半个不字?学生即使有道理也是对老师不“尊重”(但中国的老师从来没有尊重学生的观念,中国的学生也不是真正地尊重老师而更多地是畏惧和服从。),态度有问题。老师辛辛苦苦地教你怎能为难他?中国的好学生是符合标准答案的乖孩子,稍越雷池半步就要受到惩罚。这在幼儿园里就开始了。孩子一个个正襟危坐,呆若木鸡。这样喂出来的鸭子如何能自己寻食吃?这样胆怯的鸭子如何能同人家竞争?戴着枷锁的人如何跳舞?在这种方法、观念、传统、体制下,保守是必然的,创新是偶然的;出个大师是偶然的,生产和甘于平庸是必然的。因为没有创新和产生大师的社会基础。虽然中国人没有“我爱我师可是我更爱真理”的说法和传统,但这是人的本性,人在本性上都是服膺真理追求正义的。老师是学生走向真理的向导学生就会把他看作老师,反之则不然。不平等条件下的师生关系随着学艺的结束而结束是必然的。说真的,中国有几个老师能让学生在毕业后记得住自己,有几个老师能给学生书本知识之外的一点影响,有几个老师能说有点创造性的学生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实际上多是克服老师影响的结果)?结果造成中国学生畏惧老师并不尊重老师,重视知识并不热爱知识,知识只是某种极其实用的“敲门砖”而已,“教育”使得知识和学习都异化了变质了。而在科学的发展中,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激情没有热爱没有对科学的献身和对真理的追求,很难有创新有发展。“教育”使得知识和学习都异化了变质了。我总觉得,在孔子对自己“诲人不倦”,要学生“学而不厌”的背后,在中国教师急切灌输、作业压人、残酷考试的背后,实际上缺乏对人和知识本质的把握,缺乏那种苏格拉底式的从容豁达、宽厚友善、渊博深刻、诚实率真、自信自尊而是深深的浮躁专横、刻薄矫饰、自轻轻人。这是十分可悲的。入学不是人教,科学不是宗教,知识是不能灌输的,人是不能塑造的。但儒学从内容到方法都有些准宗教意味,它也具有传教布道、专制封闭、束缚人、不宽容而急于扩张让人接受等某些宗教特征。
美国国力最根本的还不是资源和人口,而是其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可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质力量。美国的科技为什么比世界其他国家发达,为什么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它更加鼓励创新。中国如果提倡和具备创新能力,超过美国不在活下。否则就是绝对不可能的,就像这几百年的历史所证明的那样!前人有创新后人才能有继承有发展,不能创新只会导致倒退落伍从而被淘汰遭灭亡。创新不但是前进的需要,也是存古的需要。鲁迅先生说过:只有革新的民族才能存古,不能革新的民族也是不能存古的。自强才能自保。
正是在近代世界范围的竞争中缺乏创新,才使我们落伍失败,中国的命运系于中国的创新能力,系于学校学习之改革创新。创新应是中国富强之术,立国之本。近代世界历史发展表明,世界科技中心与世界最强国之间有着对应的关系。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自变量,社会其他一切
变化都是它的因变量是其函数。社会有了创新能力,其他方面的变化就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反之则不然。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人们研究得比较多,而对创新研究得较少;看来,前者的作用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大,后者的作用则远比人们想像的大。这正是我们常讲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和决定性力量的具体体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自身的问题往往需要跳出自身才能看得清楚明白。一位留学美国的原北大学生讲的话很有可信度(不过类似比较随处可见)。他说,在北大学的课,不可谓不深不难。北大理科本科的课程,差不多已经是美国研究生的课程。北大物理研究生的入门课程如高等量子力学,可能连美国名牌大学中某些专业的物理教授都没学过。中国开设的课程比国外要深得多。这使我们想到,中国的中学生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大概拿奖最多,中国人也很重视这个,可是想想,这不过是让我们的大学生和人家的中小学生来比赛,有什么意义?创新才有意义!中国孩子为了这些知识受了举世无双的摧残!中国出了那么多奥赛冠军不仅对中国获得诺贝尔奖无大帮助,就是这些孩子本身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发展。不过是证明了当时会考试而已!中国的孩子最辛苦负担极重(调查证明中小学生是中国最辛苦的人),除了中国人好学,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之外,是不是和我们学了太多无用的东西有关,有人称之为知识垃圾,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比如关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深奥空洞,教育部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就尖锐地指出:“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有的地方把大学中文专业有关的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系统,压缩以后放进中小学语文课程;有些教材也是以语文知识系统为编写起点,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削弱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凹0)是啊,只有把教育搞得神秘复杂高不可攀,才能显示出教育的高贵、“有价值”啊!一方面许多东西根本不要学(是教育部门是教材本身是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高明才这样设置的)!根本不要那样学;另一方面,许多真正需要学的东西却又没有学。
他说,北大的本科毕业生到美国念研究生和考试,并不费力气。因此而自傲并瞧不起旁人的人挺多。但是在北大的几年里,对科学的经验只是考试和做题,不要说没有学到如何做科研,听过多少科学报告,就是如何查文献也基本没有学过。有外宾的科学报告总有把门的,大四以前根本没有资格进资料室。我们某些大学的老师,爱在莘莘学子面前,将科学讲得高深莫测。在西方才学会如何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讲和写得简单易懂,领略到科学的精神其实就是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表述得简单易懂。在国内参加科学报告时,经常看到老师们如众星捧月般簇拥着科学名人,几次看见因为一个不深人的提问,台下问的人灰溜溜地无地自容,台上讲的人趾高气扬不屑一顾。人在北大呆久了,在专业上沉默是金;偶尔一开口,也一定要点到穴位上。所以,在北大的几年里,能听到的科学报告很少。在美国上课,便要轻松得多。课堂上有问有答,老师如鱼得水,学生妙语连珠,彼此汤姆、彼德地称兄道弟。即使是荒诞不经的问题,老师也要借机引申一番。
什么是“科学”?中国科学院语言所的定义是“有系统的知识”;在英文里,“科学”是science,来自拉丁文,意思是“学习”。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说,“科学开始于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固然需要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怀疑、批判、问题,但中国缺乏甚至不允许和扼杀的也就是提问,提问也只能提那些老师知道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即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实质是些伪问题。而那些没有答案的老师不知道的问题即真正的问题倒不能成为问题。真如鲁迅所说,提出的问题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深了是不尊重老师为难老师,浅了暴露了你的无知老师会耻笑你,必须恰到好处地表现老师的伟大和你的聪明,真真为难了中国的学生。中国的教育中国的学校实际上不是为学生而是为老师存在的,是学生让老师高兴让学校满意而不是相反,如同传统社会是百姓为官府服务而不是官府为百姓服务一样。
实际上,问的形式甚至比问的内容更重要。让问才有问题,总问才能出现有价值的问题!科学上有什么是坏的问题吗?如果让中国的“杞人”一直忧下去,中国可能就成了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故乡了。美国学生一般没有中国学生知道得多,问的问题也天真;但好的学生往往
能问出好问题,让老师大大地引申一番兴奋一场。在美国听名人演讲也是如此。名人孤单地来,孤单地去。并不因他有名,台下问问题的人便显出胆怯。在中国做个孤独的普通人,是最危险和最寂寞的。一个人稍微在某件事上与众不同一点,便可引祸上身。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尽量消灭自己的个性矮化自己,往人多的地方站。在中国做学问,也要依附成理,甘作“圣贤”的传声筒;大学各系里的老师往往都是本校本系毕业的同门,学术上以校为派,以是某人的嫡传世袭为荣。在美国学界,年轻人总想独树一帜,弄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来玩玩。留校教书被当做“近亲结婚”而为人所不齿。美国人一般十分尊重有主见的人,更看重能坚持正确己见的人。中国的学校有这种气氛吗?希望和允许这些存在吗?欢迎和能够让的老师要做大师不要做师傅,要带大师不要带徒弟!
非也!是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思想的差异!如果再向前阐述,应该是由于地域、自然生存的要求创造了思想,从而导致了文化差异的形成,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的神话了这种教育,造成现在中西文化的差异。所以不能以经济,科技,素质等差别划上等号。这是我个人的理解。正如马克思的的资本论中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一样,只有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才更有生命力。中国的教育在封建社会的早中期应该谁更领先于西方,而且当时的经济,科技,素质大大领先于西方,这就更证明了,符合社会发展,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才是本质。
不在于教育,而在于就业环境福利待遇。
国内对于人才的浪费简直令人发指,天赋完全不被重视,这和国外正相反,大多数的家长是盲目的认为自己孩子天赋过人的也是一个因素。
有些事有些不是。因为国外的教育讲究人性化教育。我在英曼初中就感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