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是黄瓜霜霉病。
防治措施
在选种抗病品种的基础上,改善栽培条件,创造利于黄瓜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条件,并结合及时药剂保护的综合措施
1、品种目前保护地种植的黄瓜抗病品种较多,如津研、津春、津优等系列
2、生态防治即利用棚室的密闭条件,根据黄瓜与霜霉病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要求的差异,科学控制棚室温、湿度,使其利于黄瓜生长发育,抑制病菌发生发展,达到防病目的。
秋冬茬黄瓜生长前期室外气温较高,开花坐果后,1——2月份气温很低,要采取各种措施,保温、提温、降低湿度。如地面覆膜、拉天帘、多层覆盖等方法增加棚室内温度。早晨揭棚后拖擦棚膜,增加透光量,使棚室温度迅速增至25——30摄氏度,湿度降至75%左右,实现温、湿度双控制;下午使棚温下降至20——25摄氏度,湿度降至70%左右,实现湿度单控制,且此温度利于光合物质的输送和转化。
上半夜降至15——20摄氏度,湿度保持在70%左右;下半夜降至11——13摄氏度,低温对霜霉病发生不利,对黄瓜生理活动也无影响。当夜间棚外气温稳定在12摄氏度以上时,可整夜放风,实现温、湿度双控制。
还可采用高温闷棚。即选择晴天中午,将棚室密闭,使黄瓜生长点部位温度迅速上升到44——45摄氏度,保持2小时,然后多点缓慢放风,降温,可杀灭病菌。如高温闷杀与药剂防治、灌水相结合,防效更好。
3、加强栽培管理采用滴灌、渗灌、膜下暗灌,以降低湿度,减少发病;行间铺草或铺膜,可保温、降温、增加二氧化碳,提高黄瓜的抗病力;从定植到根瓜采收一般不灌水,盛瓜期需灌大水时,选择晴天早晨,灌后关闭棚室,使棚温上升至30摄氏度,维持1小时后再通风排湿;
适当推迟育苗时间,避开病菌传播高峰期,减少苗期感染;苗床上清除病苗、病叶,进行药剂保护,使幼苗不带菌。定植缓苗后,利用前期高温、低湿的有利时机,培育健壮幼株,推迟发病时间;摘除下部老叶,以利于通风透光,减少湿度。
病原菌为古巴假霜霉,常发生在定植到结瓜期,以叶片受害为主。
初期病叶叶脉位置出现水渍状的斑点,而后逐渐扩大,但受叶脉限制。潮湿状态下,叶子背面病变斑比较突出,后期叶片变黄后整株枯死。
防治药剂:精甲霜·锰锌、霜脲·锰锌、烯酰·锰锌、烯酰吗啉、氟吗啉等
02
枯萎病

病原菌为黄瓜枯萎病菌(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但结果期更为常见。
初期植株似失水状萎蔫,早晚可自行恢复。随病情发展,茎部则会出现严重的变色且收缩开裂,植株最终枯萎死亡。
防治药剂:初期可用甲霜恶霉灵或活土君枯草芽孢杆菌灌根
03
白粉病

病原菌为单丝白粉菌,从幼苗到收获期均可发病,以叶片受害为主。
病片的正面和背面会出现白色圆形的小粉斑,严重时病斑相连,整叶附满白粉。
防治药剂:乙嘧酚、四氟醚唑、醚菌酯、戊菌唑等
04
疫病

病原菌为甜瓜疫霉菌,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生,在黄瓜定植时较为常见。
叶片发病,多从叶缘开始,病斑呈不规则水浸斑,湿度大时发展迅速,干燥时并不干枯破裂;茎部发病,会缢缩,上部叶片枯萎;果实发病,软腐,生白色霉状物。
防治药剂:唑醚·代森联、王铜·甲霜灵、烯酰·甲霜灵、嘧菌酯、甲霜霜脲氰等
05
灰霉病

病原为灰葡萄孢菌,主要危害的是瓜条,在花期就会开始发病,花瓣会出现严重的萎缩和脱落,最明显的特征是着色灰霉。
防治药剂:嘧霉胺、唑醚·氟酰胺、啶酰菌胺、腐霉利、腐霉利等
06
炭疽病


病原为葫芦科刺盘孢,主要危害叶片和瓜条。
叶片受害后病斑近圆形,边缘有黄晕,有时相连成块,叶片干枯;瓜条受害,病斑为黑褐色凹陷状,有时可见粉色黏质物。
防治药剂:苯醚甲环唑、苯甲溴菌腈、氟硅唑咪鲜胺、戊唑醇、代森锰锌、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
07
褐斑病

病原为多主棒孢霉,常在黄瓜的生长中期或者后期发生,主要危害叶片。
根据症状不同可以分为大斑型、小斑型及多角斑型等,上图为小斑型。
防治药剂:氟菌·肟菌酯、唑醚·代森联、苯甲·咪鲜胺、恶酮·锰锌等
08
细菌性角斑病
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主要危害叶片。
该病与霜霉病易混淆,一般来说,细菌性角斑病的病斑会小一些且呈多角形,在叶背上少见霉层,干燥后会破裂。
防治药剂:春雷·王铜、活土君枯草芽孢杆菌、噻菌铜、氯溴异氰尿酸等
09
茎软腐病

