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癖又称为异食癖、恶食癖、啄食癖,是鸡只常见的一种病,多指鸡群互相啄食引起损伤,影响生长发育,严重时啄出内脏,引起死亡或者胴体质量下降等等。 1 各种啄癖的原因及危害 1.1 啄肛癖 这种恶癖最常见,多见于雏鸡和患有鸡白痢杆菌病的产蛋鸡。因为患鸡肛门周围粘满稀粪,甚至堵塞肛门,病鸡不断出现努责,引起其他鸡只啄食其肛门,造成肛门损伤、出血;小母鸡初产或经产母鸡产大的鸡蛋,引起泄殖腔黏膜损伤;料槽和饮水器的数量不足,垫料过分潮湿,造成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等使得鸡只烦躁不安,发生互相啄斗;产蛋箱的数量不足或放置不当,造成泄殖腔外翻或输卵管外翻时被啄;高能量饲料或限饲过度,使鸡群处于饥饿状态。此外,患有泄殖腔炎或输卵管炎的病鸡,因泄殖腔、输卵管脱出垂到肛门外,也可能引起啄肛。鸡群一旦发此病,有一只鸡被啄,常被同群更多的鸡只啄食并很快蔓延全群互啄。 1.2 啄羽癖 其危害较轻,多发生于产蛋鸡,尤其是高产蛋鸡,常由于饲料中缺乏钙、硫、维生素B12等。此外,体表寄生虫,如虱、螨,鸡只为了止痒,常常会啄自己的皮肤及羽毛,最终会导致鸡只自食或互相啄食羽毛。商品代肉鸡达到上市体重时,如果过分拥挤,也会暴发啄羽癖,引起胴体品质下降。 1.3 啄趾 常常由于喂料时间不定或饲料缺乏,致使鸡为了寻找食物而误啄脚趾;育雏期间光线过强时,鸡只会把脚趾上的血管误认为是食物而啄食。轻者运动障碍,重者脚趾坏死脱落。 1.4 啄伤口 常因伤口出血、脱肛等形成异常颜色或化脓形成的异臭,如刺伤的鸡冠;混群时啄斗建成新序群时更容易啄伤。 1.5 啄蛋癖 常见于高峰产蛋期的母鸡,时常和产软壳蛋和无壳蛋并发。发生该病主要原因是饲料中钙及蛋白质含量不足引起。病鸡常把自己产的蛋啄食掉。 1.6 异食癖 多见于育成鸡或成鸡,啄食正常情况下不食或少食的异物,如石子、沙子、石灰等等。 2 防治措施 对啄癖应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处理,否则会形成习惯性恶癖,纠正起来十分困难。 2.1 断喙 这是防止恶癖发生的最有效措施,同时有利于节约饲料。断喙可采取二次断喙法,即7~9日龄首次断喙,上喙从鼻孔到喙尖切去1/2,下喙切去1/3,10~12周切去第一次新生的角质部分。有资料研究表明,开产后再次断喙效果更好。 2.2 饲喂全价平衡饲料 这样可以满足鸡只所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
二、防治方法
防治啄羽病时,首先应了解发生同类相残的原因而加以排除,进而根据诊断出的病因,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1、缺盐引起的及时补盐
缺盐引起的啄癖,可立即向饮水中添加食盐0.5%,也可在日粮中添加1.5%-2%食盐,连续3-4天,便立即停止,但不能长期饲喂,以免引起食盐中毒。
2、及时治疗已患病鸡
及时移走互啄倾向较强的鸡只,单独饲养,隔离被啄鸡只,在被啄的部位涂擦龙胆紫,黄连素和氯霉素等苦味强烈的消炎药物,一方面消炎,一方面使鸡知苦而退。作为预防,可用发电机用过的废机油涂于易被啄部位,利用其难闻气味和难看的颜色使鸡只失去兴趣。
也可以将舍内光线调暗或采用红色光照,也可将瓜藤类、块茎类和青菜等放在舍内任其啄食,以分散其注意力
3、断喙
解决啄肛的办法是断喙(又叫切喙、切嘴)。一般在7~10日龄断,断喙时应避开免疫注射或其它应激因素,断喙长度一般为鸡喙长度的1/3。
使用自动断喙器时应注意,鸡喙切下后的烫烙时间不能少于2秒,这样不仅利于止血,而且能将鸡喙前端角质层充分烫死,最后脱落,以后的再生组织边缘一般比较肥厚,上下嘴壳闭合后前端形成“Y”状。如果部分鸡断喙情况不理想时,应在110日龄前重新断喙或修喙。
在断喙前2日开始,可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3和Vc,这样有助于断喙时的止血。断喙尽管不能完全防止啄癖,但能减少发生率及减轻损伤。成功的断喙既可以防止啄癖又可以减少饲料的浪费。
4、合理光照
光照不可过强,以3瓦/米2的白炽灯照明亮度为上限。光照时间严格按饲养管理规程给予,光照过强,鸡啄癖增多。育雏期光照控制不当,产蛋期易发生啄癖,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5、降低密度
降低密度,为鸡只提供足够的空间,可减少啄癖发生的机会。
6、加强环境控制
加强通风换气,最大限度地降低舍内有害气体含量。严格控制温湿度,避免环境不适而引起的拥挤堆叠,烦燥不安、啄癖增强。
7、日常营养均衡
提供完善的平衡日粮,注意玉米含量不要过多,不可超过65%,无动物性蛋白配方应特别注意氨基酸的平衡,避免饲料单一,补足蛋氨酸、食盐、锌、维生素等营养素,定会收到良好效果。保证鸡只有充足的采食和饮水位置。
8、补喂砂砾,提高消化率
从河砂中选出坚硬、不易破碎的砂石,雏鸡用小米粒大小,成鸡用玉米粒大小,按日粮0.5%-1%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