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自秦始皇之后,古代皇帝都用“朕”自称?

2024-11-27 21:03:1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刘邦曾经作过诗:“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严格意义上来讲,刘邦其实是我国皇帝当中第1个公开作诗,并且被收录在册的人。所以自刘邦之后,也有越来越多的皇帝所做的事都被流传下来了。

但是在刘邦之前,比如说:像秦始皇等人所做的事,就没有被记录在册,人们就没幸读到之前皇帝的诗篇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也称呼自己为“中国第1位皇帝”。然而这个尊贵身份的背后,自然也会标志着很多细小问题。

要优化第一人称代词,在秦始皇之前也有各种叫法,比如说:“吾、我、寡人、孤王等等”。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当时都已经成为了始皇帝。但是第一人称代词还没有完全确定,这时候以李斯为首的其他朝中大臣就商议了很久,最终向秦始皇举荐了一个字,叫做“朕”。

公元前300年之后,当时平民百姓也可以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中就有“朕”这个字。所以秦始皇第一眼看到“朕”这个字的时候,觉得很生气,觉得平民所使用的人称代词,自己怎么可以使用呢?李斯当时说了一个说法,将“朕”这个字拆开,陛下可以发现有大学问。

现在的朕是一个“月”字加一个“关”字组成的汉字,而且还是简体画的。秦始皇时期的朕是小篆,就是一个“舟”字和一个“灷”字,这个意思在当时就是火种的意思。

按照李斯的说法,“朕”这个人称代词的意思就是说:“秦始皇的身份极其高贵,因为当时人们没有办法造出安全系数很高的船只,所以船只的使用只局限于王公贵族一些身份比较高贵的人,用船来标杆秦始皇的尊贵”。

然后用火种的方式来衬托秦始皇属于百姓心中希望的形象,所以在公园前119年之后,人们就再难看到平民百姓用“朕”这个字来做自己的人称代词了,因为被皇帝用了。

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生活中会拿“朕”这个人称代词开玩笑,但其实朕代表的是封建等级观念下的一种自我尊严的衬托感。“朕”这个字的本意,其实和我、吾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中国人比较讲究,想要极大程度上去发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用处罢了。

回答2:

那是因为秦始皇之后已经建立了一个真正的统一的皇朝,最后的朝廷也是延续着这种制度,也就称呼是一样的。

回答3:

因为这个字至高无上,非常的特殊,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可以体现皇权的威严等等。

回答4:

这是因为他们用这样的一个称呼,让自己有一定的地位才会这样说的吧,也是特别的至高无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