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临终嘱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他为什么这么说

2025-01-08 03:43:0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笔者的两篇考证文章分别发表在《党史研究资料》(1992年第2期)、《中国丈物报》(1990年3月8日)上。主要证据是:1925年3月14日《晨报》第二版《筹备中之孙丈丧务》一文写道:“……灵堂,正中供奉孙文遗像,置遗嘱于基下,两旁挂对联一幅,集遗嘱语,上联为‘革命尚未成功’,下联为‘同志仍须努力’……”《遗嘱》并非孙中山所写,是汪精卫等人写好之后,念给孙中山听,孙中山同意后,临终前签字认可的。“集遗嘱语” 自然不是孙中山所集的了。

这里指出了这句话不是孙中山先生写的,但是确实是属于遗嘱的一部分,至于为什么这么说!你可以参考下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
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其他党派改组成立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袁世凯为掩盖罪行真相,还装腔作势,要严惩凶手。但调查结果表明,谋杀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凯,真相大白,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认识到“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出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阻挠宋案的司法审判,一方面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达成了2500万英镑的大贷款,以充实军费。袁世凯的胆子更大了,先后罢免了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同时命令事先已集结在九江、南京附近的军队发起进攻。9月1日,南京被攻占,原来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失败了。 1914年7月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1917年9月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宣告与北京袁世凯政府对立。1918年5月因受西南桂系和政学系军阀的挟制,被迫辞去大元帅之职。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发表所著《孙文学说》、《建国方略》。1921年4月,在广州重组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 1922年6月,陈炯明武装叛变,孙中山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陈炯明被驱逐后,才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就大元帅职。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年11月,应冯玉祥电请北上“讨论国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张,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当时孙中山在天津肝病发作,但仍扶病于31日由津入京,受到北京各界群众10万人的热烈欢迎,并发表了《入京宣言》。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回答2: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之来历

1965年中国革命博物馆搜集到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墨迹对联,作为一级文物收藏。1988年修改陈列,要求复制该联,复制时,笔者凭几个年文物工作特别是复制经验,断定该联绝非孙中山真迹。为此,笔者翻阅了国内外能看到的孙中山的墨迹及其影印件,查阅了孙中山的大量著作以及有关史料,花费一年多时间,终于寻找出证据, 证明该联不是孙中山所写,更进一步证实孙中山根本没有说过此语。

笔者的两篇考证文章分别发表在《党史研究资料》(1992年第2期)、《中国丈物报》(1990年3月8日)上。主要证据是:1925年3月14日《晨报》第二版《筹备中之孙丈丧务》一文写道:“……灵堂,正中供奉孙文遗像,置遗嘱于基下,两旁挂对联一幅,集遗嘱语,上联为‘革命尚未成功’,下联为‘同志仍须努力’……”《遗嘱》并非孙中山所写,是汪精卫等人写好之后,念给孙中山听,孙中山同意后,临终前签字认可的。“集遗嘱语” 自然不是孙中山所集的了。

有三点可以说明“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孙文”是集字拼凑起来的,并非是孙中山所写,也不是真迹影印:一、该题词既无印章,又无上下款识和时间。能看到的真正的孙中山题词墨迹,都有上下款,印章时间。孙中山不会无缘无故地写这种内容的对联。二、字体大小违反常规。稍有点常识的人,都不会将正文字体与落款字体写成一般大。该题词的“孙文”两字与其他字体同样大小,既不规矩,又不好看。三、14个字的笔道形状,尤其是“命”与“未”字的木刻痕迹明显,在原件上看得相当清楚。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一内容的墨迹,比较规范、合于格式的(有印章、上下款与时间,整体协调),笔者见到个几种。但所标明的时间,都是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以后,还没有发现一份1925年以前写的。孙中山逝世了,他本人绝不能再写。30年代该内容的印件大量出现在各种报刊上,可以断定是后人所为。后人也是好意,希冀革命成功,相互勉励。

正是这些集字摹写拼凑印件,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印象,好像该语句是孙中山所写。当事人、当时人明知是误传,也没有纠正,因为确无纠正的必要。
参考资料: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