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避免音尾的咕咕音,就需要做到吹完一个乐句张嘴的那一瞬间不要吸气,瞬间张大嘴巴,速度要快,张嘴瞬间不要吸气。采用这个方式基本上能避免咕咕音。
还可以在张嘴换气的同时可以再往外吹一点气息,这样也可以避免。初学葫芦丝建议大幅度的张开嘴巴换气,一是为了避免“咕”音,二是放松嘴唇及口腔同时养成口鼻同时吸气的好习惯。等习惯自然了之后,张嘴的幅度自然就小下来了,不会影响表演。
扩展资料:
葫芦丝是簧片乐器,所以是不适宜长时间不间段地吹奏的,比如几个小时不间段地吹奏可能就会使簧片发热过高,造成簧片变形而产生沙音或者高音部吹不出音阶。
葫芦丝必须保持适当的干燥程度。过于干燥的季节要摆放在包装盒内,尤其不能在通风处悬挂,否则竹子容易开裂;太过湿润也不行,时间长了乐器会发霉。乐器使用完之后,最好将其悬挂,基本干燥后放入盒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葫芦丝
葫芦丝的发音比较特殊,它的簧片在很弱的气流下就可以被推动发声,这就是葫芦丝的“咕”音。但是这不是葫芦丝的正常声音,在“咕”音的情况下,是吹不出旋律来的。无论你怎么动手指,发出来的声音几乎完全一样。当我们继续加强气流,葫芦丝的音色和音量会发生变化,这才是葫芦丝的正常声音。所以,我们吹奏葫芦丝的时候,是需要一定强度的气息的,尤其是吹奏低声区的时候更是这样。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以后,就可以来说一下如何避免“咕”音了。
初学者出现“咕”音一般在音头或音尾。音头出现“咕”音是因为初学者在吹奏葫芦丝的时候,用呼气的方式将气流送入葫芦丝,不是用吐气的方式将气流送入葫芦丝。我们可以体会一下,当我们呼出一口气的时候,气头是软的,力度很弱,但已经能够推动葫芦丝发声,于是出现了“咕”音,当继续继续加强气流时,葫芦丝才会发出正常的声音,这就是音头出现“咕”音的原因。而吐气是嘴里发出一个“吐”字的声音。我们同样可以体会一下,当发“吐”音的时候,气流是爆发式的,一开始气流就有一定的强度和力度,没有呼气时的软气头。当我们用这种方式向葫芦丝送气的时候,使得气流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达到了葫芦丝发出正常声音所需的力度和强度,于是,音头的“咕”音就不会出现了。
音尾的“咕”音产生原因跟音头相似,也是因为弱气流推动簧片发声的缘故。
当我们吹完一个音,打算停止向葫芦丝送气的时候,气流并不是突然断掉的,而是逐渐减弱的,只要自己体验一下就可以明显感到这一点。当我们停止呼气的时候,口中的余气还会继续往外吐。无论是逐渐减弱的气流或是口中的余气都会使葫芦丝发出“咕”音。
解决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在吹完一个音,气流还没有减弱的时候,迅速张开嘴巴,使口中的余气保留在口中不呼出来,使得葫芦丝中的气流呈突然断流的状态,“咕”音就发不出来了。另一个方法是乐曲结束时,将吹嘴从口中迅速拔出。但是,这两个方法都是要经过练习以后才能奏效。比如,迅速张开嘴巴的同时要保持吸气状态,否则还是会有余气进入葫芦丝;拔出吹嘴时间要跟乐曲结束的时间完全同步。这些都是要经过练习才能做得到。
是吹奏前还是吹奏后发出的咕音呢,如果是吹奏前发出这个音,用“吐”音就可以解决,如果是吹奏完之后出现这个音,可以练习释放余气,具体吹奏:吹完一个音之后,还会有一部分的余气在嘴里,可以立即张开嘴巴或把剩下的余下余气停留在喉部,不过这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完成
吹奏完的时候,将余气含在口中,慢慢张开嘴,吐出余气,然后再呼入新鲜空气,这样就不会有尾音了
开头轻吐一下
结尾的时候迅速松开嘴,把余气放掉,把葫芦丝从嘴里拿出来,不是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