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一般指能够流传后世、具有典范性的作品,如果要给电影列出一份经典作品的清单,那么《音乐之声》一定能够在这份清单上夺得一席之地。《音乐之声》作为经典当然不然是因为它出现的时期早,故事性极强的剧情以及表现力极强的音乐才是它广受好评、成为经典的真实原因。
故事性是一个电影的核心部分,通俗来讲就是剧情的波折起伏,这与能否吸引观众直接相关。《音乐之声》故事性极强的剧情把观众掌握在手中,还设置了多个充满矛盾性的人物,人物由冲突到和谐的过程也十分具有趣味性。
电影中,年轻活泼的修女玛利亚为了寻找生活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遵从嬷嬷安排到由于丧妻一人带着七个孩子的上校家中做家庭教师。热情乐观的修女介入到由于丧妻而封闭心灵的上校以及得不到父亲关爱而封闭拘谨的孩子的生活之间,观众自然会担心热情玛利亚会被这种阴暗的气氛影响。
渐渐地,玛利亚通过音乐感染了孩子们,让孩子们热爱音乐,能够开心地生活,观众也不由得为乐观自信的玛利亚获得的成果开心,放下担忧欣赏美妙的音乐。此时,上校却突然带回了自己的恋人——男爵夫人,这对观众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新人物的介入将会使玛利亚在家庭中的位置边缘化,观众不自觉地为玛利亚担心,刚刚扬起没多久的嘴角又沉了下去。
在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的合唱、看了精心编排的木偶戏之后,上校感动了。同时慢慢发现了玛利亚的人格魅力,在舞会中两人一起共舞,彼此之间产生了浓厚的爱意。在观众准备高举cp大旗时,女主出于对自己修女身份的信念,接受了男爵夫人的劝告,决心回到修道院摆脱对上校的感情。还没来得及开心一会儿的观众受了当头一棒,一看影片还没完,发誓要把板凳坐穿看完两人爱情故事的结局。
之后,果然不负众望,玛利亚向院长求助,得到院长的支持后明确了自己的内心,回到了上校家中,男爵夫人明白了两人的感情已经十分深厚,主动退出了婚约。两人结婚开心地生活在了一起,观众嘴角疯狂上扬。
但这就完了吗?没有,两人在度蜜月的时候,战争爆发,奥地利沦陷,爱情故事一下子变成战争故事,格局进一步扩大的同时给观众带来了惊喜和惊吓的双重体验,喜的是这故事不简单,吓的是这下处于纳粹包围之中的上校一家人怎么办,突变的剧情牵扯了观众脆弱的神经,此刻观众也跟着紧张。前有伙伴反水,后有纳粹虎豹环侍,最后,上校一家借演出机会惊险地逃离了奥地利,故事结束,观众终于能缓一缓了。
《音乐之声》的音乐不可谓不优秀,节奏明快,歌词优美如诗,情感饱满。其中《哆来咪》、《音乐之声》《雪绒花》等歌曲也同样可称为经典。这样优秀的音乐在剧中还是刻画人物,渲染氛围的一把好手,表现力非常强。
在修道院,《圣母玛利亚》直接点明场景以及人物身份,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形象立体地展现了出来,渲染氛围;而在启程途中玛利亚的《我有信心》把她由犹疑到自信的心理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刻画人物;《音乐之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表演节目,也是孩子们重新拥抱生活的证明;而合唱的《雪绒花》一定是不少人的泪点,它是战争中人民对于祖国最真挚的祝福,突出主题。
优秀的剧情辅以优秀的音乐才是《音乐之声》成为经典的真正原因。剧情一波三折接三折,观众欲罢不能,随着剧情展开的还有主题的升华,拉高了影片的思想高度。而音乐表现力极强,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引起情感共鸣,抛开剧情或者抛开音乐,《音乐之声》的魅力都将大打折扣。
非常棒的一部电影,经久不息,流传很广,真希望世界能像他描述的这么好,我想他能得到如此好的评价,可能就是因为这个传记给人传达了美好和自由吧。
电影简介
这部<音乐之声>是一部非常老的电影了,美国1965年就上映了这部电影,目前豆瓣的评分有8.9分,电影还有一个名<仙乐飘飘处处闻>。
电影主要讲述的一个叫玛利亚的年轻活泼的小修女,非常喜欢在高声的唱歌,所以她常常忘记了修道院那些刻板的规矩,院长也认为玛雅并不属于规矩严格的人所以院长与众嬷嬷开始商量后想要将安排玛利亚到一位名叫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当一位家庭教师。
这位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了七个小孩子他要求玛利亚对孩子进行严格管教,告诉玛利亚在他家的家庭教师都做不了非常久的时间,因为孩子们非常喜欢恶作剧,果不其然的玛利亚在他们家没几天就遭到了恶作剧,可是这位善良的玛利亚没有将这些事情告诉孩子的父亲,而是像孩子的母亲一样开始照顾自己的孩子,很快的就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上校也慢慢的感觉到在玛利亚的引导下好像孩子们的态度有很大的改变.
