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理论到实践的转变,这是一个说都会说,做就不做不到的常见现象。
年轻人不喜欢循规蹈矩,不喜欢按照前辈的意思做事,这是年轻人的特有心理,非常正常。
其实大道理在你的内心已经有了,但它还没有与你的行动产生关联,当你在做事的时候,大道理就与你的行动脱节了,无法指导你的行为,也就失去了效果。
要让道理指导你做事,需要将道理(也就是前辈的经验教训)与你的行动结合起来,这有两个途径:
1,如你所说“很多事情一定要有很深的体会,才会做的到。”也就是自己通过教训,把这些道理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从而指导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犯同样的错。
2,建立做事原则。建立自己的原则,把那些达人讲的大道理写进自己的原则里去,严格遵守,就可以做到了。
说总是比做容易。很多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大道理,感觉自己就是道德楷模。但是,在遇到很多事情时,人往往不会像自己说的那样去做。
说的时候,不用顾虑说的成本和损失,反正就是说说,又不会少什么。而且能得到自我满足,一种凌越种人的感觉。做的话,就得考虑自我利益问题了,像在扶不扶老人的问题上,你得想啊:如果扶了被讹怎么办,扶了,我自己利益受损怎么办?我觉得,很多人都会有所顾虑。所以,在对待这种事时,不要先把自己当成一定会义无反顾的人,认真问自己真的会做吗?再说话。
这社会,需要道德,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帮助。前提是我们自身利益能否不被一些用道德来压迫我们的人侵害。(思修课上了解到现在已经有法律保障了施救者和给予帮助者的利益,所以,不用担心被人讹诈)
说永远比做容易,旁观者清、而当局者迷。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失去公德,才会出现道德制高点。一个老人摔倒延期的最佳援救时间,一个孩子遭到车辆几次碾压。还有最近很火的一个女人遭到二次碾压致死。假如社会道德底线没有冲破。假如人人都具备基本良心。那么这种种的悲剧,都可以通过施以援手、甚至举手之劳,让当事人幸免于难。诚然!有时人们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别人,而是社会已经完全没有了道德。比如,做为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问心无愧与别人或社会,那么道德制高点能站得住脚吗?我们更应该扪心自问?为什么社会、人心冷漠到了冰的临界线?如果可以谴责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们,倒不如多反思这个社会怎么了?
都这样,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只是有些人做的太明显了,或者说落差太大了,让人不舒服。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用贱人的规格体谅自己。这句话是引用别人的。没办法,这类人特别特别多,而且不易自知,这类人就是特别特别爱自己,崇拜自己,觉得自己都是对的,别人太没素质了,跟自己天差地别,太不可理喻了。而且这种人像喝醉酒一样,难以叫醒,心里的自己比实际高大,像巨人或神一般的存在。只能说,遇上好难缠的。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说,大道理显然属于理性认识,而人们平时做一些事情多半是在感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人之所以不能将大道理主动自觉的应用于实践,是因为人们的感性认识缺乏向这些以大道理为代表的理性认识过渡升华的条件,主要是不能自觉地使用辩证思维对其进行再认识。
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都在发挥作用。而人的非理性因素动力,诱导和激发作用对主体认识能力发挥与抑制产生重要影响。
再换个角度,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水平要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限制,包括主体精神肉体状态和努力程度等。
再换个角度,完成认识的第二次飞越,即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有个条件是理性认识应当尽可能正确,并且要将理性认识同人的需要,利益的价值认识相结合,具体化为实际的行动方案,措施,计划。在这一点上,大道理首先未必完全合理,很有可能没有考虑人主观情感诉求,没有具体地历史地与实际相切合。另外,大多数人只是简单明白知晓大道理,而没有将其具体实际地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导。
从经济学上来讲,人是有行为偏好的。因此,不同的行为方式带给人不同的效用。人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效用是个主观概念,同样的行为可能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效用。大道理有的人的确可以做到,但之所以大部分人做不到是因为他们或者说我们,对其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即带给我们的效用水平给予了相对于其他选择较低的评价,因此也就不按大道理出牌了。
个人见解。
现在的人都喜欢给别人讲一些大道理,包括一些大人家长,他们自己可能都做不到,也只是说出来显得自己有几分知识的样子,其实啥也不是!
每个人都喜欢说教,可是谁也不愿意被别人说教,每个人眼睛总是看到别人的短处,看到自己的长处,所以才有总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却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