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当五百阿罗汉在洞内结集的时候,在几公里外还有一个上万人的“洞外结集”。这些弟子因修行层次较浅,没修到阿罗汉程度,没有资格参加洞内的经藏结集,因此自行组织了一次洞外结集,结集内容很多,其中就包含了不少关于菩萨道的内容。
洞内结集的方式,是由五百阿罗汉共同回忆佛陀的教法,只要有一人有异议的内容,均不能通过。要五百阿罗汉共同认可的佛陀教法才能通过,并结集在经典里。
从以上两种方式来看,显然洞内结集更严谨,更真实,更可靠,内容也更少。事实上现在的“大乘经典”浩如烟海,其内容之多,即使个人终其一生,想看完一遍也非常困难,如果说全是佛陀亲口讲出来的,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严格说起来,不只是第一次结集没有菩萨道的记录,包括第二次,第三次都是这样。 要理解原因不难,只是能否接受罢了。最好的解释是佛陀根本没有提过,所以也没有记载。 有人辩解过说,那时候的印度人慧根低略,福报短浅,所以佛陀没有宣说大乘菩萨道,因为他们不理解。而传入中土后,中土人士的福报沉厚,大乘发扬光大。 这是几年前看过的一段话。 在下不以为然,因为如果是真正有福报的话,那么应该和佛陀是生在同时代的,如阿难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罗睺罗尊者,大迦叶尊者等等。 至于古印度人没有古代中土人来得有福报,这种话嘛。。。。有些太过偏离现实了。 没有古印度人,也不会有现在的佛经。 曾经在下做过一个举例。 佛陀诞生后的7天,母亲去世。 净饭王还是很疼爱这个孩子的。但如果在中土的话,净饭王早就移情别恋,因为人们会传言,佛陀克死他母亲。从小就会在人们的歧视下长大,而不是在溺爱下长大。
呵呵。问题已经回答。 能否接受,因人而异。
因为法流即河流,
如是如是
参孝黄河,长江的特性即明了
佛学里的漏洞多了去了
也不差这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