病原主要是软腐果胶杆菌,可危害黄瓜的果实、茎杆、叶片。
果实发病,初期表面流出白色至浅黄褐色的脓状物,之后果实内部组织变褐腐烂,或呈开裂状;茎杆发病,流胶开裂严重;叶片发病有多种表型,如“V”型病斑、褪绿腐烂、角斑状、叶脉发病等。
防治药剂:春雷霉素、氢氧化铜、噻唑锌、络氨铜、活土君枯草芽孢杆菌等
10
病毒病

常见的如小西葫芦黄花叶病、烟草花叶病、黄瓜花叶病、绿斑驳花叶病等,在叶片、茎杆、花果上均有一定的表征,如皱缩畸形、生花斑等。
目前无根治方法,应注意保持良好株势,同时防好同翅亚目害虫如蚜虫等传播媒介,发病初期可尝试用盐酸吗啉胍+海精灵生物刺激剂叶面型缓解。
黄斑主要是霜霉病引起的,各地抗性不同,建议烯酰吗啉,霜脲锰锌,霜霉威盐酸盐,甲霜灵锰锌,恶霜灵锰锌,氟吗啉锰锌,氰霜唑,氟醚菌酰胺等等成分选择一个或者二个混合(严重的情况下),交替使用。
( 如果是保护地大棚注意控制湿度,阴雨天湿度大建议使用百菌清烟雾剂控制病情。)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预防病害,用量减一减)。交替使用农药成分,不要连续使用一样的农药成分。这是植保原则。
这个是霜霉病。
可喷洒二氰戊唑醇。
二氰戊唑醇,是二氰蒽醌和戊唑醇混配剂。总含量35%,其中二氰蒽醌20%,戊唑醇15%。
二氰蒽醌作用机理
具有多作用机理。通过与含硫基团反应和干扰细胞呼吸而抑制一系列能量转换酶,最后导致病菌死掉。具有良好保护活性的同时,也有一定的治疗活性。
应用
适宜作物果树包括仁果和核果如苹果、梨、桃、杏、樱桃,柑橘,咖啡,葡萄,草莓,啤酒花等。
防治对象除了对白粉病无效外,几乎可以防治所有果树病害如黑星病、霉点病、叶斑病、锈病、炭某病、疮痂病、霜霉病、褐腐病等等。
使用方法
主要是茎叶处理。防治苹果、梨黑星病,苹果轮纹病,攫桃叶斑病、锈病、炭某病和穿孔病,桃、杏缩叶病、褐腐病、锈病,柑橘疮痂病、锈病,草莓叶斑病等使用剂量为525克(有效成份)/公顷,防治啤酒花霜霉病使用剂量为1400克(有效成份)/公顷;防治葡萄霜霉病使用剂量为560克(有效成份)/公顷。
戊唑醇,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三唑类除菌剂。能抑制真菌的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
戊唑醇在全世界范围内用作种子处理剂和叶面喷雾,除菌谱广,不仅活性高,而且持效期长。戊唑醇主要用于防治小麦、稻、花生、蔬菜、香蕉、苹果、梨以及玉米高粱等作物上的多种真菌病害。该品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不仅防效好,而且具有抗倒伏,增产作用明显等特点对病菌的作用机制为抑制其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去甲基化,使得病菌无法形成细胞膜,从而消灭病菌。
使用方法
小麦散黑穗病:小麦播种前每100千克种子用2%戊唑醇干拌剂或湿拌剂商品量100至150克(有效成分2至3克),或用6%戊唑醇悬浮剂商品量30至45毫升(有效成分1.8至2.7克)拌种。戊唑醇拌种对小麦出芽有抑制作用,一般比正常不拌种晚发芽2至3天,最多3至5天,对后期产量没有影响。充分拌均后播种。
玉米丝黑穗病:玉米播种前每100千克种子用2%戊唑醇干拌剂或湿拌剂商品量400至600克(有效成分8至12克)拌种。充分拌匀后播种。
高粱丝黑穗病:高粱播种前每100千克种子用2%戊唑醇干拌剂或湿拌剂商品量400至600克(有效成分8至12克),或用6%戊唑醇悬浮剂商品量100至150克(有效成分6至9克)拌种,充分拌均后播种。
这是黄瓜皴皮,治疗方法如下:
皴皮为小黄瓜常发生的生理性病害,是影响瓜条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小黄瓜瓜皮薄,抗逆性差,一旦受到药害、环境剧烈变化等影响,容易出现细微伤口,出现皴皮现象。想要减少皴皮,首先要选择一个厚皮、耐皴皮的品种,如荷兰优美1号等,抗逆性强,皴皮发生少。
管理上,皴皮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通风不合理。应采取分段通风措施,可在拉棚一小时左右打开通风口,以后随着温度上升逐渐加大通风,以使棚内温湿度缓慢变化,减轻对瓜条表皮的刺激。二是蘸花药使用不当。应随温度及时调整蘸花药浓度,减少农药添加,减轻蘸花药对黄瓜表皮的刺激,减少皴皮发生。一旦因蘸花药浓度过大出现皴皮,可通过叶面喷施爱多收6000倍、甲壳素1000倍等缓解。
此外,药害、缺素、土壤水分剧烈变化等也会增加皴皮出现的几率。菜农还要注意农药配比,避免过多农药一起喷洒,造成药害。结瓜期定期补充钙、硼等中微量元素,对于改善瓜条表皮韧性,提高抗逆性有较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