在这个期间上校与玛利亚之间开始产生了一点点情愫,发生了一些感情,为此后来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回到了已经被纳税占领的奥地利。
电影获奖
电影曾获得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
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电影感悟
经典的电影永远不会缺少好评,这部电影的好评,我记得三年前我看到的是8分,如今我再看了一下他的评分是8.9分,好评率是94%所以好的作品总是让人越看越喜欢,看多少遍都不会厌烦的一样。
电影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也可以是我们一些孩子的启蒙音乐教材,特别是适合作为一部启蒙的音乐剧,早些年都已经进入了教材,比如<哆来咪><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这些剧中的歌曲都让我们耳熟能详,而更让人动容的是隐藏在音乐背后的那博大的一种爱。
最后的时候大家可以看到这位上校带领他们逃到阿尔卑比斯山脉的时候,他们终于从专制的权力社会走向了自由.
《音乐之声》作为一部前身为百老汇上映的音乐剧,其中的歌舞是十分出彩的。每一段优美的歌唱伴随着演员极富表现力的面部表情和十分流畅的肢体动作,都是一种享受。即使在如今所有人都在追求快速的时代,也能让人静下心来,慢慢的欣赏这部电影中的歌舞。其中,知名度很高的《哆来咪》、《雪绒花》、《晚安,再见》等曲目在影片中多次出现,并十分优美。这些从小开始听的音乐在影片中演唱,让观众有归属感。
其次是他的剧情,这部影片长达175分钟,讲述了三个阶段的故事,先是玛利亚初到舰长家,与他对孩子们的教育理念产生冲突,这是第一个冲突。之后因孩子们动人的歌声打动了舰长,于是玛利亚得以留下。之后男爵夫人怕自己的婚事不成,以自保的角度告知了玛利亚她和舰长间的感情,玛利亚逃回修道院。但在院长的劝说下,玛利亚回到家中并与舰长互相表白心意。最终修成正果。但在他们度蜜月期间,纳粹来了,且强制舰长去服役。为了自由,玛利亚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凭借强大的心理素质,她和舰长配合默契,保护着孩子们从纳粹手中逃脱,走向了新生活。剧情一波三折,十分有看点,能抓住观众的心。期间传达出来的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歌舞的热爱十分有感染力。且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景象也十分引人入胜。
再次是他的演员们演技出群。即使是最小的演员,也表现出了出彩的演技。剧中欢笑的剧情也十分有感染力,孩子们童真可爱的表现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他们都处于成长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都面临着不同的疑惑与烦恼。这一点在剧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十分真实。舰长先前的严厉和之后的温柔,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点也多亏了演员的演技,让观众走进电影,参与他们的人生。玛利亚虽一开始就十分正面,但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时第一时间选择了逃避,经过院长耐心、包容的劝说,她才勇敢的追求自己的人生,放弃了做修女这一选择。
本部影片实在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享受,演员极具感染力的表演和引人深思的剧情设计,值得一遍遍的欣赏。
《音乐之声》能够成为传世经典原因有很多,有一个标签不得不着重提到,那就是歌舞。在此之前的歌舞片从不曾进入到奥斯卡颁奖礼的名单,但是这部电影一举打破这项陈规,一举囊括了多项大奖。
音乐之于人类,是作为荡涤心灵的存在,是抚慰心灵的良药。更不要说这部电影中的音乐是如此的打动人心而且至今传唱不息。如今有许多年轻妈仍然会用电影插曲作为自己孩子的音乐启蒙。
其次,是在于电影的故事性十分引人入胜。二战期间不食人间烟火的修女,一位不愿臣服于纳粹的将军,还有七个精灵般的孩子。他们之间擦出了亮眼的火花,也让本部电影具有了迷人的光芒。
是音乐让这些人走到了一起,是音乐让他们最终心意相通。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赋予了音乐意义。这也是它能够成为传世经典的原因吧!
首先,音乐经典。
《音乐之声》中音乐多达26首,其中的原创歌曲《雪绒花》、《哆来咪》等至今在国际上仍传有非常高的传唱度,是经典曲目。音乐的影响力是非常强大的,很多文化的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断层,但是音乐却是最容易流传下的艺术。
其次,家国情怀饱满。
这部影片不是纯粹的家庭片也是不战争片,他用一个家庭的故事描述了爱情、亲情以及爱国情怀。没有一种情怀有刻意去渲染,却在温和中深入人心。当片尾发现导演安排的关于当时大环境战争问题时,影片的立体性更饱满了。
最后,节奏轻快明亮。
《音乐之声》其实涉及许多忧伤的敏感问题,比如上校家庭中氛围对孩童的压抑,比如战争对奥地利的黑暗。但是整个影片却用轻快的节奏把这些调和在一起,让人充满开心感动时又进行反思,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