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的暗伤,会养出更多“白眼狼”吗?

2024-12-22 00:46:4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看了一部综艺《奇葩说》,里面的新人许吉如,表现让我印象深刻。

在节目中,她说了这样一番话:“人与人之间相处,要的就是一份“看见感”。看见你的需求,看见你的感受。”

而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也理当如此:父母和孩子之间相处,需要的也是一份“看见感”。看见孩子的需求,看见孩子的感受。

很多父母都说,自己费心费力的抚养孩子,孩子不但不领情,反而还觉得理所应当。为什么辛苦付出的父母,吃苦受累的是他们,迷惘徘徊的是他们,遭受白眼的还是他们?

因为在这样的教育里面,父母永远得不到一个期望的结果,而孩子永远活不成自己期望的样子,这才是现实问题。


父母是“明学”: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继《中餐厅》播出之后,“明学”彻底了出圈了。“明言明语”成为了一大时尚,甚至还有了专门的百度百科。

人们在笑过之后,是不是也要思考一下,如果有人这样对你说话,你是什么样的感觉?比如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就这样,都听我的,一个人说了算;这是你的问题,你必须要解决;这件事情不需要讨论,都听我的……

觉得耳熟吗?因为父母们也常常说这样的话。

“妈妈,我想买件衣服”、“买什么买?你衣柜里去年的衣服还能穿”

“爸,上次说了带我去水族馆的”、“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你要是把玩耍的心思放到学习上,家长会上我就不用丢人了。”

“我们早就约好了,说好周六出去玩的”、“你懂点事好不好,我们已经够累了!”

最后结局是什么呢?是父母们还疑惑,你这孩子怎么最近话都不说了?“儿子,我们周六出去玩吧?”、“不了”

一句话,就给这样的家庭教育判了刑。父母们是第一次做父母,孩子们也是第一次当孩子。可是不公平的点在哪里,你们知道吗?

父母是由无数个孩子长大成为的,他们经历过那样的孩童时期,应该会对孩子有共鸣,可是没有。而孩子没有接触过大人的世界,但大人们接触过孩子的世界,这本身就不公平。所以很多父母会站在高处,看不见孩子的需求

父母的“看见感”都是以我出发,遗忘了角落中的孩子

“我觉得你这样做不好”、“我认为你应该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我希望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有的主语都是“我”,而被控制的都是孩子。孩子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追逐什么?父母们真的知道吗?世上多的是“以爱之名”的控制,让孩子成为提线木偶,成为父母的“工具”。

根据数据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85.5%的父母赞同做什么比说什么重要;73.1%的家长认为孩子出了问题总能在家长身上找到原因;86.6%的父母认为家庭环境比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们都明白,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的时候,因为缺乏了那一份“看见感”,才会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白眼狼”。痛苦的不止是家长,还有孩子。

因为父母们“看不见”,会自作主张的替孩子决定;因为父母们“看不见”,可以随意指责孩子的过失;因为父母们“看不见”,导致判断孩子好坏的标准都是他们说了算。可是,压抑着孩子的天性,所有的委屈和不甘总有一天会爆发。

而父母们却用“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来搪塞孩子。哪有父母不为孩子好的,但前提是孩子也是真的觉得好。

著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说:“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可为人父母,却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做选择,总是会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开始“沉默”

孩子哭了,父母会责骂他,男孩子哭什么哭?有点出息。他们忘了问一句:你哭得这般撕心裂肺,是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孩子玩具被抢了,向父母哭诉。父母悠悠来了一句:你是哥哥,你要让着妹妹。于是孩子沉默了。孩子沉默是因为自己的内心感受被父母“看不见”,而父母们却以为是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了效果。孩子没法辩驳,可孩子越不反驳父母,父母越觉得自己做得正确。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回家就听到父母念念叨叨,其实自己的内心是十分反感的,但我们不会和父母一般计较,因为我们知道,父母是真的在为我们好。可是孩子们不一样,从孩子沉默的那一刻起,这个家庭的教育就开始出现了问题

孩子因为感受被父母忽略,懒得或者是不屑于与父母争辩,并不是父母的教育达到了效果。

可大部分父母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是真的“看不见”孩子内心的需求。

父母们不要总是讲道理,当孩子自我封闭时,你的任何话语都只会是撒在伤口上的盐。孩子们的感受被看到就是最好的治疗。

回答2:

是的。因为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不知道感恩,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回答3:

其实对于孩子这种溺爱的这种教育,肯定会养出很多白眼狼,因为这些孩子们都是拥有过来得到过的,因为父母做的所有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所以就有很多的白眼狼对父母不孝顺。

回答4:

是的。因为中国家长一直在付出,而忽视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感恩,使他们只会索取,渐渐成为了白眼狼。

回答5: