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压缩机的压缩比ε可以通过最简单的公式ε=Va/Vc得到。压缩比表明缸内空气被压缩的程度,是发动机,压缩机的一个重要参数指标。
气缸最小工作容积,即活塞处于上止点时活塞上方的总容积,称燃烧室容积,用Vc表示;而活塞在下止点时活塞上方的全部容枳,即气缸最大容积,称气缸总容积,用Va表示。压缩比即ε=Va/Vc
压缩比表示活塞由下止点运动到上止点时,气缸内气体被压缩的程度。就是高压比低压(绝对压力下)数值。
定性来说,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增加压缩比有利于提高发动机的综合性能;一方面,增加压缩比使得循环热效率提高,增加了动力性,改善经济性,另一方面由于压缩终点温度和压力升高,使得缸内燃烧充分,发动机工作平稳,同时保证了良好的冷车启动性能。
扩展资料
压缩机选型原则
①、压缩机容量应根据各蒸发温度系统总机械负荷乘以运转时间系数确定。除特殊要求外,一般不设备用机 。
②、选用活塞往复式氟利昂压缩机时,当压缩比大于10应采用双级压缩机;小于或等于10应采用单级压缩。氟利昂双级压缩系统一般宜采用一级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方式。
③、一般在冷库中一些的冷却器、油分离器、冷凝器、贮液器等设备均应与氟利昂制冷压缩机的制冷能力相适应。
④、选用氟利昂制冷压缩机的工作条件,不得超过深圳冷库企业规定的限定工作条件。
⑤、氟利昂冷藏制冷系统中,一般应采用回热循环。
⑥、制冷压缩机的运转时数,对于5~100t的深圳冷库,一般可采用每昼夜运转12~16h。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压缩机
1, 压缩机的压缩比怎么计算(高压比低压的绝对压力,是什么情况下的压力)?
压缩比(Compression Ratio)
所谓压缩比系指在压缩该气缸中,其排气绝对压力与进气绝对压力的比值。压缩比系绝对值没有单位。rp(压缩比)=P2[排气压力)/P1(进气压力)。
2, 不同的制冷剂有额定的压缩比吗(在这个压缩比下制冷量最大,耗电功率最小)?
当压缩比与蒸发压力和冷凝压力间的比值一致时,其压缩效率最高。否则,当离开转子的气体压力与离开排气口的气体压力不相同时,就有过压缩或欠压缩的现象发生。这会造成压缩效率的降低。
制冷机在一种特定工作温度条件下的运转工况。不同制冷剂工作温度(℃)又视系统需求不同会有不同的条件,不同的制冷剂更因体积的变化会随着不同工作压力改变,很难有一个通用法则。简言之 不同的制冷剂是有一额定的压缩比,但会因各种工况由设计者依实际需要而决定。
部分常用碳氢工质的主要热力性质参教
制冷剂 分子量 临界温度(℃) 临界压力(bar) 正常沸点(℃)
R170 30.07 32.3 48.8 -88.6
R290 44.10 96.7 42.5 -42.2
R600 58.12 153.0 35.3 -0.5
R600a 58.12 135.0 36.5 -11.8
R1150 28.05 9.5 50.6 -103.7
R1270 42.08 91.4 46.0 -47.7
R22 86.48 96.13 49.86 -40.84
R12 120.92 112.04 41.20 -29.80
R34 102.00 101.10 40.60 -26.20
3, 压缩机可以换用不同的制冷剂吗?应注意什么问题?
现代的冷媒压缩机为使用的方便性,常设计成可使用多种冷媒,只要注意配合的冷冻油、冷却器和调节使用负荷回路即可。其中的差异各厂家不同常使用的方法是内建容积比调节使压缩机适合不同冷媒。【不同的冷媒 制冷能力大不同】
所谓的内建容积比“Vi”:该比值定义为制冷剂气体在起始时的容积和压缩阶段终了时的容积之间的比值。这个比值不取决于运行工况,而取决于制冷剂气体吸排气压力之比,其所确定的压缩比是由形成的容积比决定的。
4, 制冷剂的分子量在制冷系统内起什么作用?考虑什么问题时考虑到分子量?
在ARI520-90高温制热工况(蒸发温度-1.1℃,冷凝温度43.3℃)下:
氨的分子量为17,单位容积制热量为4274(KJ/m3),
R22分子量为86,单位容积制热量为3900,
R134a分子量为102,单位容积制热量为2477
R12分子量为121,单位容积制热量为2395
R123的分子量为153,单位容积制热量为367(KJ/m3),
数据显示:分子量小的制冷剂,单位容积制冷(热)量大,
制冷机形式对制冷剂替代的影响 :摘录流体机械2006年第8期
分子量小的制冷剂在同等制冷(热)量下,压缩机的排量减少,压缩机的体积减小。
摘录 制冷剂应用知识手册
分子量小的制冷剂一般用于压缩比高流量小的场合。
以R-410A为例每冷吨制冷量只需要约1.5 cfm/ton的流量。
分子量大的制冷剂要求大流量,提供的压缩比比较小。
以R-11和R-123为例。两种制冷剂的每冷吨流量约为17 cfm/ton 。
R-134a的每冷吨流量约为3 cfm/ton。
常用制冷剂分类以及性能介绍www.lianzhongchina.com/News/201017/2010171140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